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完小感
舊社會的猛藥,新文學的第一聲吶喊。
魯迅,一個作品需要學生全文背誦的作家。更多的時候人們這樣介紹他: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曾發(fā)表我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但是,魯迅的思想,他的革命理想,他的文學成就,其實我并不是很了解,現(xiàn)在不用再背誦他的文章的時候,我開始試著讀魯迅,跟他談話。 在讀《野草》時,能夠感覺到魯迅內(nèi)心很矛盾,各種思想在他的大腦里掙扎:痛恨知識分子的迂腐也為自己的或偽善或過分的善良的行為而悲哀;想燃起一把火,卻也恐懼火焰轉(zhuǎn)瞬即滅周遭再次跌入黑暗;無數(shù)次在絕望中踱步、徘徊,眼神中卻總含著一絲希望的光亮。 《吶喊》的第一篇就不同凡響,“吃人”之說震的人心驚。整本書更是把當時的社會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用冷靜而犀利的眼光洞察吃人的社會和愚昧的人們。 小說里入迷、發(fā)瘋、失魂的人物,無一不是被這個腐爛了的社會逼迫而至。 魯迅愛用重復,《明天》里“紡車靜靜的立在地上”、《白光》中“這回又完了”,不同的情形,相同的敘述與語言,更有直擊人心靈的作用。 我想,誰都不可能一遍就讀懂魯迅先生的文章,需要我們?nèi)ヒ蛔x再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