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纖云弄巧》——中國古代愛情的結構模式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xiàn)人間的悲歡離合,古已有之,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曹丕的《燕歌行》等。但即使是在眾多詠頌七夕的名作之中,秦觀所作節(jié)序詞《鵲橋仙·纖云弄巧》依然獨具風采,在千年以后的今天,仍作為愛情的定義被廣泛流傳。
作為民間口頭文學的代表,也是“七夕之節(jié)”的來源,《牛郎織女》初現(xiàn)于東漢,是中國古代最早期的較為完整的敘事性愛情故事,也是古典愛情最普遍的結構模式:兩情相悅——棒打鴛鴦——無奈相離——以另一種生命形態(tài)相聚。拋開代以心理補償而被孕育出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毫無疑問,這一結構模式的前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中國古代人間情愛情景的實象鋪敘。
在封建男權社會,女性歷來被視為附庸者、第二性,需要恪守“三綱五?!钡乃枷耄瑫r,由于自西漢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君權、父權被提升到了至高的地位,統(tǒng)治階級向人們宣傳“服從”的思想,建立了一套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道德體系,并將維護統(tǒng)治的手段滲透進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xiàn)在男女婚戀之上,就是“門當戶對”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愛情的選擇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權力的阻礙,甚至,古人,尤其是中國古代女性,絕大多數(shù)對愛情沒有選擇的權利。
但,人類需要愛情?!皭邸笔侨祟惖奶煨?,并不以權威、門第所轉移。
在《牛郎織女》這一經(jīng)典愛情故事中,作為仙女、玉皇大帝侄女的織女,并未因為牛郎的貧窮棄絕自己對他的感情,反而無視天規(guī)私自相戀,這不僅是大眾思想和內(nèi)心希冀的映射,即對“門當戶對”和“父母之命”的反叛,更是一種主觀意識的覺醒。
織女所代表的“第二性”和牛郎所代表的階級社會的底層,在現(xiàn)實中,他們被剝奪了愛的自由,但熱愛生活與爭取自由的內(nèi)在要求,卻驅使著他們在藝術想象和幻想的天地中去尋找滿足,在這種對最原始、最廣泛的感情—愛情的幻想中,他們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此時,愛情已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戀情,而象征著被剝奪政治和經(jīng)濟權利的群體,對“自我意識”的追尋。即使僅從這一點來看,依然能夠得出一個結論,愛情具有超越性。
這也是秦觀所作“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之所以跨越千年仍被廣泛使用的原因,他將追求耳鬢廝磨、朝夕相處的世俗愛情升華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讓愛情直達本質(zhì)—一種不受時空制約的精神實踐。
時代在變化,現(xiàn)如今,各種壓抑沉重的枷鎖已經(jīng)有所減輕,但總有這樣那樣的思慮,依然壓制或限制著人們戀愛與婚姻的自由,但無論如何,愛情始終存在于人們心中,因為愛情本身就存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的人,對愛情的渴望是一致的,愛情來了,就要以最誠摯純凈的心靈去接受,去體驗愛情,去抓住這種最易得的超越生活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