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后感
“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p>
——魯迅(題記) 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而朝花夕拾則是這位民主戰(zhàn)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以作者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為線索,敘寫了他從農(nóng)村到鎮(zhèn),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nèi)到國外的生活經(jīng)歷,抒發(fā)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含蓄的揭露和批判了舊社會的封建禮數(shù)和封建思想。 無論是閱讀哪篇散文,我都不禁嘆惋——從《狗?貓?鼠》一文中我看到了自詡為“正義”的軍閥和“正人君子”的丑惡嘴臉;從《范愛農(nóng)》一文中,我看到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徹底性,造就了許多“范愛農(nóng)”們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迫害的慘痛遭遇;從《無常》一文中,我看到了作者刻畫的一些人,明明是人,其言行卻不如鬼的丑態(tài)…… 看完這本散文集的整體感受,有些許的五味雜陳,比如阿長,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情節(jié),我能讀出魯迅對此十明顯的厭煩情緒,而描寫出阿長善良真誠的一面時,我讀出明顯的感激與懷念,又或者是先前還與魯迅因誤會發(fā)生不快,但如此正直倔強的愛國者最后卻死得不明不白的惋惜。不過感情再怎么復(fù)雜,我的感受卻非常直觀——不管是《二十四孝》所批判的愚孝也好,還是《父親的病》所抨擊的庸醫(yī),亦或是《藤野先生》所刻畫的清國留學(xué)生,都十分直觀的體現(xiàn)了何為吃人的舊社會,何為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數(shù),魯迅固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容置疑的是,他對新文化運動做出的貢獻,以及在當(dāng)時他思想的進步性和前沿性 《朝花夕拾》是一部佳作,文集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yōu)美和諧,樸實感人,而在一些文筆的力度把控方面也是入木三分,我雖然讀不懂,但思來想去,魯迅先生所諷刺和批判的,我想大抵是不可以胡亂的隨意使用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