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宅》— 略感單薄的內(nèi)核追求

《影宅》完結(jié)撒花!

本作是這個季度我認為比較中規(guī)中矩的一部作品。它的故事雖然和我一開始所預期的有點不一樣,但其故事的表現(xiàn)力,我認為依舊算得上亮眼,讓我在觀看的過程中,依舊能夠得到一個不錯的觀影體驗。
那么,本作和我預期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它亮眼的地方又是什么?這會是我文章想和大家聊一聊的內(nèi)容了。
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這篇觀后感專欄,也希望大家能夠三連、分享、關注來支持up主哦!

懸念不足,但張力十足的情節(jié)設計
首先,這雖然可能只是我個人的私心妄想,但我最一開始對于本作的期待,就是一部懸念感會營造得比較濃重的作品。
實際上,作品在前期也確實存在著懸念,確實將一個看似天大的陰謀,埋藏到它那歡樂的表故事底下,讓人在初看這部作品的時候,不禁好奇這個陰謀的真相。但是,作品在具體的表現(xiàn)里,并沒有特別去強調(diào)這份具有懸念的陰謀,也缺少了那種冷不防跳出來,讓你瞬間毛骨悚然的瞬間;它的重心,就真的投入到了那歡快的表故事上,讓作為觀眾的我,即便知道作品有未知的秘密,但也很難提起興致,去期待故事會如何揭示這個秘密。

當然,這也有可能只是因為本作所埋藏的陰謀,其實對我來說也早已不夠新鮮有關。
畢竟看著被奴役的人偶,看著奴役著人偶的影族,以及作品里那等級分明的階層設定,這些明擺著的要素,只要稍有閱歷,應該多少都能夠看得出本作背后的秘密與陰謀的大致框架,并因此減少了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的好奇;甚至在后期真的揭示的剎那,也感受不到多大的驚喜與震撼。
所以,即便本作的故事具有懸念,但是一來這個懸念本身也不夠刺激勁爆,作品自身也沒有將它本該呈現(xiàn)出來的懸疑感,著重地、放大地表現(xiàn)出來,讓看著這一切的觀眾,會逐漸對它一開始所具有的懸念,失去興趣。

然而,正當我覺得本作因為缺乏了突出的懸念氛圍營造,而開始有點失去往下看的欲望的時候,它在故事的中期,以公開亮相為起點,正式向我展現(xiàn)出了它對我來說的核心魅力——也就是由旗鼓相當?shù)臎_突感,所帶來的“劇情張力”了。
實際上,這股劇情張力,其實是打從故事的最一開始,就已經(jīng)在構(gòu)建著的;前期對主角不友善的影族、在那之后懲戒艾米麗可等人的芭比、直到公開亮相的見面式考官愛德華,這些都是給予主角難題與挑戰(zhàn)的階段性“反派”角色;他們有著主角們所不掌握的信息、知識、與權力,進而能夠在全方面打壓主角群。
但與此同時,主角那與生俱來的自主性,以及由這自主性所帶來的團結(jié)、成長、與變化,這些不可預測的事物,讓站在主角對立面的這些“反派”,因為自己的輕敵,而產(chǎn)生計算上的缺漏,進而導致自己的計劃,無法完全得逞。
也就是說,作品看似設計了一個對主角幾乎不利的舞臺;但是,它依舊巧妙地讓主角具備著其獨特的優(yōu)勢,并以此為基礎,展開了一場勢均力敵的沖突,并造就了我所說的“劇情張力”。

也正是因為本作所展現(xiàn)出的“劇情張力”,至少在我看的過程中,還是看得很起勁的。
因為主角的弱勢,所以會對他們的情況產(chǎn)生擔憂;但是又因為知道他們的優(yōu)勢,所以又同時會很期待他們能夠帶來怎樣的突破,能夠做出怎樣出乎我們預料的舉動。這樣的情緒起伏,使得作為觀眾的我,至少在過程中是相當投入的。
所以,我個人對本作的觀感,整體上都還是挺好的;它即便和我所預期的不一樣,但卻還是呈現(xiàn)出了一個挺吸引我的故事,讓我可以擁有一個相當具有沉浸感的體驗。

略感單薄的內(nèi)核追求
依照慣例,我們接下來應該討論故事的內(nèi)核;尤其,本作這樣一個以劇情沖突所帶來的張力為亮點的作品,這個沖突背后,往往都是能夠挖掘出值得讓我們深思的內(nèi)核出來的。
很顯然的,本作所沖突的兩者,一個是以主角為代表的,具有獨立思考的自主性;另一個,是以目前反派所代表的,服從制度與階層的,那種集權思維。
而從作品所設置的角色定位來看,作品想要表達的,也不用我多說,就是對于這種獨立思考的自主性的一種崇拜了。

實際上,具有獨立的思考方式,并對眼前的事物去進行批判、反思、研究與探討,這確實是我們很值得尊敬,也值得去追尋的一套思維模式;畢竟,只有抱持著這樣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夠辨別眼前事物的真假、善惡、與美丑。
所以,對我個人來說,這樣的價值追求,確實是值得倡導的,也是值得我們?nèi)ド钏嫉摹?/span>
但是,問題在于,作品雖然在表故事中,將其對立面的反派,塑造得能夠與主角勢均力敵,甚至具有碾壓的態(tài)勢;但是,它卻沒有對該理念,進行更進一步、也更深層次的討論與挖掘。
而這,就導致了作品表面的張力十足,但內(nèi)核卻多少顯得有些單薄了。

畢竟,就算我們在觀看劇情的當下,會因為主角的遭遇而捏一把冷汗,但看完之后,當我們恢復冷靜,我們就會很清楚的知道,因為作品尚未討論這些“反派”的正確性,所以站在正義的一方的主角們,肯定是不會輸?shù)摹?br>
而當一部作品所展現(xiàn)的內(nèi)核,缺乏來自另一方的對撞與擠壓,缺少了這一維度的沖突與深入,它最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自然就有那么一點自說自話的意味在了。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本作雖然看的當下非常帶感,但一旦脫離那個情緒,作品也難以讓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感受的理由了。

當然,原作漫畫直到現(xiàn)在也尚未完結(jié),且動畫后期明顯有對原作不小篇幅的刪改,所以說不定對于“反派”價值的具體描寫,其實存在于現(xiàn)在的原作、乃至于未來的故事中;所以,僅憑現(xiàn)階段作品的表現(xiàn),就去對作品整體的價值進行判斷,確實也還言之尚早。
只不過,在這部分內(nèi)容尚未表述出來之前,作為觀眾的我們,也的確很難憑借著現(xiàn)有的故事,去更進一步的思考與反思該價值背后的意義了。
而這,多少就會讓這個故事,失去了能夠再去細品的韻味了。

總的來說,本作我自己看得還是挺投入、挺開心的。
這主要源自于它還算足夠精彩的沖突與張力設計,所以情緒流的起伏還是比較跌宕的。只不過,它確實也和我最一開始所期待的懸疑相背,其目前所展現(xiàn)出來的核心,也顯得過于單薄,使得這個故事整體看下來,也確實差點味道。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看一個沖突感設計得不錯的故事,本作多少還是可以一試;但如果你想要追逐劇情復雜度或者劇情深度,那么確實本作在這上面也不算表現(xiàn)得很好就是了。
簡單評分:8.3/10
ps:后來知道最后幾集有著大篇幅的刪改,實際上看的當下也多少能夠感受到這份唐突。主要是凱特與其他影族們,處理被“洗腦”的人偶的方式過于簡單直白了;凱特可能還好,其他人感覺就是隨意地就讓人偶覺醒了一樣,幾乎沒有任何困難,讓觀眾覺得這個“洗腦”洗了個寂寞。只是,因為我個人此時的觀看體驗的重心,是放在了沖突上,所以那想要和愛德華比拼的情節(jié),那想要反叛影宅的設計,在這樣的敘事底下,也沒有破壞我想要看的看點。因此,我雖然也覺得很怪,但因為我的核心體驗沒有被影響,所以我個人就沒有因為這個刪改,而給出特別嚴重的扣分情況了。
ps2:望大家會喜歡我的這篇觀后感專欄,也希望大家能夠三連、分享、關注來支持up主啊。對于專欄或動畫有任何想要討論的,也歡迎到留言區(qū)告訴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