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重點總結
方劑學重點總結
總論部分
1、《五十二病方》: ?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部醫(yī)方著作
《傷寒雜病論》: “方書之祖”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頒發(fā)的成藥藥典
《傷寒明理論》:我國第一部詳析方劑理論的專著,開創(chuàng)了方論的先河
《普 ?濟 方》: 我國最大的一部古方書
2、方劑的基本結構-
君臣佐使藥(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的涵義:
君藥:即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臣藥:兩種意義。①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
②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 i.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加強以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ii.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
iii.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藥病格拒。
使藥:i.引經藥,即能引領方中諸藥至特定病所的藥物。
ii.調和藥,即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3、方劑變化形式:
i.藥味加減的變化 ------- 腎氣丸=六味地黃丸+桂枝+附子
ii.藥量加減的變化 ------ 小承氣湯 與 厚樸三物湯
iii.劑型更換的變化 -------理中丸 ??理中湯
4、方劑與治法關系:
i.治法是知道遣藥組方的原則,方劑是體現(xiàn)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ii.方從法出,法隨證立
?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黃湯????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氣湯?????和法:逍遙散
溫法:理中丸 ????清法:白虎湯 ???消法:保和丸???????補法:四君子湯
?
各論部分
1、解表劑(汗法)
分為 ?辛溫解表劑—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辛涼解表劑--桑菊飲、銀翹散、麻杏甘石湯 ??????????扶正解表劑—(人參)敗毒散
?
麻黃湯(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風寒表實證)
方歌: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臨床: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解:麻黃辛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善開腠發(fā)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用為君藥。因本方證屬衛(wèi)郁營滯,單用麻黃發(fā)汗,只能解衛(wèi)氣之閉郁,所以用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fā)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fā)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
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fā)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兼佐藥之用。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wèi)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麻桂相須,發(fā)衛(wèi)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郁以暢營陰,則發(fā)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桂枝湯(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外感風寒表虛證) ???用法: 溫服,溫覆,取微汗
方歌:桂枝芍藥等量伍,姜棗甘草微火煮,解肌發(fā)表調營衛(wèi),中風表虛自汗出,
組成: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
桂芍合用,寓意有三:一為針對衛(wèi)強營弱,體現(xiàn)營衛(wèi)同治,邪正兼顧;
二為相輔相成,桂枝得芍藥,使汗而有源,芍藥得桂枝,則滋而能化;
三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補。
此為本方外可解肌發(fā)表,內調營衛(wèi)、陰陽的基本結構。
麻黃湯Vs桂枝湯
同屬辛溫解表劑,都可用治外感風寒表征,然麻黃湯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發(fā)汗解肌力強,又能宣肺平喘,為辛溫發(fā)汗之重劑,主治外感風寒所致無汗喘咳之表實證;桂枝湯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棗,發(fā)汗解肌之力遜于麻黃湯,但有調和營衛(wèi)之功,為辛溫解表之和劑,主治外感風寒所致惡風發(fā)熱而有汗出之表虛證。
小青龍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外寒里飲證)
方歌:解表蠲飲小青龍,麻桂姜辛夏草從,芍藥五味斂氣陰,表寒內飲最有功。
組成:麻黃?桂枝?干姜?細辛?五味子?芍藥?半夏?甘草
桂枝配伍: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
散中有收?開中有合
銀翹散(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溫病初起)
方歌: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清疏風熱煮無過。
組成:銀花?連翹?桔梗?薄荷?竹葉?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鮮葦根
桑菊飲(疏風清熱,宣肺止咳----風溫初期,表熱輕證)
方歌: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疏肺衛(wèi)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組成: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連翹?蘆根
?
銀翹散Vs桑菊飲:
二者均是治療溫病初期的辛涼解表方劑,組成中都有連翹、桔梗、甘草、薄荷、蘆根五藥。但銀翹散用銀花配伍荊芥、豆豉、牛蒡子、竹葉,解表清熱之力強,為“辛涼平劑”,桑菊飲配伍杏仁,肅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熱作用較銀翹散為弱,故為“辛涼輕劑”。
麻杏甘石湯(辛涼解表,清肺平喘----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
方歌:仲景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邪熱雍肺咳喘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麻黃:石膏=1:2 ?石膏倍于麻黃,使本方不失為辛涼之劑,,麻黃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熱,石膏得麻黃,清解肺熱而不涼遏,又是相制為用。
敗毒散(散寒祛濕,益氣解表----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逆流挽舟”
方歌: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許姜三片,氣虛感寒有奇功。
人參的配伍意義:人參為佐,用之益氣以扶其正,一則助正氣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復入之義;二則令全方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
?
?
2、?瀉下劑(下法)
分為 ???寒下劑—大承氣湯????溫下劑—溫脾湯?????潤下劑—麻子仁丸?
逐水劑—十棗湯??????攻補兼施劑—黃龍湯
?
大承氣湯(峻下熱結----陽明腑實證,熱結旁流證,里熱實證者熱厥、痙病或發(fā)狂)
方歌:大承氣湯大黃硝,枳實厚樸先煮好,峻下熱結急存陰,陽明腑實重證療。
去硝名為小承氣,輕下熱結用之效,調胃承氣硝黃草,緩下熱結此方饒。
組成:大黃?芒硝?厚樸?枳實
臨床:i. 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
手足截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ii.?熱結旁流證: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
脈滑實。
??????iii. 里熱實證者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
方解:方中大黃苦寒通降,瀉熱通便,蕩滌胃腸實熱積滯,是為君藥;芒硝咸寒潤降,瀉熱通便,軟堅潤燥,以除燥堅,用以為臣;硝、黃配合,相須為用,瀉下熱結之功益峻。實熱內阻,腑氣不行,故佐以厚樸下氣除滿、枳實行氣消痞,和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滿,又使胃腸氣機通降下行以助瀉下通便。四藥相合,共奏峻下熱結之功。
本方用法:水煎,先煎枳實、厚樸,后下大黃,芒硝溶服,中病即止。
溫脾湯(攻下冷積,溫補脾陽----陽虛寒積證)
方歌:溫脾附子大黃硝,當歸干姜人參草,攻下寒積溫脾陽,陽虛寒積腹痛療。
組成:大黃?附子?芒硝?干姜?人參?當歸?甘草?
麻子仁丸II(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十棗湯(攻遂水飲----懸飲、水腫)
方歌:十棗非君非湯劑,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飲力峻猛,懸飲水腫實證宜。
組成: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大棗配伍意義:大棗為佐,煎湯送服,寓意有三:i.緩和諸藥毒性;ii.益氣護胃,減少藥后反應; ???????????iii.培土制水,邪正兼顧
本方用法:1.上3味等分為末,或裝入膠囊。?2每服0.5—1g,每日1次。?3以大棗10枚煎湯送服。?4清晨空腹服。?5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i.三藥為散,大棗湯送服;ii.于清晨空腹服用,從小量開始,以免量大下多傷正,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iii.服藥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養(yǎng)脾胃;iv.年老體弱者慎用,孕婦忌用)
?
3、?和解劑(和法)
分為 ?和解少陽劑—小柴胡湯?調和肝脾劑—四逆散、逍遙散?調和腸胃劑—半夏瀉心湯
?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傷寒少陽證、熱入血室證、黃疸、瘧疾一擠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方歌: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生姜?人參?大棗?甘草?
本方為治療傷寒少陽證的基礎方,又是和解少陽法的代表方。?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陽郁厥逆證、肝脾氣郁證)
方歌:陽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實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滯力能堪。
逍遙散(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肝郁血虛脾弱證)
方歌: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肝郁血虛脾氣弱,調和肝脾功效卓。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甘草?生姜炮?薄荷
半夏瀉心湯(寒熱平調,消痞散結----寒熱錯雜之痞證)
方歌:半夏瀉心配芩連,干姜人參草棗全,辛開苦降除痞滿,寒熱錯雜痞證蠲。
組成:半夏?黃芩?黃連?人參?大棗?甘草?
本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心并進一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
?
4、?清熱劑(清法)
分為 ??清氣分熱劑--白虎湯???
清營涼血劑—清營湯 ??
清熱解毒劑—清熱解毒湯、涼膈散、仙方活命飲 ???????
清臟腑熱劑—龍膽瀉肝湯、清胃散、芍藥湯 ?
清 虛熱 劑--青蒿鱉甲湯
白虎湯(清熱生津----氣分熱盛證?(四大癥)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方歌: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熱生津止渴煩,氣分熱盛四大證,益氣生津人參添。
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臨床:(四大癥)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方解:方中君藥生石膏,心甘大寒,入肺胃二經,功善清解,透熱出表,以除陽明氣分之熱;臣藥知母,苦寒之潤,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熱,一以滋陰潤燥就已傷之陰津,石膏與知母相須為用,可增強清熱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傷中之痹,炙甘草兼以調和諸藥為使。四藥相配,共奏清熱生津,止渴除煩之功,使其熱清津復諸癥自解。
清營湯(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熱入營分證)
方歌: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燥渴眠不寧,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組成:犀角?生地?麥冬?玄參?銀花?連翹?竹葉?黃連?丹參
黃連解毒湯(瀉火解毒----三焦火毒證)
方歌: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煩狂火熱兼譫妄,吐衄發(fā)斑皆可平。
組成:黃連?黃芩 黃柏 梔子
臨床:大熱煩燥,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fā)斑,或身熱下利,或濕熱黃疸;或外科癰瘍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方解: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黃連清瀉心火為君,兼瀉中焦之火;臣以黃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清瀉三焦之火,導熱下行,引邪熱從小便而出。四藥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熱毒解,諸證可愈。
本方為苦寒曲折,清熱解毒的基礎方
涼膈散(瀉火通便,清上瀉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熱證)?--“?以瀉代清”—瀉心湯
方歌: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再加竹葉調蜂蜜,上中郁熱服之消。
組成:連翹?黃芩?山梔子仁?大黃?芒硝?薄荷?竹葉?甘草?白蜜
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陽證癰瘡腫毒初起)
方歌:仙方活命君銀花,歸芍乳沒陳皂甲,防芷貝粉甘酒煎,陽證癰瘍內消法。
“瘡瘍之圣藥,外科之首方”??“此瘍門開手攻毒第一方也”
龍膽瀉肝湯(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膽經濕熱----肝膽實火上炎證、肝經濕熱下注證)
方歌:龍膽梔芩酒拌炒,木通澤瀉車柴草,當歸生地益陰血,肝膽實火濕熱消。
組成: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當歸?生地?柴胡?甘草?車前子
清胃散(清胃涼血----胃火牙痛)
方歌:清胃散中當歸連,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組成:黃連?升麻?當歸身?丹皮
芍藥湯(清熱燥濕,調氣和血----濕熱痢疾)
方歌:芍藥湯內用檳黃,芩連歸桂草木香,重在調氣兼行血,里急便膿自然康。
組成:黃芩?黃連?芍藥(重用)+當歸(行血則便膿自愈)?木香?檳榔?(調氣則后重自除)???
大黃(通因通用)??肉桂?甘草?
青蒿鱉甲湯(養(yǎng)陰透熱----溫病后期,邪伏陰分證??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方歌:青蒿鱉甲知地丹,熱自陰來仔細看,夜熱早涼無汗出,養(yǎng)陰透熱服之安。
????組成:鱉甲?青蒿?生地?知母?丹皮
?
5、祛暑劑
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濕和中---陰暑 ??惡寒發(fā)熱,頭重身痛,無汗,腹痛吐瀉,胸脘脾悶,舌苔白膩,脈?。?/p>
方歌:香薷散中扁豆樸,?祛暑解表化濕阻,(白扁豆)。易豆為花加銀翹,?新加香薷治陰暑。
組成:香薷?白扁豆?厚樸
?
6、?溫里劑(溫法)
分為 ??溫中散寒—理中丸、小建中丸 ?回陽救逆—四逆湯??溫經散寒劑—當歸四逆湯
理中丸(溫中祛寒,補氣健脾----脾胃虛寒證,陽虛失血證,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方歌:理中干姜參術甘,溫中健脾治虛寒,中陽不足痛嘔利,丸湯兩用腹中暖。
組成:干姜 人參 甘草?白術
臨床:?i. 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舍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ii. 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p>
iii. 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方解:方中干姜為君,辛熱溫脾陽,祛寒邪,扶陽抑陰;人參為臣,性味甘溫,補氣健脾,君臣相配,溫中健脾。脾為濕土,虛則易生濕濁,故用甘溫苦燥之白術為佐,健脾燥濕。甘草與諸藥等量,寓意有三:一為合參、術以助益氣健脾;二為緩急止痛;三為調和藥性,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v觀全方,溫補并用,以溫為主,溫中陽,益脾氣,助運化,故曰”理中”。
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
方歌:小建中湯君飴糖,方含桂枝加芍湯,溫中補虛和緩急,虛勞里急腹痛康。
組成:膠飴(飴糖)?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
本方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
小建中湯Vs理中丸
理中丸純用溫補藥物,以溫中祛寒,益氣健脾為主;小建中湯乃溫補藥,配以調理肝脾之品,重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四逆湯(回陽救逆—心腎陽衰寒厥證)
方歌:四逆湯中附草姜,陽衰寒厥急煎嘗,腹痛吐瀉脈沉細,急投此方可回陽。
組成:附子 干姜 甘草
臨床: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熱之生附子為君,入心、脾、腎經,溫壯元陽,破散陰寒,回陽救逆;生用則能迅達內用,一溫先天以生后天,一溫后天以養(yǎng)先天,相須為用,相得益彰,溫里回陽之力大增,是回陽救逆的常用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則益氣補中,使全方溫補結合,以治虛寒之本;二則甘緩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陰回陽而無暴散之虞;三則調和藥性,并使藥力作用持久,是為佐藥而兼使藥之用。綜觀本方,藥簡力專,大辛大熱,使陽復厥回,故名“四逆湯”。
炙甘草配伍:一則益氣補中,使全方溫補結合,以治虛寒之本;二則甘緩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陰回陽而無暴散之虞;三則調和藥性,并使藥力作用持久,是為佐藥而兼使藥之用。
當歸四逆湯II(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血虛寒厥證)
組成:當歸 桂枝 細辛 白芍 通草 大棗 生姜
?
7、?補益劑(補法)
分為 ??補氣劑—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生脈散、玉屏風散?
補血劑—四物湯、歸脾湯 ????????氣血雙補劑—炙甘草湯
補陰劑—六味地黃丸 ????????????補陽劑—腎氣丸 ???????陰陽并補劑—地黃飲子
培補五臟法分直接補益法和間接補益法,間接補益法根據臟腑相生理論使用“補母”法治療,如肺氣虛者補其脾,即培土生金;脾陽虛者補其命門,即補火生土;肝陰虛者補其腎,即滋水涵木。
補益藥配伍理氣醒脾之品:以資運化,使之補而不滯
?
四君子湯(益氣健脾----脾胃氣虛證)
方歌:四君子湯中和義,人參苓術甘草比,益氣健脾基礎劑,脾胃氣虛治相宜。
組成: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臨床: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方解:方中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臣以苦溫之白術,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為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礎方
四君子湯Vs理中丸
兩方均用人參、白術、炙甘草以補益中氣,僅一藥之別,而功能相異;四君子湯配茯苓,功用以益氣健脾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證;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溫中散寒為主,適用于中焦虛寒證。
參苓白術散II(益氣健脾,滲濕止瀉----脾虛濕盛證)
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陽舉餡----脾虛氣陷證ii氣虛發(fā)熱證)
方歌:補中益氣芪參術,炙草升柴歸陳助,清陽下陷能升舉,氣虛發(fā)熱甘溫除。
補氣升陽,甘溫除熱??代表方
生脈散(益氣生津,斂陰止汗----i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i久咳傷肺,氣陰兩傷證)
方歌: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組成:人參?麥門冬?五味子?
玉屏風散II(益氣固表止汗----表虛自汗證)
四物湯(補血調血----營血虛滯證)
方歌:四物熟地歸芍芎,補血調血此方宗,營血虛滯諸多癥,加減運用貴變通。
???組成:熟地?當歸?白芍?川芎?
臨床: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甚或瘕塊硬結,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脈細弦或細澀。
???方解:方中熟地甘溫味厚質潤,入肝、腎經,常與滋養(yǎng)陰血,補腎填精,為補血要藥,為君藥;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為補血良藥,兼具活血作用,且為養(yǎng)血調經要藥,用為臣藥,佐以白芍養(yǎng)血益陰,川芎活血行氣。四藥配伍,共奏補血調血之功。
?本方配伍特點:以熟地、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血中血藥)與辛香之當歸、川芎(血中氣藥)相配,動靜相宜,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成為補血調血之良方。
本方為補血調經的基礎方。
歸脾湯(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心脾氣血兩虛證;脾不統(tǒng)血證)
方歌: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齊,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配伍特點: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于此;二是氣血并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三是補氣養(yǎng)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歸脾湯Vs補中益氣湯
二者同用參、芪、術、草以益氣補脾。前者以補氣藥配伍養(yǎng)心安神藥,意在心脾雙補,復二臟生血、統(tǒng)血之職,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以及脾不統(tǒng)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補氣藥配伍升陽舉陷藥,意在補氣提升,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主治脾胃氣虛、氣陷之少氣懶言、發(fā)熱及臟器下垂等。
炙甘草湯(復脈湯)II??(益氣滋陰,溫陽復脈----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
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肝腎陰虛證)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方歌:六味地黃山藥萸,澤瀉苓丹三瀉侶,三陰并補重滋腎,腎陰不足效可居,
滋陰降火知柏需,養(yǎng)肝明目加杞菊,都氣五味納腎氣,滋補肺腎麥味續(xù)。
組成: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
方解:方中重要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腎,共為臣藥。三藥配合腎肝脾三陰并補是為“三補”,但熟地黃用量是山萸肉與山藥之和,故應以補腎為主。澤瀉利濕而泄腎濁,并能減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泄腎濁,助真陰得復其位;丹皮清泄虛熱,并制山萸肉之溫澀。三藥稱為“三瀉”,均為佐藥。六味合用,三補三泄,其中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
腎氣丸(滋補肝腎----肝腎陰虛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方歌:腎氣丸主腎陽虛,干地山藥及山萸,少量桂附澤苓丹,水中生火在溫煦,
濟生加入車牛膝,溫腎利水消腫需,十補丸有鹿茸味,主治腎陽精血虛。
組成:干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配伍特點:一是補陽之中配伍滋陰之品,陰中求陽,使陽有所化;
二是少量補陽藥與大隊滋陰藥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氣。
桂枝配伍:微微生火,鼓舞腎氣
地黃飲子II(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下元虛衰,痰濁上泛之喑痱證)
?
8、?固澀劑(十劑—澀劑)
分為 ??固表止汗劑--牡蠣散????????斂肺止咳劑--九仙散??????澀腸固脫劑--真人養(yǎng)臟湯?、四神丸?
澀精止遺劑--金鎖固精丸????固崩止帶劑--固沖湯?
配伍補益劑:固澀劑所治滑脫散失之證,皆由正氣虧虛而致,故應根據氣血、陰陽、精氣、津液耗傷程度的不同,配伍相應的補益藥,使之標本兼顧。
?
牡蠣散(斂陰止汗。益氣固表----體虛自汗、盜汗證 常自汗出,夜臥更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數(shù))
方歌:牡礪散內用黃芪,麻黃根與小麥齊,益氣固表又斂陰,體虛自汗盜汗宜。
組成:牡蠣煅 黃芪生 麻黃根 小麥
臨床:常自汗出,夜臥更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數(shù)
方解:方中煅牡蠣咸澀微寒,斂陰潛陽,固澀止汗,為君藥;生黃芪味甘微溫,益氣實衛(wèi),為臣藥;君臣相配,是為益氣固表、斂陰潛陽的常用組合。麻黃根甘平,功專收斂止汗,為佐藥。小麥甘涼,專入心經,養(yǎng)七陰,退虛熱,為佐使藥。合而成方,補斂并用,兼潛心陽,共奏益氣固表,斂陰止汗之功,可使氣陰得復,汗出自止。
真人養(yǎng)臟湯(澀腸固脫,溫補脾腎----久瀉久痢,脾腎虛汗證)
方歌:真人養(yǎng)臟木香訶,當歸肉蔻與粟殼,術芍參桂甘草共,肛脫久痢服之瘥。
組成:罌粟殼重 訶子 肉豆蔻(相須以“急則治標”“滑者澀之”) 肉桂 人參 白術 當歸 白芍 木香 甘草
四神丸(溫腎暖脾,固腸止瀉----脾腎陽虛之腎泄證?????五更泄瀉)
方歌:四神故紙與吳萸,肉蔻五味四般齊,大棗生姜同煎合,五更腎瀉最相宜。
組成: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生姜 大棗
??????本方為治命門火衰,火不暖土所致五更泄瀉或久瀉的常用方
固沖湯(固沖攝血,益氣健脾----脾腎虧虛,沖脈不固證)
方歌:固沖芪術山萸芍,龍牡倍櫚茜海蛸,益氣健脾固攝血,脾虛沖脈不固療。
本方山萸肉為君,用煅龍、牡
配伍特點:一是用眾多斂澀藥固澀滑脫為主,配伍補氣藥以助固攝為輔,意在急則治標;
二是用大量收斂止血藥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
?
9、安神劑(分重鎮(zhèn)安神和滋養(yǎng)安神兩類)
朱砂安神丸II(鎮(zhèn)心安神,清熱養(yǎng)血----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
方歌:朱砂安神東垣方,歸連甘草合地黃,怔忡不寐心煩亂,養(yǎng)陰清熱可復康。
天王補心丹(滋陰清熱,養(yǎng)血安神----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
方歌:補心地歸二冬仁,遠茯味砂桔三參,陰虧血少生內熱,滋陰養(yǎng)血安心神。
本方重用生地為君 ????方中三參:人參、丹參、玄參
酸棗仁湯II(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肝血不足,虛熱餒擾證)
方歌: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養(yǎng)血除煩清虛熱,安然入睡夢鄉(xiāng)甜。
組成:酸棗仁?茯苓 知母 川芎 甘草
?
10、開竅劑(分涼開和溫開兩類)
涼開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至寶丹
11、理氣劑(消法)
分為 ???行氣劑—越鞠丸、半夏厚樸湯????降氣劑—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覆代赭湯
越鞠丸(行氣解郁----六郁證 ??胸膈脾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 ?六郁以氣郁為主
方歌:行氣解郁越鞠丸,香附芎蒼梔曲研,氣血痰火濕食郁,隨證易君并加減。
組成:香附?川芎?蒼術?梔子?神曲??
方解: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氣解郁為君藥,以治氣郁;川芎辛溫入肝膽,為血中氣藥,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氣解郁;梔子苦寒清熱瀉火,以治火郁;蒼術辛苦性溫,燥濕運脾,以治濕郁;神曲味甘性溫入脾胃,消食導滯,以治食郁,四藥共臣佐。因痰郁乃氣滯濕聚而成,若氣行濕化,則痰郁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品,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
本方的配伍特點:以五藥治六郁,貴在治病求本;諸法并舉,重在調理氣機。
?
半夏厚樸湯II(行氣散結,降逆化痰----梅核氣 )
本方為治療情志不暢,痰氣互結所致的梅核氣之常用方
蘇子降氣湯(降氣平喘,祛痰止咳----上實下虛咳喘證)
方歌:蘇子降氣祛痰方,夏樸前蘇甘棗姜,肉桂納氣歸調血,上實下虛痰喘康。
組成:紫蘇子?半夏?厚樸?前胡?肉桂?生姜?蘇葉?大棗?甘草
定喘湯II(宣降肺氣,清熱化痰----風寒外束,痰熱內蘊證)?治外感風寒、內夾痰熱
方歌: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蘇子黃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益氣和胃----胃虛痰阻氣逆證)
方歌: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參甘棗嘗,降逆化痰益胃氣,胃虛痰阻痞噯康。
組成:旋復花?代赭石?生姜(用量獨重)?半夏?人參?甘草?大棗
生姜用量獨重寓意有三:一為和胃降逆以增止嘔之效;
二為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
三可制約代赭石的寒涼之性,使其鎮(zhèn)降氣逆而不伐胃。
?
12、理血劑(消法)
分為 ??活血祛瘀劑—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溫經湯?
止 ??血 ?劑---小薊飲子、槐花散、黃土湯、十灰散
活血祛瘀劑配伍益氣養(yǎng)血藥:祛瘀而不傷正
止 血 劑配伍活血祛瘀之品:止血不留瘀 ??
止血劑有滯血留瘀之弊,必要時,可在止血劑中輔以適當?shù)幕钛铕鲋罚?/p>
或選用兼有祛瘀作用的止血藥,使血止而不留瘀。
桃核承氣湯(逐瘀瀉熱----下焦蓄血證)
方歌:桃核承氣硝黃草,少佐桂枝溫經妙,下焦蓄血小腹脹,瀉熱破瘀微利效。
????組成:桃仁?大黃?桂枝?芒硝?甘草
臨床:少腹急結,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則燥煩譫語,至夜發(fā)熱,以及血瘀經閉,痛經,脈沉實而澀者
桂枝配伍:辛溫,通行血脈,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黃寒涼凝血之弊,用以為臣
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胸中血瘀證)
方歌: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枳殼草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與蔥姜,歸芎黃酒赤芍藥,表里通經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玄胡甘,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沒藥芎歸姜,官桂赤芍蒲黃脂,經暗腹痛快煎嘗。
身痛逐瘀桃歸芎,脂艽附羌與地龍,牛犀紅花沒藥草,通絡止痛力量雄。
?????配伍特點:一為活血與行氣相伍,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
二是祛瘀與養(yǎng)血同施,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
三為升降兼顧,既能升達清陽,又可降泄下行,使氣血調和。
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中氣之氣虛血瘀證)
方歌: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組成:生黃芪?當歸尾 桃仁 紅花 赤芍 川芎 地龍
方解:方中重用生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而而血行,淤去絡通,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正,用以為臣;赤芍、川芎、桃紅、紅花協(xié)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亦以為佐藥。全方配伍特點是:重用補益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標本兼顧,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合而用之,則氣旺、瘀消、絡通,諸癥自愈。
——本方既是益氣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常用方。
溫經湯(溫經散寒,養(yǎng)血祛瘀----沖任虛寒,淤血阻滯證—調經之組方)
方歌:溫經湯用萸桂芎,歸芍丹皮姜夏冬,參草益脾膠養(yǎng)血,調經重在暖胞宮。
小薊飲子-----血淋、尿血證
槐?花?散----腸風臟毒下血證(便血)
十灰散(涼血止血----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癥)
方歌: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櫚煨,二薊梔黃各炒黑,上部出血勢能摧。
本方為急救止血方劑
黃土湯?(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脾陽不足,脾不統(tǒng)血證)
方歌:黃土湯中芩地黃,術附阿膠甘草嘗,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組成:灶心黃土(伏龍肝)?白術?附子?生地?阿膠?黃芩?
黃土湯Vs歸脾湯
兩方均可用治脾不統(tǒng)血之便血、崩漏。黃土湯中以灶心黃土合炮附子、白術為主,配伍生地、阿膠、黃芩以溫陽健脾而攝血,滋陰養(yǎng)血而止血,適用于脾陽不足,統(tǒng)攝無權之出血證;歸脾湯重用黃芪、龍眼肉,配伍人參、白術、當歸、茯神、酸棗仁、遠志補氣健脾,養(yǎng)心安神,適用于脾氣不足,氣不攝血之出血證。
?
13、治風劑
????分為 ??疏散外風劑—川芎茶調散、牽正散 ?平熄內風劑—羚角鉤藤飲、鎮(zhèn)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
川芎茶調散(疏風止痛----外感風邪頭痛)
方歌:川芎茶調有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偏正頭痛悉能康。
組成:川芎?薄荷?荊芥?羌活?白芷?細辛?防風?甘草?茶清
羚角鉤藤湯(涼肝熄風,增液舒筋----熱盛動風證)
方歌:羚角鉤藤菊花桑,地芍貝茹茯草襄,涼肝熄風又養(yǎng)陰,肝熱生風急煎嘗。
組成:羚角片?霜桑葉?川貝?鮮地黃?鉤藤?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鎮(zhèn)肝熄風湯(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類中風)
方歌:鎮(zhèn)肝熄風芍天冬,玄參龜板赭茵從,龍牡麥芽膝草楝,肝陽上亢能奏功。
(用生龍、牡?生麥芽)
天麻鉤藤飲II(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
14、治燥劑
????分為 ???輕宣外燥—杏蘇散、清燥救肺湯 ???滋陰潤燥劑—麥門冬湯、百合固金湯
杏蘇散(輕宣涼燥,理肺化痰----外感涼燥證)
方歌: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清燥救肺湯II(清燥潤肺,養(yǎng)陰益氣-----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溫燥傷肺之重癥)
方歌:清燥救肺桑麥膏,參膠胡麻杏杷草,清宣潤肺養(yǎng)氣陰,溫燥傷肺氣陰耗。
組成:桑葉?石膏 麥門冬 人參 胡麻仁 阿膠 杏仁 枇杷仁 甘草
麥門冬湯(清養(yǎng)肺胃,降逆下氣----肺胃陰虛證)
方歌:麥門冬湯用人參,棗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虛火,清養(yǎng)肺胃此方珍。
組成:麥門冬(重):半夏(7:1)?人參?甘草?粳米?大棗
配伍特點:一是體現(xiàn)“培土生金”法;
二是于大量甘潤劑中少佐辛燥之品,主從有序,潤燥得宜,滋而不膩,燥不傷津。
百合固金湯(滋養(yǎng)肺胃,止咳化痰----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
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草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組成:熟地?生地?當歸?白芍?玄參?桔梗?貝母?麥冬?百合?甘草
配伍特點:一為滋腎保肺,金水并調,尤以潤肺止咳為主;
二是滋養(yǎng)之中兼以涼血止血,宣肺化痰,標本兼顧但以治本為主。
15、祛濕劑(消法)
分為 ?燥濕和胃劑—平胃散、藿香正氣散 ??清熱祛濕劑--茵陳蒿湯、三仁湯 ?利水滲濕劑—五苓散
溫化寒濕劑—真武湯、實脾散 ??????祛風勝濕劑—羌活勝濕湯
祛濕劑配伍行氣藥:
濕為陰邪,其性重著粘膩,最易阻礙氣機,而氣機阻滯,又使?jié)裥安坏眠\化,
故祛濕劑中常常配伍理氣之品,以求氣化則濕化。
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和胃----濕滯脾胃證)
方歌:平胃散內君蒼術,厚樸陳草姜棗煮,燥濕運脾又和胃,濕滯脾胃脹滿除。
組成: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
臨床: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方解:方中以蒼術為君藥,以其辛香苦溫,入中焦能燥濕健脾,使?jié)袢t脾運有權,脾健則濕邪得化。濕邪阻礙氣機,且氣行則濕化,故方中臣以厚樸,本品芳化苦燥,長于行氣除滿,且可化濕。與蒼術相伍,行氣以除濕,燥濕以運脾,使滯氣得行,濕濁得去。陳皮為佐,理氣和胃,燥濕醒脾,以助蒼術、厚樸之力。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且能益氣健脾和中。煎加姜棗,以生姜溫散水濕且能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益氣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棗相合尚能調和脾胃。綜合全方,燥濕與行氣并用,而以燥濕為主。燥濕以健脾,行氣以祛濕,使?jié)袢テ⒔?,氣機調暢,脾胃自和。
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
方歌:藿香正氣腹皮蘇,甘桔陳苓樸白術,夏曲白芷加姜棗,風寒暑濕并能除。
茵陳蒿湯(清熱,利濕,退黃----濕熱黃疸證)
組成:茵陳?梔子 大黃
臨床: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陳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
五苓散(利水化濕,溫陽化氣----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
方歌: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逐。
組成: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
臨床: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而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
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shù)
桂枝配伍: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趨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后當飲暖水,以助發(fā)汗,使表邪從汗而解。
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健脾利濕---中陽不足之痰飲)
組成:茯苓?桂枝 白術 甘草
臨床: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真武湯(溫陽利水----陽虛水泛證)
方歌:真武附苓術芍姜,溫陽利水壯腎陽,脾腎陽虛水氣停,腹痛悸眩瞤惕恙。
組成:附子 茯苓 芍藥 白術 生姜
白芍配伍意義:
??????白芍為佐,其義有四:一者利水以行水氣,二者揉肝緩急以止腹痛,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眶動,四者可防止父子溫熱傷陰,以利于久服緩治。
實脾散(溫陽健脾,行氣利水----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陰水)
方歌:實脾溫陽行利水,干姜附苓術草隨,木瓜香檳樸草果,陽虛水中腹脹祟。
羌活勝濕湯(祛風,勝濕,止痛----風濕在表之痹證)
方歌:羌活勝濕獨防風,蔓荊藁本草川芎,祛風勝濕止痛良,善治周身風濕痛。
組成:羌活?獨活?藁本?防風?甘草?蔓荊子?川芎
?
16、祛痰劑(消法)
?????分為 ?燥濕化痰劑—二陳湯、溫膽湯 ????清熱化痰劑—清氣化痰丸 ????潤燥化痰劑—貝母瓜蔞散
溫化寒痰劑—苓甘五味姜辛湯 ???化痰熄風劑—半夏白術天麻湯
祛痰劑配伍理氣劑:因痰隨氣而升降,氣滯而痰聚,氣順則痰消。誠如龐安常所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則順矣?!?/p>
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濕痰證???燥濕化痰之基礎方)
方歌:二陳湯用半夏陳,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氣祛痰兼燥濕,濕痰為患此方珍。
組成: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生姜/烏梅
????臨床: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方解: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逆,為君藥。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xiàn)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為“二陳”。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構。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鑒于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故二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治毒,又能協(xié)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均為佐藥。以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綜合本方,結構嚴謹,散收相合標本兼顧,燥濕理氣祛已生之痰,健脾滲濕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溫膽湯(理氣化痰,和胃利膽----膽郁痰擾證)
方歌:溫膽湯夏茹枳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理氣化痰利膽胃,膽郁痰擾諸證除。
組成: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棗
半夏白術天麻湯(化痰熄風,健脾祛濕----風痰上擾證) ?
方歌:半夏白術天麻湯,苓草橘紅棗生姜,眩暈頭痛風痰盛,痰化風熄復正常。
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紅?白術?甘草?生姜?大棗
17、消食劑(消法)
????分為 ???消食化滯劑—保和丸?健脾消食劑—健脾丸
消食劑配理氣劑:食積內停,易使氣機阻滯,又可導致積滯不化;故消食劑中又常配伍理氣藥,使氣行而積消
保和丸(消食和胃----食滯胃脘證)???為治療一切食積之常用方
方歌:保和山楂萊菔曲,夏陳茯苓連翹取,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食積去。
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
18、驅蟲劑
烏梅丸(溫臟安蛔----臟寒蛔厥證)
方歌:烏梅丸用細辛桂,黃連黃柏及當歸,人參椒姜加附子,溫腸清熱又安蛔。
組成: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參?黃柏
桂枝配伍:養(yǎng)血通脈,以解四肢厥冷
19、涌吐劑(吐法)
瓜蔞散(涌吐痰涎宿食----痰涎宿食,壅滯胸腕證) ?涌吐法之首要方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