賢者澄懷(書法)釋義

南朝宗炳《畫山水序》中有這么兩句話:“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
“含道映物”是說在反映自然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有自己的并且完整的主觀境界。
“澄懷”是對體驗者審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審美主體澄清胸懷,滌除俗念,陶冶出純凈無瑕的審美心胸,這受莊子“心齋”說的影響。“味象”之“味”,即體味、品味、玩味,也即體驗;“象”指客體物象、審美對象。
所謂“澄懷味象”,就是審美主體以清澄純凈、無物無欲的情懷,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審美心態(tài)中,品味、體驗、感悟?qū)徝缹ο髢?nèi)部深層的情趣意蘊、生命精神。?
賢者: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莊子》講了一個觀點,叫“無為而治”。
書里有這樣一段話:古時候,民眾用繩子打結(jié)來記錄事情,人與人之間,可以和睦相處,雞鴨狗的叫聲,到處可以聽到。后來,某地有了一個很賢惠、有能耐的人,民眾背著糧食去追隨他,有的人因此放棄了對父母的孝順,荒廢了家里的農(nóng)事。他們出門遠游,以為這樣就可以增加智慧。
言外之意,就是批評那些干擾自然規(guī)律的“賢者”,把社會應(yīng)有的秩序打亂了。晉朝的時候,陶淵明掛印辭官,寫下了“桃花源記”。很多人,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找桃花源,都沒有結(jié)果。“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边@樣的場景,不就是“結(jié)繩記事”時代的生活寫照嗎?
其實,人人都可以活在桃花源里,只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心中還有了控制欲,希望全天下的人,都為自己“打工”。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