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步入“中年”,天貓京東唯品會相繼出手,電商邏輯變了
今年舉辦雙11,對電商企業(yè)來說,不再是GMV增長的狂歡,更像是一場以消費者為尺度的考驗。因為雙11走過14年,大家對滿減、湊單或者小游戲等玩法,多少有些厭倦,買買買的興趣不如往年狂熱。
這就對平臺、商家提出了新要求,雙11要辦出新花樣,重新激發(fā)消費者興趣,特別是走出價格“內卷”的誤區(qū),多在商品或服務的質量上下功夫。只有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賦予“雙十一”購物節(jié)更有價值的內涵。
舉個例子,如果你參與了今年雙11,應該感觸特別深。往年雙11因為快遞量大,包裹送到手里再怎么也要一周,甚至可能11月下旬才收到包裹。但是今年情況完全不一樣,有網(wǎng)友31號晚上付了尾款,第二天睡醒快遞已經(jīng)在家門口了。
這還不算最快的,根據(jù)順豐快遞公布的消息,上海地區(qū)的首個包裹,消費者晚上8點付了尾款,16分鐘之后就送到他家門口。原來,當大家付了定金之后,商家就已經(jīng)發(fā)貨了,只要尾款一付,立馬就能開始配送。通過物流步驟的優(yōu)化,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體驗。
除了物流服務的優(yōu)化,今年雙11的玩法也比往年簡單,這同樣說明電商平臺堅持“以人為本”。天貓和京東上,繁瑣的小游戲變少了。特賣電商唯品會,更是創(chuàng)新極簡的玩法,壓根不搞滿減和湊單,直接就給消費者最大優(yōu)惠,各種大牌價格比3折還低。
電商變得更有誠意,消費者也樂意買買買,再次參與到這場全民的消費狂歡。天貓開賣1小時,上百個品牌成交額過億;京東開啟預售那晚,累計售出5.5億件商品,蘋果、華為這些熱門數(shù)碼品牌,成交額1秒破億,這是巨大的消費復蘇。
在唯品會上,規(guī)則的簡化帶動了銷量爆發(fā),不僅進口奢侈品銷量猛增3倍,國產的表現(xiàn)同樣搶眼。雙11開售1小時,鴻星爾克的銷量同比增長142%,回力的銷量同比增長45%。美妝領域,玉蘭油OLAY銷量同比增長81%,百雀羚銷量同比增長52%,歐詩漫銷量同比上漲63%。
而且,平臺上的95后用戶越來越活躍,比如很多年輕人喜歡小家電,唯品會拉著品牌讓利,雅萌ACE 美容儀限量定制禮盒買1享12,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的關注,開售僅1小時,雅萌銷量同比增長7倍。
令人欣慰,雙11的本質是屬于消費者的狂歡,用戶才是真正的主角。但是前面有幾年,因為平臺片面地追求GMV,這場活動有些背離初心,好在今年又開始回到正軌。平臺注意到大家的真實需求,不僅是價格上的實惠,還有服務上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