籮筐里的童年
兒多口眾是那些千千萬萬物資匱乏的鄉(xiāng)村再為不過的縮影,當朝陽照進現(xiàn)實,世界晨起于柴米油鹽,當落日鋪滿大地,那是自食其力的鄉(xiāng)野。繼生娘豆大的汗珠從臉頰滑落,滴落在稻田里,水面濺起漣漪是萬千農(nóng)民千百年的日復一日。
?
家里糧食交完公糧水費,眼看這田地收入一年全家老小忙下來都不夠生活基本開支,有個三病二痛的也只能自己硬扛,不敢去看大夫,更是不敢上醫(yī)院檢查,進了醫(yī)院隨便看看就是一年糧食白種都不夠,多半也只能在鄉(xiāng)里邊兒隨便抓點藥湊合一下,日子就這樣艱難地過。生活的捉襟見肘壓彎了一家人的腰,那是一個時代的鄉(xiāng)村,也是無數(shù)農(nóng)村的寫照。沒有進過學堂的繼生爹也不得不走出農(nóng)村,去大城市找點零工謀生補貼家用了,留下繼生娘帶著孩子們在家里守著幾畝田地。
?
每年糧食交完公糧水費,所剩無幾的糧食必須分出一大部分賣點錢,為孩子們盡量地去湊一學期的學費。哪怕是剩下的糧食不夠自己吃,哪怕是全部賣完了也賣不了幾個錢,或者收成好的勉強湊個學費,那又怎么樣,湊完這個孩子又要湊那個孩子,湊完這一季,又要湊下一季。
糧食收購價很低,孩子讀書學費很高,入不敷出,那就是生活,那就是農(nóng)村,那就是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家庭的無奈。自打繼生爺爺去世后,幫忙的人少了,繼生奶奶也還是要照料幾個叔伯家的孩子,也顧不了別的,繼生家里田地的重擔更多還是落在繼生娘身上了。
爺爺生前每天出門去田間地頭干活時,經(jīng)常把小繼生放籮筐里一起挑著出門,小繼生就在籮筐里玩耍,那便是許多孩子兒時的棲息地,到了田地里,便讓小孩兒自己在田埂地頭玩耍,那便是小繼生的幼年。
一天,爺爺在地里耕地,便讓小繼生自己在田道上玩耍,沒玩一會兒,就開始鬧了,原來是小繼生肚子餓了,爺爺連忙去不遠處的小山坡上為他摘了幾串刺霉果,小繼生這才不鬧了,爺爺也安心去地里忙活了,小繼生開開心心地吃著甜甜的野果,微酸里滿是兒時的美味,童年的美味是什么,這不就是兒時的佳肴?
?
正吃得津津有味,不知道什么時候,兩只烏鴉飛過來了,圍著小小的繼生不停地打轉,娃兒嚇得不輕,吃不飽的小娃兒面對著這遠方的小動物搶食,嚇得大哭起來。爺爺拖著疲憊的身子,吃力地向空中的烏鴉揮舞著手中的鋤頭,此時那是這個2歲娃兒小繼生此時的唯一依靠,這才趕走了兩只小獵食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是那個老實憨厚的農(nóng)民爺爺?shù)娜粘?,只要現(xiàn)在身子能動,就要幫著照顧著家里的農(nóng)活,順帶照顧著孩子們,一頭是生計,一頭是生活 。生活哪有那么多輕松啊,肩頭的扁擔印起了厚厚的繭,那是歲月雕刻的符號,那是生活的重量,也是歲月的厚度,一如航海帆奮楫楊帆的光影,那是歷史與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