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良知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

1726年,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被驅(qū)逐出境,流亡于英國。
在異國他鄉(xiāng),他讀到了約翰·洛克的著作,感到大為震撼,夸贊說:“從來沒有一個人比洛克的頭腦更明智、更有條理、在邏輯上更為謹嚴?!狈鼱柼┯绕滟澷p洛克的經(jīng)驗主義,他在《哲學通信》中向法國人介紹了洛克的哲學。
那時的法國還沉浸在笛卡爾、馬勒伯朗士的天賦觀念論中,他們斷言人是永遠在思想的,靈魂進入軀體時就已經(jīng)擁有著一切形而上學的概念以及對神、空間、無限等美好的知識,可惜只要一出娘胎,人們就把會這些天賦的觀念給遺忘了。在這種背景下,海峽彼岸的洛克“像一個出色的解剖學家說明人體的各種機能一樣”,第一次科學地分析了人類的理智。
洛克用經(jīng)驗主義的方法來論證的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像清談家那樣進行毫無根據(jù)的斷言。他觀察一個兒童從初生到成長的每一步發(fā)展,證明我們的一切觀念都來自于感官,并不存在天賦的知識。這種觀點已令神學家們反感,而洛克進一步提出沒有天賦的道德、也不存在天生的良知,更是引來烏合之眾的謾罵。然而,謾罵終究摧毀不了任何理論,只有實踐才能讓謬誤聲名掃地。洛克以歷史實踐與經(jīng)驗為依據(jù),實事求是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摧毀了關(guān)于天賦良知的謬誤。
01.“怵惕惻隱之心”是不是天生的?
洛克不承認有先天的知識,自然也就不會承認有天生的良知——因為良知本身也是一種知識。
道德家們認為人天生就有一種分別善惡的能力、一種逼迫自己去遵守的原則,這便是良知或良心。為什么說良知是天生的呢?他們的證明方法很簡單——因為它是人們普遍認可的。例如《孟子》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br>這里的“怵惕惻隱之心”就是一種良知,只要看到小孩即將掉入井中,大家都會感到恐懼、憐憫,進而自發(fā)地去援救,這是“人皆有之”的天生良知。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良知的兩個特征:
良知是一個天賦的原則,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刺激并指導一切人的行為;良知是一切人心中所印入的一個真理,因此亦是他們所知道的、所同意的;
洛克在《人類理解論》對這兩個特征都進行了反駁。他的論證方法不是經(jīng)院哲學式的——也就是說不是單靠斷言和說教,而是利用了有力的歷史和邏輯證明。
良知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
一個原則要想符合“天賦”的特征,那么它必須適用于一切人。當我們說良知是天生俱來的時,也必須承認白癡、傻子和嬰兒也具有它。
可是當白癡、傻子和嬰兒看到“孺子將入于井”時,難道也會有“怵惕惻隱之心”嗎?顯然不會。他們或者是沒意識到危險,“冷漠”注視之;或者誤以為入井好玩,進而“幸災(zāi)樂禍”的大笑;或者毫無感覺,始終熟視無睹——他們符合沒有良知的特征,良知不是一切人皆有的。
“怵惕惻隱之心”要基于“入井很危險”的認識,這個認識又要建立在對井的認識之上,需要事先知道入井會淹死人,才能產(chǎn)生恐懼與惻隱之心。這樣,為了說明“怵惕惻隱之心”是天生的,我們又得假定對“入井很危險”的認識也是天生的,甚至對井的認識也得是天生的。然而,現(xiàn)實卻證明,安全意識并非與生俱來。小孩子對井沒有什么認識,他們不了解井深多少,也不知道跌入其中會是什么后果——如果我們不教育他們,不把安全意識灌輸過去,他們就認識不到危險,甚至當自己或伙伴入井的時候還在嬉笑玩鬧,不會產(chǎn)生“怵惕惻隱之心”。
因此,良知并不在認識之前而是在認識之后——無知會導致沒有良知。而關(guān)于沒有天賦的認識,這一點洛克已經(jīng)事先證明了。在洛克看來,既然沒有天賦的理性,自然也就不會有天賦的道德。道德感并不是天生的,當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行為,不知道后果時,良知對他并沒有任何約束作用——良知不能夠“刺激并指導一切人的行為”。
道德家把良知說成是與生俱來的,這實際上就是按自己的面目來描繪他人。在他們的眼里,白癡、傻子、嬰兒、異教徒、蠻族和夷狄都不是人類。而為了解釋無知者沒有惻隱之心,他們又遁詞說“良知被蒙蔽了”。
良知并不是絕對的有效。
道德家認為良知是印入人心的一個普遍真理,為所有人知道、認可并同意,他們把良知看得太過絕對。洛克認為,這簡直是對歷史和各民族風俗的無知。
殺戮是最違反良知的行為了,可是在戰(zhàn)爭年代,軍隊在劫掠城市與鄉(xiāng)村時,屠殺、搶劫、毆打與奸淫都是極其自由的,而且這些士兵幾乎受不到任何懲罰與非難,這不局限于蠻族,在文明國家中殺戮甚至更為恐怖。既然一切人都知道、認可并同意良知,為什么一有戰(zhàn)爭,還是會出現(xiàn)違反良知的殺戮呢?每遇到這種情況,道德家都是譴責殺戮者非人類,而不肯實事求是的承認良知并不是一個普遍、絕對的真理——它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認可并同意的,它不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其次,良知的內(nèi)容會隨著風俗而轉(zhuǎn)移。在現(xiàn)代人看來,伙婚是違法犯罪、傷風敗俗的大恥辱;可是原始社會,一群女子共有一群丈夫卻是最初的家庭形式,在他們看來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古人強調(diào)“叔嫂不通問”,然而《后漢書》卻記載了扶余人“兄死妻嫂”的傳統(tǒng)。如果說“兄死妻嫂”違反了良知,那么難道良知的標準只是華夏人的風俗嗎?
《列子·湯問》說輒沐之國有一種風俗,當?shù)谝粋€孩子出生時,父母就會把他吃掉,認為這樣有利于生育更多的小孩;炎人之國則更為怪異,當長輩死后,子孫就聚集在一起,把他們的尸體吃光,認為這樣做才是孝順;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也說格來良人雖然是基督徒,卻往往毫不躊躇的活埋自己的女兒;格律卑人經(jīng)常把自己的兒童閹割,以便養(yǎng)肥后供自己食用等等。
道德家們宣稱良知是一切人所知道、認可并同意的,可是一當遇到這些駭人的風俗時,就通通把當?shù)厝顺鉃榉侨祟?。結(jié)果人類的范圍也就被弄得越來越窄,最后他們發(fā)現(xiàn),只有本民族的人才最接近于“人類”的規(guī)定,于是良知居然也有了民族性!
02.?道德與良知是不可懷疑的嗎?
洛克否認道德與良知的先天性與普適性,這并不是為了提倡道德虛無主義,而是為了得到科學的認識。就像日心說和進化論沒有貶低人類的尊嚴一樣,良知的非先天性也絲毫無損于道德規(guī)范的價值,而是把道德從宗教中解救出來,動搖神父與道德家們的解釋權(quán)。
過去,道德標準是由宗教與官方主導的,他們禁止任何懷疑。在他們看來,對道德原則進行懷疑,乃是一種罪惡。而洛克卻說:“任何道德原則在提出來以后,人們都可以合理地請問一個所以然的理由?!?/p>
人們都對契約精神、信義等原則深信不疑,認為它們是天經(jīng)地義的??墒牵斈銌栆粋€基督徒為什么要守約時,他會說是上帝的指示;如果是一個霍布斯主義者,他則回答是因為人們懼于國家的刑罰;一個異教的老哲學家則說是出于德性;而另一個資本家則認為好的信譽可以增加更多的訂單——不同人給出不同的答案,為什么我們只能相信道德家給的那個呢?
從各方的回答中,我們發(fā)現(xiàn)道德并不是絕對的,人們之所以要遵守道德也不是因為什么德性、神性,而是為了維護集體利益。洛克明白地說:“人們所以普遍地來贊同道德,不是因為它是天賦的,乃是因為它是有利的?!?/p>
道德跟法律一樣,都是一種規(guī)范,是避免糾紛、維護和平的手段,是社會得以運轉(zhuǎn)的保障。為了號召人們遵守道德而將其拔高到圣神不可侵犯的高度,鼓吹天賦良知,這不是實事求是,而是自欺欺人——本身就違反了道德。法律是人制定的,道德也是人創(chuàng)造的,立法要經(jīng)過討論,道德也應(yīng)允許懷疑。
洛克認為,道德與良知的“血統(tǒng)”并不高貴,它們不是上天賦予我們的。相反,它們是“由乳母的迷信和老婦的權(quán)威”傳承下來的。從原始社會的部落開始,一些有利于維護公益和群居的風俗得到了鄉(xiāng)黨的同意與世俗的認可,一代又一代口耳相傳,之后才在宗教里被拔升到了原則的高度。
既然人剛出生時沒有任何的觀念,心靈就像一張白紙,那么最早從外界灌輸入其腦海中的觀念自然是影響最深遠的了。兒童從小時候起,父母、社會就將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灌輸給他們,這些觀念成為了思考的原則。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人們都承認或默認這些道德觀念,并且他們在生活中證實了這些觀念的好處,也就逐漸的認為它們具有不可懷疑性,覺得是天賦的真理。
人們從小就接受這些灌輸進來的道德觀念,將其視為自己的原則,自覺服從于它們。隨著年齡漸長,人們?yōu)樯嫸疾?,少有閑暇去反思它們。就算他們意識到這些原則的某些錯誤,也不肯承認,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念全部建立在這些原則之上——誰又愿意動搖自己的觀念基礎(chǔ)呢?
因此,天賦觀念論擁有著廣闊的市場,而良知也被吹捧得神圣不可侵犯。這樣會產(chǎn)生很大的消極影響,因為道德是具有歷史性的,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可是,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服從傳統(tǒng),因此通過教育來修正道德的缺陷會變得困難重重。
洛克的哲學中隱含著這樣的一層思想:既然道德是教育的結(jié)果,那么良好的教育會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德低劣的人也能通過教育來改變!這種思想被伏爾泰傳到了法國,最終影響了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形成了“教育萬能”理論,這是洛克哲學在道德領(lǐng)域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來源:時代學園TimeAcademy

詩人琉璃姬:寫作也是將頭摁進黑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