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上章回顧:道德經(jīng),在上一章,從行,言,
知,用,統(tǒng)等幾個方面,具體而又全面的闡述
了,作為人主,如何才能不至于因為離奇大
道,輕舉妄動而失天下。不光是治理天下如
此,為人主者,處理任何事情,如果能做到道
德經(jīng)所說的行,言,知,用,統(tǒng)的道理,都會
無往不利。一個人如果在這五個方面,都合
乎于道,那么他就會表現(xiàn)出“大智若迷”的樣
貌。大智若迷,到底又有什么深意呢,這就是
本章要講的道理。
在這里,先把一個問題說清楚。很多人普
遍的誤解,說道德經(jīng)講的是愚民思想,推崇反
智主義。真的是這樣嗎?
道德經(jīng)推崇的,是讓人在根源上,本質(zhì)
上,整體上,理解認識和把握世界。而世俗的
人則認為,流散的,現(xiàn)象的,局部的,割裂的
那些碎片,才是知識和智慧。
好比,世界是一座森林。有的人認為世界
是蘑菇,因為他很渺小,寄生在蘑菇里面,一
輩子只見過蘑菇,不知道還有蘑菇之外的世
界。有的人認為世界就是一棵樹,因為他像蟲
子一樣,一輩子吃喝拉撒都在一棵樹上度過,
從不曾想象過,森林是什么。還有的人,生活
在森林下面的地層里,他們認為世界就是黑暗
和洞穴?!?/p>
無窮無盡的人,都用他們支離破碎的世界
觀,來打量和思考世界,認為這就是智慧。如
果他們所有的人都聚在一起呢,那就是各說各
話,一片嚶嚶嗡嗡之聲,好像真的是百家爭鳴
一樣。實際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人:只見樹木
不見森林。爭來爭去,從來沒有人見過森林的
全貌。
而在老子看來,這些人,雖然打著智慧的
名號沽名釣譽,但是他們實則都蠢瘋了。真正
的智慧,當然是俯瞰整座森林,對整個世界都
了如指掌??墒?,這樣的人,該如何向那些只
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人,來描述森林呢? 沒法描
述,因為夏蟲不可語冰。所以呢,那就只能知
者不言,大智若迷,大智若愚了。
而那些還在不停的嘰嘰喳喳這主義那主義
爭論個不休,要誓死捍衛(wèi)自己的那點愚蠢支離
破碎的小智慧的人呢,對待他們,老子的主張
是,吵死了,不要讓他們再這么嘰嘰喳喳了。
這就有了“不尚賢,使民不爭?!薄疤撈湫模瑢?/p>
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薄敖^智棄圣”
,
“大智若
愚”
,
“大智若迷”
,等被世俗所詬病的認為老
子在推崇愚民思想的章句。
老子的出發(fā)點是,真的是為你們好,因為
你們吵著吵著就要打起來了,打著打著天下就
大亂了,天下大亂,就會到處人頭翻滾了。人
為了自己腦子里裝的那么點可憐的邪僻思想,
而不惜丟了性命,天下還有這么愚蠢和無聊的
事情嗎?
另一個問題,也在這里講清楚一下。那就
是守。守這個字,在道德經(jīng)中,頻繁用到。前
面的章節(jié)中,也提到過,也解釋過,不過只是
一帶而過的講了講。這里仔細的把它講透徹,
講清楚,因為它十分重要。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所以
然,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來理解和應
對事物。這個道理,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借助
這個道理,道德經(jīng)里面,講的守,大致上,也
可以理解為,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復知
其未然,未兆,與未萌。世界總是不停的在變
化,那么怎么才能牢牢的把握不停變化的世
界呢。老子認為,只有知道了世界為什么會這
么變化,以及知道了這種變化遵循什么樣的規(guī)
律,這樣才可以做到,理解與掌握這個世界,
并且可以走在變化前面,在變化尚未發(fā)生和出
現(xiàn)的時候,就能推斷出來,未來世界會變成什
么樣。
知其雄,守其雌,說的是,萬物生生不息
的被演化了出來。知其雄,是說要能夠理解,
我現(xiàn)在所處的世界。守其雌,是說,要能夠明
白,現(xiàn)在的世界之所以是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他
是怎么演化出來的,他的根源在哪里,演化的
規(guī)律又是什么。這就是知其雌。這是治理天下
的首要問題:我們當前的階段,我們?yōu)槭裁磿?/p>
出在這個階段呢? 這兩個問題都解答了。那么
守著一個導致我們出在目前這個階段的事物演
化規(guī)律,就可以預知未來的下一個階段世界會
怎么樣。
為天下谿。谿,山瀆無所通者。瀆,本意
指水溝。這里是指生生不息的演化之源。
知道世界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又知道世界為
什么會變成這樣。牢牢的持守著這個規(guī)律,就
可以知道世界以后會怎樣。掌握了過去,現(xiàn)在
和未來的人,才可以趨吉避兇,趨福避禍,從
而可以做到生生不息,源源不斷。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使天下能夠生生不息,源源不斷的永久繁
衍下去,這不正是符合了天道的造化嗎。符
合天地常然之德,即為常德。道為玄牝,玄牝
虛極靜極,無形無質(zhì),卻能生育演化出天地萬
物。常德,不離于道,無身無己,無知無欲,
就如同重新回到了嬰兒狀態(tài)那樣。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上一句,從天下演化的時間軸上,縱向的
闡述,什么是常德。本句接上一句,在橫向
上,繼續(xù)闡述什么是常德。
天下萬物,在這一刻,橫向的看。可呈現(xiàn)
的,可了解的,信息都只能是一部分。而更大
的部分,都是不可呈現(xiàn),不可理解。
這就是現(xiàn)在很多人在談論的冰川理論。露
出的,永遠都只是一部分,而大部分,都是在
海面以下。并且,真正決定事物演變方向的,
不是露出海平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是海面下面
的那不可見的一大部分。
光知道冰川露了出來一個尖尖,還得知道
它為什么會露出來這么個尖尖。這就是知其
白,守其黑的道理。
對于天下萬物,既要知道它看上去顯現(xiàn)出
來的樣子,又要理解是什么背后的力量在使得
它們?nèi)绱孙@現(xiàn),掌握了那個背后的主宰力量,
才能真正的掌控天下。這就是治理天下,可以
應對一切事物的方法和道理。
不要被此因所迷惑,而要找到背后起主導
作用的主因。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
真正的主因是什么呢,一直往深處刨根問
底,驅(qū)動事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就是易。所
有的變化,都是從不變中而來。
不易之易,即為無極。無極而生太極,太
極生兩儀,后面就是三生萬物了。什么都跟著
生了出來。
道無形無質(zhì),故合乎大道的常然之德,也
是不表現(xiàn)出特殊的形態(tài)的。
掌握萬物變化規(guī)律,就了解和推斷什么會
被生出來,什么不會被生出來。根據(jù)這樣的
道理來治理天下,用為應對萬物的方法,這種
復合大道常然的常德,就會復歸于事物為有
變化之前的狀態(tài),于是就可以從最源始的地
方著手,對萬物的各種變化出來的形態(tài),了如
指掌。以不變應萬變,從而可以做到,應物無
窮。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上面兩句講,事物既會生生不息的演進,
也會在演進的過程中,繁復無窮的變易吃各種
形態(tài)。于是,很顯然,萬物之間會產(chǎn)生普遍的
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
那么多的事物,并存與天地之間。誰高誰
下,誰先誰后,這都是個問題。
榮,說文注,桐木也。金文字形,象兩支
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頭形。指草木茂盛
的樣子。
辱,從辰從寸。辰,指農(nóng)時三月,天地易
氣初動。寸,法度之意。古代在三月失耕時,
會處決一些奴隸或者死囚。后來引申為屈辱之
意。
天下之物,沒有永遠一直旺盛的,也不會
有一直衰敗的。目前旺盛的,說明即將衰敗,
目前還看不到跡象的,說明已經(jīng)在地下醞釀好
了,正準備破土而出。
所以,天下沒有絕對的興旺,也沒有絕對
的衰敗。興旺,都是從從衰敗而來,衰敗,也
終將興旺。不過只是個誰先誰后的問題。
知道萬物的繁榮,更要知道,它們?yōu)槭裁?/p>
會繁榮,所有的繁榮,都是從過去的不繁榮之
中而來。掌握這個道理,就能不為天下先。不
為天下先,即可為天下谷,承載萬物而不爭,
孕育萬物而不有。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能承載萬物,孕育萬物,不爭不有,這樣
的常然之德,便能充盈于天地之間,如同道充
盈于天地萬物之間那樣。復歸于道的素樸。
復歸于樸,就是說,可以為天下承載并孕
育出各種各樣的事物。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指原木。在道德經(jīng)里面,樸有其深
意,道化而成萬物,樸散而成為器。樸散為器
是什么意思呢,本意就是把原木,加工成各種
各樣的器具。
這里是指,圣人把常德之樸,散化為天下
所需的各種器物和方法而用之。無所不應,無
所不任,無所不能,故可以成為百官之長,這
里是指可以統(tǒng)率百官,可以勝任于治理天下,
故能居天下之王之位。
常德不離,不忒,充盈于天下,無處不
在,而又無一可見。這正是,大智若迷。
故大制不割。
制,裁也。從刀從未,未,物成有滋味。
割,剝也;從刀從害。
道就像一顆原木一樣,可以加工成各種各
樣的物件,天地萬物,皆由此出。
而圣人之常德,也就像原木一樣,可以任
意的根據(jù)天下變化,而裁制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
與樣式。
如果圣人只是一種具有個性的,已經(jīng)被加
工過的器物,那么他就不可能再根據(jù)天下萬物
的變化,來任意的改變自己而適應天下了。
所以說,真正的治理天下的方法,是保持
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樸,不裂德為器,不
離不忒,不器不物,才能隨物變化,應物無
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