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合歷--華夏歷法常識普及
陰陽合歷--華夏歷法常識普及
華夏歷法自軒轅黃帝時代創(chuàng)制。陰陽合歷,一脈相承,諸夏歷代相沿,歲時節(jié)慶生活儀軌,文明之根脈也。







夏歷之簡介
夏歷又稱漢歷、農(nóng)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坊間俗稱為“陰歷”是非常不科學的。
——引言
夏歷使用朔望月與回歸年共同制定,使之歷月符合月相周期,歷年亦與回歸年相符合,必要時設(shè)置閏月協(xié)調(diào)歲實(回歸年)和朔策(朔望月)之間的關(guān)系,夏歷特別設(shè)置二十四節(jié)氣精確表達太陽視運動,便利人民生產(chǎn)生活。所以夏歷是一種科學的陰陽合歷。
——概括
一、定朔望
月亮盈虧,一個朔望月的周期大約是29.5306天,即月亮從朔、上弦、望、下弦再到晦的時間。月亮繞地球公轉(zhuǎn)之軌道稱為白道,月相循環(huán)一周的周期稱為一個朔望月。夏歷使用定朔法,每月初一日必定為朔日。大月三十天,小月廿九天。(因為一天的不可分割性,所謂稱之為歷日)
二、定節(jié)氣置閏月
我們知道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如果單純按照朔望月計算則是29.5306×12=354.36天。假如一年是354天,二者之間就相差11天(365-354)。如此下去十幾年后歷法上的日子就會完全和四季脫節(jié),新年可能在數(shù)九嚴冬,也可能在三伏酷暑。因為我們知道一年四季是根據(jù)地球圍繞黃道一周就是一個回歸年來計算的,這個周期大約是365天。所以為了調(diào)整與回歸年之間的關(guān)系,夏歷使用十二個節(jié)令和十二個中氣來作為四季的標尺。
夏歷規(guī)定了十二節(jié)令作為季節(jié)孟仲季的開始,但同時規(guī)定節(jié)令可以入前月,十二節(jié)令如下:
立春正月節(jié)(孟春開始)
驚蟄二月節(jié)(仲春開始)
清明三月節(jié)(季春開始)
立夏四月節(jié)(孟夏開始)
芒種五月節(jié)(仲夏開始)
小暑六月節(jié)(季夏開始)
立秋七月節(jié)(孟秋開始)
白露八月節(jié)(仲秋開始)
寒露九月節(jié)(季秋開始)
立冬十月節(jié)(孟冬開始)
大雪十一月節(jié)(仲冬開始)
小寒十二月節(jié)(季冬開始)
夏歷規(guī)定每個歷月中必須包含一個中氣,并且用十二地支表明月建,十二中氣和月建分別是:
正月雨水(建寅月)
二月春分(建卯月)
三月谷雨(建辰月)
四月小滿(建巳月)
五月夏至(建午月)
六月大暑(建未月)
七月處暑(建申月)
八月秋分(建酉月)
九月霜降(建戌月)
十月小雪(建亥月)
十一月冬至(建子月)
十二月大寒(建丑月)
因為從一個冬至到另一個冬至是夏歷計算歲實(回歸年)的起點,所以特別規(guī)定冬至必須在建子月亦即十一月。
請注意十二節(jié)令是可以入前月的,所以有些年份無立春、有些年份雙立春、有些年份單立春這完全是歷法的正常規(guī)律和兇吉無關(guān)。還有就是一般夏歷每月都包含一個節(jié)令和一個中氣,但也有例外,比如因為節(jié)令有入前月法,所以可能會出現(xiàn)有兩個節(jié)令和一個中氣的歷月。同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夏歷可能出現(xiàn)雙中氣月,這是因為天體運行的不規(guī)律性所致。如果出現(xiàn)雙中氣月,次月不是閏月而當成正常月處理,因為現(xiàn)行夏歷是定氣注歷,所以除了冬至之外允許極其個別的年份出現(xiàn)中氣入前月或后月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天體運行中的不均勻攝動導致,所以中氣不歸月只會出現(xiàn)在前月晦日左右或后月朔日左右,但是這只是小概率事件,出現(xiàn)的原因正是因為夏歷密合天行,不容謬誤。癸丑年(西元2033年)的八月,甲寅年(西元2034年)的正月就是這種情況。因為夏歷反映的天象是最精確無誤的,夏歷歷譜的人為因素最小。閏月只有一個節(jié)令而無中氣,這是因為夏歷的定冬至無中氣置閏法則。
夏歷的年和歲實的概念是不同的,一年就是從正月朔到十二月晦的過程。一個歲實則是從甲年冬至到乙年冬至的過程,正好是一個精確的回歸年。但是夏歷歲實概念只用在計算夏歷時使用,配合使用的是夏歷的朔策亦即建子月(十一月)的朔日,歲實和朔策是計算夏歷的基準,同時使用干支日作為參照系(西方進行天文年歷推算時使用儒略日,夏歷則使用干支日)但在使用夏歷時則是按照歷年(正月初一日新年到十二月除夕日)為準的,這是兩個不可以混淆的概念。
為了使夏歷的平均歷年符合回歸年,保證四季明確就必須在必要時通過設(shè)置閏月的方式來協(xié)調(diào)朔望月和回歸年之間的關(guān)系。置閏的法則是測定甲年冬至到乙年冬至之間存在多少個朔望月(定朔策),如果存在十二個夏歷歷月,則無需置閏,如果存在十三個夏歷歷月,則將閏月放在從甲年冬至月之后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里沿用上月之名稱作閏某月。這樣夏歷閏年就包含了十三個朔望月,如壬辰年(西元2012年)是閏四月。
稱呼夏歷為“陰歷”這是非常錯誤和不科學的,因為夏歷屬于陰陽合歷——是朔望月、回歸年的有機統(tǒng)一。定節(jié)氣四季分明,定朔望以合天象,定冬至以正歲實,置閏月調(diào)和歲實與朔策之間的關(guān)系。夏歷又稱之為黃歷,這是因為華夏之歷法制定于黃帝時代。另有一個俗稱皇歷,因為夏歷是官頒歷法。欽若昊天,敬授民時。頒歷授時,國之要政。制歷明時,不容謬誤。
附:
陽歷解析
陽歷是歷法性質(zhì)。世界上有非常多種的陽歷,現(xiàn)在使用的伊朗歷、埃塞俄比亞歷,曾經(jīng)使用的儒略歷(現(xiàn)今東正教還拿這個歷法來計算耶誕節(jié))法國共和歷等都屬于陽歷。所以說這個詞匯并不特指格里高利歷(西歷亦稱公歷)
太陽歷按照黃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zhuǎn)的軌道)來計算,并非依照日出日落來計算。注意不管是陽歷、陰歷還是陰陽合歷,每一天(歷日)都是按照日出日落來計算的。
地球圍繞黃道一周大約是365.242188地球日,也就是生活中的天。但是我們都是按照整日來生活的,所以太陽歷平年365天,這樣少了的天數(shù)加起來,才是四年一閏,加在閏年,補齊誤差。?
四年加一天,其實又多加了,所以西元1582年格里高利歷規(guī)定四百年九十七閏。當初儒略歷規(guī)定四百年一百閏,所以現(xiàn)今累積誤差十三天,東正教堅持儒略歷,所以耶誕節(jié)12月25日依照格里歷變成了1月7日。這就是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耶誕節(jié)不在一天之真正原因。
無法否認,現(xiàn)今我們使用的這個格里高利歷,具有宗教背景。其實口語中的俗稱應(yīng)來源于洋歷的說法。
真正的陰歷
陰歷,即以單純的朔望月為月,月的正倍數(shù)為年的歷法。這種歷法和一年四季脫節(jié)。屬于陰歷的歷法伊斯蘭教歷,每年開齋節(jié)的日期有可能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大約三十多年四季輪回一次。
夏歷歷史版本和現(xiàn)行版本:
上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西漢初年的《太初歷》,東漢的《三統(tǒng)歷》,后來的《四分歷》,一直到現(xiàn)在的《紫金歷》共有一百多部版本的歷法,其中現(xiàn)行的版本是《紫金歷》。
在夏歷發(fā)展中有幾個很重要的歷法:
1) 顓頊歷:全國統(tǒng)一,結(jié)束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法混亂的狀況;
2) 太初歷:第一明確把二十四節(jié)氣完整地訂入夏歷,并且明確使用夏正(建寅),并用冬至起算夏歷,奠定了以后夏歷基本范本的基礎(chǔ);
3) 乾象歷:確立了近點月的概念,提出了黃白交點的退行和退行值的確定,并給出定朔的算法,采用一次差內(nèi)插法計算,定朔法雖然沒有在這部歷法上采用,但是對后世的定朔法用于民用歷法解決了關(guān)鍵性的問題;
4) 大明歷:在歷法中引入了歲差的概念,從此區(qū)分了恒星年和回歸年的概念,使用依觀測值而定下的夏歷更加準確,首次給出交點月的數(shù)值,被譽為夏歷的重大改革,提出了比十九年七閏法更加準確的長閏周即391年144閏法;
5) 戊寅元歷:使用定朔代替以前的平朔,從此夏歷進入了平氣定朔的階段,依天象而定的民用歷法;
6) 麟德歷:第一次廢除了十九年七閏的固定閏周,而改為依實際觀測天象當閏則閏,使夏歷又向著天象歷法走近了一步,這使這部歷法以后的歷法而采用,說麟德歷以后的夏歷是十九年七閏的說法是錯誤的,可惜的是現(xiàn)在還有一些書和專家還在說現(xiàn)行的夏歷是十九年七閏,是不確切的;
7) 大衍歷:用定氣法排太陽表,創(chuàng)二次不等間距內(nèi)插法。
8) 應(yīng)天歷:提出更點制,把一夜分為五更,為更點制之始,同時引入七曜紀日,相當于星期制度,這是在夏歷中引入了原始的星期制度;
9) 統(tǒng)天歷:審述了回歸年數(shù)值是一個古大今小的變小數(shù),而不再是以前認為的是一個恒定值,這個現(xiàn)在已經(jīng)由天體力學得到了證明。另外給出的回歸年數(shù)值是當時最準確的數(shù)值,還有就是實際上廢除了上元積年(為了減少守舊派的反對設(shè)立了一個形式上的上元積年),很多思想都直接影響了后來的夏歷重要版本《授時歷》的制定。
10)授時歷:這個是傳統(tǒng)算法的夏歷的最后一個版本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夏歷版本,真正地廢除了沿習以久的上元積年改為直接以實際觀測而選的起算點計算,使用三次內(nèi)插法計算太陽表和月亮表。
11)時憲歷:這是明末編寫的《崇禎歷書》被刪減的夏歷版本,清初改為時憲歷,后來又改名為時憲書,是采用的西方天文理論和算法的第谷體系計算的夏歷版本,算法采用西方天文算法,而歷法規(guī)定繼承了《大統(tǒng)歷》,而又有新的規(guī)定:正式在民用歷譜中使用定氣,定候,正式把千年以來形成的以冬至為夏歷歲實起算點的算歷習慣上升為明確的歷法規(guī)定,就是首先夏歷每年冬至必須在夏歷十一月(建子月)里,然后才是無中氣置閏法,這樣就決定了夏歷年的實際長度和天文意義。
12)癸卯元歷:這個也有叫重修時憲歷,采用開普勒三大定律進行計算又一次提高了歷算的精度。
13)紫金歷:這個是現(xiàn)行夏歷的版本,改由東經(jīng)120度計算,是用現(xiàn)代天文學理論和算法計算定氣定朔等時刻的夏歷版本,精度空前的提高了,它的歷法不變,但是歷算算法不再固定不變,而是隨著天文新理論和算法的不斷更新算法,特別是在1995年以后參照JPL的《DE405/406星歷表》計算后,行星運動和月球運動準確到秒級。
夏歷的核心規(guī)定是什么?
氣、朔、干支、五星、交食是夏歷的基本元素。
1) 以太陽黃經(jīng)度定節(jié)氣,在北半球太陽光下立竿測影時,竿影最長(最靠北)的時刻為冬至時刻,竿影頂最靠南的時刻為夏至,由此確定全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分十二中氣和十二節(jié)令,中氣之首為冬至十一月中氣(建子月),節(jié)令之首為立春正月節(jié)(孟春時節(jié)正式開始);
2) 以朔日定日序:日月完全在同一黃經(jīng)的位置上叫朔,規(guī)定為夏歷每月初一日;
3) 以冬至定歲實長度:即冬至所在的歷月,規(guī)定為建子月,寅正為十一月;
4) 以冬至定閏歲,中氣定月序,當閏歲時以冬至起無中氣之歷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
5) 建寅之月為正月,正月初一日為新年元旦,前一天為除夕;
6) 以太陽在東經(jīng)120度子午線上下中天的平均時刻為排歷譜的歷日起算點。
夏歷主要包含哪幾部分?
夏歷是陰陽合歷,所以歲實和朔策是完整的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同時夏歷還有五星行度和日月食等精確天象預報的功能。
干支:夏歷計算工具;
年:24節(jié)氣,72候,除夕和新年正月初一日;
月:朔(初一日),望,上弦,下弦;
日:太陽下中天時刻(夜半),晨光始(分民用、航海,天文三種)時刻,日出時刻,太陽上中天時刻(正午),日沒時刻,昏影終(分民用、航海,天文三種)時刻;
月亮下中天時刻,月出時刻,月亮上中天時刻,月沒時刻;
注:
1、太陽下中天平時刻為夏歷每日正式的起始;
2、晨光始時刻為夏歷每日的習慣起始。
十九年七閏?
十九年七閏其實就是十九年235朔望月。古六歷及太初歷,三統(tǒng)歷,四分歷等夏歷的歷史上的歷法版本。十九年七閏法至少在祖沖之的大明歷時部分廢除了,到了唐代的麟德歷徹底地廢除了十九七閏的固定閏章,而是改為以實際觀測為準,當閏則閏,冬至月起算,無中氣置閏。所以現(xiàn)在的一些介紹夏歷的書中還說現(xiàn)行的夏歷是十九年七閏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應(yīng)當糾正過來。
夏歷生日與紀念日、節(jié)日釋疑
有些人的生日或一些特殊的紀念日與節(jié)日在夏歷的某個月的三十日或者是閏月的某日,但是夏歷是天文歷,他的月長和年長是由天象自然調(diào)整的,所以并不是每年生日(紀念日、節(jié)日)所在的那個月都有三十日或者有那個閏月。有人說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這個人在這一年里就沒有夏歷生日了,其實我國長期使用陰陽合歷的夏歷,所以這個不成問題,即使出現(xiàn)這種情況,照樣保證年年有夏歷生日(紀念日)過,一般會做以下特殊處理:
1) 夏歷三十日是夏歷的晦日,即夏歷月的最后一天,所以出生在三十,但是某年該月沒有三十日,那么廿九日就是該月的最后一天,即晦日,所以夏歷生日就是在廿九日;除夕日就是這個道理的,管有沒有三十,每年除夕都照有不誤,簡短的概括是:生日(節(jié)日)在晦日,有三十,三十過,沒三十,廿九過。
2) 夏歷閏月和前一個月共用一個中氣(月建),所以相當于前一個月的重復,所以出生在閏月里的,在沒有閏這個月的年份里,就在出生那年閏月的前一個月里過;簡短概括是:閏月生,閏該月,閏月過,沒閏該月,前月過。
3) 出生在閏月的三十日的,可以分別按1)和2)的方法處理。
4)一個節(jié)日一年只能有一次,比如當有閏五月的年份時,閏五月的初五日不是端午節(jié)。此規(guī)則適用于閏正月--閏冬月的時候。如逢閏臘月時,則是臘祭(臘八節(jié))祭灶節(jié)(小年)除夕等節(jié)日(生日與紀念日除外)均以閏臘月為準,依舊只有一次。原因是臘祭、祭灶節(jié)都是為辭舊迎新做準備的日子,所以理當在一年的最后一個月里,除夕就更好理解了,一年的最后一天。(不過在西元二十一世紀中不存在閏正月和閏臘月的情況,以上問題僅為歷理解釋。)
關(guān)于夏歷的幾個英語翻譯問題
中國傳統(tǒng)歷法:
陰陽歷:lunisolar calendar?
小年 little year
除夕:The new Year′s Eve
元旦:New Year?
元日:New Year
正月與一月之異同:
中國傳統(tǒng)夏歷的第一個月份是不叫一月的,而是叫正月,正有改正的意思,也有正統(tǒng)之意,一般是掌握著新年的月份(秦代歷法除外,秦歷也就是顓頊歷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歷史上常把修改歷法稱為“改正朔”,可見正月在夏歷中的含義是很特殊的,至少在周代(含)以后就是夏歷第一個月的正統(tǒng)叫法,并不是一月的別稱,而是正月就是夏歷第一個月的正式名稱,相反把正月叫成一月卻是不規(guī)范的叫法,歷史上曾有短期有叫一月的月份,但是那不是正月,而是一月與正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月份,是并存的,即西歷689年12月18日至西歷701年01月14日(武則天奉行所謂周正的時期):建子為正月,建寅為一月??梢娬轮皇窍喈斢谙臍v的第一個月,但是不叫“一月”的特殊月份。這和把夏歷十二月叫成臘月不同,臘月是十二月的別稱無疑,因為歷法中沒有臘月這個月份名,而正式月份名是十二月,所以在正式出版的歷書中的夏歷月份有正月和十二月的月份名稱,而沒有“一月”這樣不規(guī)范的稱呼和“臘月”這樣的俗稱。
十二月建與十二中氣:
十二月建就是把夏歷十二個月配以十二地支。其實所謂的十二月建起源于斗建,就是北斗七星勺柄所指的方向的地支,只不過后來夏歷用嚴格的節(jié)氣來定義了。在傳統(tǒng)的羅盤上的十二個方向上標有十二地支,同時也標有夏歷二十四節(jié)氣,其中十二中氣對應(yīng)十二地支,相對應(yīng)見以下表格:
羅盤標注的方向 對應(yīng)地支 對應(yīng)中氣 月 份 月建
正北 子 冬至 十一月 建子
北偏東30度 丑 大寒 十二月 建丑
北偏東60度 寅 雨水 正 月 建寅
正東 卯 春分 二 月 建卯
南偏東60度 辰 谷雨 三 月 建辰?
南偏東30度 巳 小滿 四 月 建巳
正南 午 夏至 五 月 建午
南偏西30度 未 大暑 六 月 建未
南偏西60度 申 處暑 七 月 建申
正西 酉 秋分 八 月 建酉
北偏西60度 戌 霜降 九 月 建戌
北偏西30度 亥 小雪 十 月 建亥
由此表可見,其實月建就是十二中氣的代稱而已,夏歷每月必須包含中氣,就是要求該月有月建,如果無月建,就是立于閏月了,在定氣下,由于地球軌道的攝動的復雜性,有極少數(shù)正常月無定中氣,但是平中氣還是有的,所以可以定氣被攝動影響的復雜性雖然不含定中氣但是包含平中氣,所以并不違反夏歷歷法規(guī)則,而閏月不但沒有定中氣,就是對應(yīng)的平中氣也沒有,所以是真正的無中氣之月,即無獨立的月建。
夏歷的正常歷月都包含有十二中氣,所以都有月建,夏歷閏月雖無獨立月建(中氣)但是把它按特定的處理方法劃歸到臨近正常月里,共用月建。
關(guān)于傳統(tǒng)夏歷的幾個觀點的辨析:
現(xiàn)行夏歷的版本:《紫金歷》,一部用現(xiàn)代天文理論和數(shù)據(jù)計算的傳統(tǒng)夏歷歷法。
夏歷的身份:陰陽合歷給合天文星歷,可以簡單理解為陰陽天文歷。
所謂新歷與舊歷:在民國初年由于引進了西方的格里歷,格里歷對于當時的國人是新歷,所以夏歷相對就被稱為舊歷,其實新歷不新,舊歷不舊,格里歷施行于1582年,而夏歷的崇禎歷書晚于格里歷幾十年,而科學性遠高于格里歷。
夏歷與陰歷:
夏歷是陰陽合歷,包含陽歷性質(zhì)的節(jié)氣和七十二候,陰歷性質(zhì)的月,而且兩者相互結(jié)合,相互制約,把夏歷叫“陰歷”是民國初年改用西歷時的誤傳,因為西歷屬于陽歷,而民間又把西歷叫成“洋歷”,而夏歷又有陰歷成份,所以由于民間陰陽說的影響,那么把西歷叫成了陽歷,那夏歷相對于西歷就誤叫成“陰歷”,在現(xiàn)在這種不確切的誤讀還在沿續(xù)著。有人雖然口頭上承認夏歷是陰陽合歷,但是心里還是把夏歷看成是“陰歷”,說白了還是受民國初年改歷時誤宣傳的影響和西方單軌制的思維方式影響太深了。
節(jié)氣與西歷:
節(jié)氣不屬于西歷,節(jié)氣本來就是我國傳統(tǒng)夏歷中的陽歷部分,西歷屬于陽歷性質(zhì),夏歷中的節(jié)氣也屬于陽歷,節(jié)氣和西歷在文化上沒有什么關(guān)系,只是都屬于太陽歷性質(zhì)而已,描述同一個太陽遠動而已,所以夏歷的節(jié)氣和西歷的某些日期有一些近似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是很正常的,本來沒有什么奇怪的,有人把我們的傳統(tǒng)夏歷誤解為“陰歷”或“月亮歷”,就以為我國古代沒有陽歷,難道我們的祖先連一個陽歷周期都弄不明白嗎?又不是什么高科技,所以陽歷是成了西歷的專屬名詞,科學的化身,說白了還是不了解夏歷(含節(jié)氣)是陰陽合歷的緣故,這是由改歷時誤導而產(chǎn)生的誤會而已。
夏歷與節(jié)氣:
節(jié)氣最晚至西漢太初歷就成了夏歷的一部分,是夏歷中的太陽歷成分,夏歷就是用節(jié)氣來描述太陽視運動的,節(jié)氣日本身也是屬于夏歷的特殊的歷日,民國初年為了刊行歷書,節(jié)氣是和夏歷的日期放在一起的,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節(jié)氣本來就屬于夏歷的一部分,所以是放在夏歷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西歷位置上的。
定氣與平氣
定氣
定氣是一種確定節(jié)氣的制度。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為標準, 自春分點起算,黃經(jīng)每隔15°為一個節(jié)氣。定氣的方法是隋代劉焯在隋文帝仁壽四年,即西元604年修訂《皇極歷》時創(chuàng) 造的,但當時定氣并未被采用。唐代一行雖然用了定節(jié)編排太 陽運行表,但在制定歷法時仍用了平氣。到了清代順治二年, 即西元1645年頒行《時憲歷》時,才正式采用定氣。
由于太陽在黃道上每天運動快慢不勻,所以節(jié)氣之間的天數(shù)也 不一樣。冬至前后太陽運動得快些,兩節(jié)氣之間只有14天。 夏至前后太陽運動得慢些,兩節(jié)氣之間達16天。節(jié)氣之間的 天數(shù)雖然多少不一,但能表示太陽的真實位置,使春分、秋分 一定在日夜平分的那一天。
平氣
平氣也叫“恒氣”。我國傳統(tǒng)歷法把一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分,定出二十四個節(jié)氣,從立春開始,每過 15.22天就交一個新的節(jié)氣,這樣定的節(jié)氣叫做平氣。實際上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是不等速的,在各個平氣之間,太陽在黃道上所走的度數(shù)并不相同。隋朝的劉焯知道平氣不合理,曾提出推算定氣的方法,但在民間歷書上一直未被采用,直到《時憲歷》才改用定氣。
定朔與平朔
定朔
定朔是古代中國陰陽歷中,確定每月第一天(初一、朔日)的一種計算方法,與平朔相對。這種算法的原則是,將太陽的黃經(jīng)和月的黃經(jīng)一致的當天 作為每月的初一日。因此這種算法考慮了太陽運行和月球運行的不均等性,將含有真正日月合朔時刻的當天作為每月的開始。在歷法中導入定朔法,南北朝劉宋的何承天、北齊的劉孝孫、隋的劉焯等均 提出了建議但一直未被采納,直到唐的戊寅元歷才首次被采用。
平朔
平朔是中國傳統(tǒng)歷法中,確定每月第一天(初一日、朔日)的一種計算方法。也稱為經(jīng)朔。根據(jù)月相變化周期的長度(朔望月=29.53059天),盡量將日月合朔出現(xiàn)的當天作為初一日,然后 配置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平朔的計算方法沒有考慮到日月的運行差距。因此,這樣定出的歷法存在偏差,真正的朔日有時可能會出現(xiàn)在前一月的晦日有時可能會出現(xiàn)在初二日。這種情況下,日食會出現(xiàn)在晦日或者初二日,后來的歷法中導入了定朔的方法。
現(xiàn)行夏歷的優(yōu)點:
1、夏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yīng),如它的節(jié)氣嚴格對應(yīng)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yīng)月相,閏月的不發(fā)生頻率和發(fā)生頻率對應(yīng)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yīng)太陽高度;?
2、夏歷歷月的天數(shù)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guī)定,人為因素最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陰陽合歷,最體現(xiàn)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
5、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huán)使用;由于它包含節(jié)氣十分利于四季劃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它還包含七十二候可以很方便的安排農(nóng)事和日常生活。
6、由于它是最徹底的定氣定朔的天文年歷性質(zhì)的歷法,所以夏歷是密合天行的歷法,同時使用夏歷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
詩詞中的節(jié)氣,雜節(jié)氣,除夕和元旦
寫在前面:
我國詩詞有很多,其中有包含節(jié)氣,雜節(jié)氣,除夕和元旦的很多優(yōu)秀作品。
有人可能要問了,你說節(jié)氣,雜節(jié)氣可以有,但是除夕和元旦是節(jié)日不是節(jié)氣啊,怎么還列入啊?為什么端午等沒有列入?。课业南敕ㄊ且驗槌驮┦翘厥獾墓?jié)日,很類似節(jié)氣的一個日子.是因為其他節(jié)日是以歷法的歷日為載體的,具體是某些傳統(tǒng)民俗和文化意義的活動賦予某個歷法的歷日上的,而除夕和元旦不同,他們是由于歷法的規(guī)定而產(chǎn)生的,是歷法紀年規(guī)定的一部分,這和節(jié)氣是一樣的,也是歷法規(guī)定,本身就是歷法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農(nóng)歷如果除去其他節(jié)日,他照樣是農(nóng)歷,歷法本身沒有變化,只是文化涵義減弱了,但是如果除去節(jié)氣,雜節(jié)氣,除夕和元旦的話,那農(nóng)歷就不是完整的歷法了,除去節(jié)氣沒法精確定四季,除去中氣沒法決定閏年和平年的設(shè)置也無法設(shè)置閏月,除去雜節(jié)氣沒法反應(yīng)氣候變化,除去除夕和元旦就沒法紀年、月、日了。注意:這里說的元旦指夏歷正月初一日。
“露從今夜白”描寫的是白露節(jié)氣。
1、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戌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2、觀田家
(唐)韋應(yīng)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3、《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5、“夏至有雷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6、“清明高粱小滿谷;芒種芝麻夏至豆”
7、唐代韋應(yīng)物《夏至避暑北池》?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nóng)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8、宋朝張耒《夏至》?
長養(yǎng)功已極,大運忽云遷。
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
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
崔巍干云樹,安得保芳鮮。
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
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注釋:元日指夏歷正月初一日,即元旦。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
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
除夜
【唐】曹松
殘臘即又盡,東風應(yīng)漸聞。
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
燎暗傾時斗,春通綻處芬。
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歲除夜?
【唐】羅隱?
官歷行將盡,村醪強自傾。?
厭寒思暖律,畏老惜殘更。
歲月已如此,寇戎猶未平。
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
除夜?
【唐】尚顏?
九冬三十夜,寒與暖分開。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歲來。
魚燈延臘火,獸炭化春灰。
青帝今應(yīng)老,迎新見幾回。
歲星紀年
太歲在甲曰閼逢
è féng 閼逢(閼逢)
亦作“ 閼蓬 ”。十干中“甲”的別稱,用以紀年。《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淮南子·天文訓》:“寅,在甲曰閼蓬?!?高誘注:“言萬物鋒芒欲出,擁遏未通,故曰閼蓬也?!?清 洪亮吉 《晉太康三年地志王隱晉書地道志后敘》:“先生以 亮吉麤知湛濁,稍別廣輪,每成志地之書,輒預校讐之役,閼逢執(zhí)徐歲,壯月,所?!短抵尽?、《地道志》二卷刊成,授簡賓筵,命書后序?!?/p>
太歲在乙曰旃蒙
zhān méng 旃蒙
十干中乙的別稱。古代用以紀年?!稜栄拧め屘臁罚骸疤珰q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清 惲敬 《答董牧唐》:“旃蒙之春,東上 象湖 ,士女盛殷,禮文亦富?!?/p>
太歲在丙曰柔兆
róu zhào 柔兆
歲陽名之一,指太歲在“丙”。古代歲星紀年法用歲陽和歲陰相配合以紀年。《爾雅·釋天》:“[太歲]在丙曰柔兆?!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懊袷橙皆诒蝗嵴??!?
高誘注:“在丙,萬物皆生枝布葉,故曰柔兆也。
太歲在丁曰強圉
qiáng yǔ 強圉(強圉)
強圉:亦作“ 強圉 ”。 1.強壯多力。《竹書紀年》卷上:“初, 浞 娶 純狐氏 ,有子,早死。其婦曰 女岐 ,寡居。 澆 強圉,往至其戶,陽有所求。 女岐為之縫裳,共舍而宿?!薄冻o·離騷》:“ 澆 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王逸 注:“強圉,多力也?!?/p>
(2).豪強;有權(quán)勢的人?!稘h書·敘傳下》:“曾是強圉,掊克是雄。”《漢書·公孫賀劉屈氂等傳贊》:“ 九江祝生奮史魚之節(jié),發(fā)憤懣,譏公卿,介然直而不撓,可謂不畏強圉矣?!?/p>
(3).天干第四位丁的別稱。用以紀年?!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按蠡穆渲畾q,歲有小兵,蠶小登,麥昌,菽疾,民食二升,巳在丁,曰強圉?!?高誘注:“在丁,言萬物剛盛,故曰強圉也?!薄端问贰ぢ蓺v志三》:“陛下履極當強圉之歲,握符在作噩之春?!卑矗白髫笔鞘刂е小坝稀钡膭e稱。 真宗 登極在丁酉年(西元997年)。
強圉:謂守衛(wèi)邊疆之事。強,通“ 疆 ”。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zhèn)練兵事宜》:“是則今日邊臣易以任其責,而異時強圉誰與同其患?” 清 昭連 《嘯亭雜錄·太宗伐明》:“但其強圉尚強,非旦夕可潰者?!?/p>
太歲在戊曰著雍
zhe yōng 著雍(著雍)
亦作“ 著雝 ”。歲陽名。十干中戊的別稱?!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拔缭谖煸恢t?!?明 郎瑛 《七修類稿·天地一·歲月陽名》:“[太歲]在戊曰著雍。戊在中央,主和養(yǎng)萬物也?!?/p>
太歲在已曰屠維
tú wéi 屠維(屠維)
天干中己的別稱,用以紀年。一作“徒維”?!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己曰屠維。”《淮南子·天文訓》:“未在己曰屠維?!?高誘 注:“在己,言萬物各成其性,故曰屠維。屠,別;維,離也?!眳⒁姟?歲陽 ”。
太歲在庚曰上章
shàng zhāng 上章
十干中“庚”的別稱,用以紀年?!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太歲 ]在庚曰上章?!?隋 許善心 《神雀頌》:“歲次上章,律諧大呂,玄枵會節(jié),玄英統(tǒng)時?!?清 錢謙益 《聞母鄒太君七十序》:“謹書之以為序。時上章困敦十一月初五日?!?魯迅 《祭書神文》序:“上章困敦之歲, 賈子 祭詩之夕, 會稽 戛劍生 等謹以寒泉冷華,祀書神長恩,而綴之以俚詞?!?/p>
(1).向皇帝上書。《后漢書·百官志二》:“[公車司馬令]掌宮南闕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徵詣公車者?!?宋 周密 《齊東野語·趙伯美》:“ 伯美 為 湖南憲, 牟濚 叔清 知 衡陽 ,行移之間,微有牴牾, 伯美 遂上章劾 叔清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四:“時丞相 術(shù)虎高琪 擅權(quán),變亂祖宗法度,公上章劾之?!?/p>
(2).道士上表求神?!稌x書·王獻之傳》:“ 獻之 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yīng)首過,問其有何得失?!薄端鍟そ?jīng)籍志四》:“又有諸消災(zāi)度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shù)術(shù),推人年命書之,如章表之儀,并具贄幣,燒香陳讀。云奏上天曹,請為除厄,謂之上章?!?/p>
太歲在辛曰重光
chōng guāng 重光
(1) [see the light once more]: 光復,再次見到光明
(2) [exposure again]:攝影時重復曝光
(3)《爾雅·釋天》太歲在辛曰重光
太歲在壬曰玄黓
xuán yì 玄黓
天干壬的別稱,用以紀年。壬年稱玄黓?!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壬曰玄黓?!?郝懿行 義疏:“按玄黓,言物終而幽翳也?!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靶缭谌稍恍]?!?
高誘 注:“在壬,言歲終包任萬物,故曰玄黓也?!?金 元好問 《壬子冬至新軒張兄圣與求為兒子阿平制名》詩:“玄黓之冬客 須城 ,問 平 之年才五齡?!?/p>
太歲在癸曰昭陽
zhāo yáng 昭陽(昭陽)
(1).歲時名。十干中癸的別稱,用于紀年?!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癸曰昭陽?!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昂ピ诠镌徽殃?。” 高誘 注:“在癸,言陽氣始萌,萬物合生,故曰昭陽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歲次昭陽,月在大梁?!?/p>
(2). 漢 宮殿名。后泛指后妃所住的宮殿?!度o黃圖·未央宮》:“ 武帝 時,后宮八區(qū),有 昭陽 ……等殿?!?漢 班固 《西都賦》:“ 昭陽 特盛,隆乎孝成 ?!?唐 王昌齡 《長信怨》詩:“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 昭陽 日影來。” 清 葉永年 《燕》詩:“閑向主家談故事, 昭陽 臺榭已凝塵。
太歲在子曰困敦
kùn dūn
困敦
十二支中“子”的別稱,用以紀年?!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子曰困敦?!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袄Ф刂畾q,歲大霧起,大水出?!?高誘 注:“困,混;敦,沌也。言陽氣皆混沌,萬物牙蘗也?!?/p>
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chì fèn ruò
赤奮若(赤奮若)
(1).古代星(歲星)歲(太歲,亦稱歲陰、太陰)紀年法所用名稱。謂太歲在丑、歲星在寅的年份為“赤奮若”?!妒酚洝ぬ旃贂罚骸俺鄪^若歲:歲陰在丑(當斗、牛二宿之位),星居寅(當尾、箕二宿之位)?!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疤幵诔螅怀鄪^若,歲星舍尾、箕。”
(2).天神名?!痘茨献印椥斡枴罚骸俺鄪^若,清明風之所生也?!?高誘 注:“赤奮若,天神也。”
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shè tí gé
攝提格(攝提格)
歲陰名。古代歲星紀年法中的十二辰之一。相當于干支紀年法中的寅年?!稜栄拧め屘臁罚骸疤幵谝粩z提格?!薄妒酚洝ぬ旃贂罚骸皵z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jié),故曰‘攝提格’。” 司馬貞 索隱:“太歲在寅,歲星正月晨出東方。 李巡 云:‘言萬物承陽起,故曰攝提格。格,起也?!眳㈤?陳遵媯 《中國天文學史》第三編第十一章。
太歲在卯曰單閼
dān è
單閼(單閼)
歲陰名。卯年的別稱?!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卯曰單閼?!薄妒酚洝ぬ旃贂罚骸皢伍憵q,歲陰在卯、星居子?!?司馬貞 索隱引 李巡 曰:“陽氣推萬物而起,故曰單閼?!?漢 賈誼 《鵩鳥賦》:“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鵬集予舍?!?清 惲敬 《祭張皋文文》:“單閼之舉,子罷予解,北上折翼,嗷於中野?!?/p>
太歲在辰曰執(zhí)徐
zhí xúˊ
執(zhí)徐(執(zhí)徐)
古時以干支紀年,歲在辰為執(zhí)徐?!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辰曰執(zhí)徐?!?陸德明 釋文引 李巡 云:“執(zhí),蟄也。徐,舒也。言蟄物皆敷舒而出,故曰執(zhí)徐也?!薄稘h書·禮樂志二》:“天馬徠,執(zhí)徐時,將搖舉,誰與期?” 明 唐順之 《雁訓》:“執(zhí)徐之歲,有雁集于顧舍人 第, 舍人 筮之得《小過》焉?!?/p>
太歲在巳曰大荒落
dà huāng luò
大荒落
亦作“ 大荒駱 ”。亦作“ 大芒落 ”。亦作“ 大芒駱 ”。太歲運行到地支“巳”的方位,這一年稱大荒落?!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太歲 ]在巳曰大荒落?!薄妒酚洝ぬ旃贂罚骸按蠡鸟槡q:歲陰在巳,星居戌?!币蛞詾槭刂е小八取钡膭e稱?!妒酚洝v書》:“祝犂大芒落四年。” 裴駰 集解:“芒,一作‘荒’?!?張守節(jié) 正義引 姚察 曰:“言萬物皆熾盛而大出,霍然落之,故云荒落也。”《史記·歷書》“強梧大荒落四年” 唐 司馬貞索隱:“強梧,丁也。大芒駱,巳也。”
太歲在午曰敦牂
dūn zāng
敦牂
古稱太歲在午之年為“敦牂”,意為是年萬物盛壯?!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午曰敦牂?!?郝懿行 義疏:“《占經(jīng)》引 李巡 云:‘言萬物皆茂壯,猗那其枝,故曰敦牂。’”《史記·歷書》:“商橫敦牂 后元 元年?!?張守節(jié) 正義:“ 孫炎 注《爾雅》云:敦,盛也。牂,壯也。言萬物盛壯也。”
太歲在未曰協(xié)洽
xié qià
協(xié)洽(協(xié)洽)
未年的別稱?!稜栄拧め屘臁罚骸疤珰q在寅曰攝提格……在未曰協(xié)洽?!?郝懿行 義疏:“協(xié)洽者,《占經(jīng)》引 李巡 云:‘言陰陽化生,萬物和合,故曰協(xié)洽。協(xié),和也;洽,合也?!?孫炎 云:‘物生和洽含英秀也。’”《淮南子·天文訓》:“太陰在未,歲名曰協(xié)洽……協(xié)洽之歲,歲有小兵,蠶登稻昌,菽麥不為,民食三升?!?高誘 注:“協(xié),和;洽,合也。言陰欲化,萬物和合?!?/p>
太歲在申曰涒灘
tūn tān
涒灘(涒灘)
歲陰申的別稱。古用以紀年?!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申曰涒灘?!薄秴问洗呵铩ば蛞狻罚骸熬S 秦 八年,歲在涒灘。” 高誘 注:“歲在申名涒灘……涒灘,夸人短舌不能言為涒灘也?!?陳奇猷 校釋引 譚戒甫 曰:“涒、灘為雙聲聯(lián)緜字,亦為 漢 代方言。”《史記·歷書》:“橫艾涒灘 始元 元年。” 張守節(jié) 正義:“ 孫炎 注《爾雅》云:‘涒灘,萬物吐秀傾垂之貌也?!?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yǎng)新錄·慈云嶺石刻》:“ 杭州 慈云嶺 石壁,有 吳 越鐫字八行,文云:‘ 梁 單閼之歲,興建 龍山 ,至涒灘之年,開 慈云嶺 。’”
太歲在酉曰作噩
zuò è
作噩
十二支中“酉”的別稱,用以紀年?!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酉曰作噩。”《隋書·禮儀志一》:“維 仁壽 元年,歲次作噩?!薄顿Y治通鑒·晉紀二十八》 元 胡三省 注:“起旃蒙作噩(乙酉),盡柔兆閹茂(丙戌),凡二年?!眳⒁姟?歲陽 ”。
太歲在戌曰閹茂
yān mào
閹茂(閹茂)
地支中戌的別稱,用以紀年?!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疤幵谛?,歲名曰閹茂。” 唐 賈曾 《餞張尚書赴朔方序》:“閹茂次年,仲夏貞閏,拜手 東洛 ,馳軺北闕。” 清魏源 《<皇朝經(jīng)世文編>敘》:“則鰓理于 邵陽 魏君 默深 ,告成于 道光 六年柔兆閹茂之仲冬也?!?/p>
太歲在亥曰大淵獻
dà yuān xiàn
大淵獻(大淵獻)
亥年的別稱。古以太歲在天宮運轉(zhuǎn)的方向紀年。太歲指向亥宮之年稱大淵獻?!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埃厶珰q]在亥曰大淵獻?!焙笠嘤米魇е小昂ァ钡膭e稱?!妒酚洝v書》:“尚章大淵獻二年,閏十三。” 司馬貞 索隱:“尚章,癸也,《爾雅》作‘昭陽’也?!?張守節(jié) 正義:“二年,癸亥歲也?!?/p>
十二辰紀月
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玛?。
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余,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旅?/p>
關(guān)于二十四節(jié)氣之十二節(jié)氣和十二中氣的列表式介紹。
二十四節(jié)氣分成十二節(jié)氣和十二中氣。
十二節(jié)氣指示一年四季之孟、仲、季。十二中氣使得夏歷月不與四季脫節(jié)。
十二節(jié)氣:
春季:
立春【孟春】、驚蟄【仲春】、清明【季春】
夏季:
立夏【孟夏】、芒種【仲夏】、小暑【季夏】
秋季:
立秋【孟秋】、白露【仲秋】、寒露【季秋】
冬季:
立冬【孟冬】、大雪【仲冬】、小寒【季冬】
十二中氣:
春季:正月【建寅】雨水、二月【建卯】春分、三月【建辰】谷雨
夏季:四月【建巳】小滿、五月【建午】夏至、六月【建未】大暑
秋季:七月【建申】處暑、八月【建酉】秋分、九月【建戌】霜降
冬季:十月【建亥】小雪、十一月【建子】冬至、十二月【建丑】大寒
附注:
因為現(xiàn)行夏歷使用定氣法則(密合天行)所以極個別年份會有雙中氣月,出現(xiàn)雙中氣月的年份置閏就要依照歲實(回歸年),之后才適用無中氣置閏法則。比如癸丑年(西元2033年)閏十一月,而非閏七月,就是這個原因了。
然后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很多萬年歷使用的是民俗生辰八字干支月柱,不是夏歷干支月建,僅僅用于計算生辰八字,非夏歷。夏歷干支月建是從每月初一日開始的,閏月和前月共用一個干支月建。以上列出之月建就是夏歷之月建。
華夏歷法的基本規(guī)則
前言:
華夏歷法是直接利用天體位置定義的歷法這區(qū)別于利用固定的天體時間平周期定義的歷法,比如西洋歷,學名格里高利歷,西洋歷屬于平太陽歷的一種。華夏歷法是現(xiàn)今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天文年歷性質(zhì)的歷法(屬于定陰陽合歷),華夏歷法是與重要天象對應(yīng)的,在歷術(shù)中稱作:驗在交食,密合天行。
甲、定義節(jié)氣和七十二候(二十四定氣和七十二定候是與回歸年有關(guān)的天象)
黃道一周為三百六十度,以春分點為黃經(jīng)零度,每隔十五度一個節(jié)氣,即以春分點為黃經(jīng)零度,其黃經(jīng)度數(shù)能被三十整除的是中氣,其中冬至是天正(計算回歸年的起點,華夏歷法二十四氣之首)不能被三十整除,但能被十五整除的是節(jié)令,節(jié)令是標度天文四季的標尺。節(jié)令和中氣合稱為節(jié)氣。
黃經(jīng)能被五整除的就是華夏歷法的七十二定候,候名如下:
立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陡負冰。
雨水:獺祭魚、候雁北、草木萌動。
驚蟄: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春分:玄鳥至、雷乃發(fā)聲、始電。
清明: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
穀雨: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立夏: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小滿: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
芒種: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
夏至: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小暑: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摯。
大暑: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立秋: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處暑: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白露: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yǎng)羞。
秋分:雷始收聲、蟄蟲壞(pī)戶、水始涸。
寒露: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
霜降: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
立冬: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虹藏不見、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
大雪:鶡鴠不鳴、虎始交、荔挺出。
冬至:蚯蚓結(jié)、糜角解、水泉動。
小寒:雁北鄉(xiāng)、鵲始巢、雉鴝。
大寒:雞乳、征鳥厲疾、水澤腹堅。
十二節(jié)令如下:
立春正月節(jié)、驚蟄二月節(jié)、清明三月節(jié)、立夏四月節(jié)、芒種五月節(jié)、小暑六月節(jié)、立秋七月節(jié)、白露八月節(jié)、寒露九月節(jié)、立冬十月節(jié)、大雪十一月節(jié)、小寒十二月節(jié)。
(節(jié)令有入前月法,但依舊表達本月的月令用事)
十二中氣如下:雨水正月中、春分二月中、谷雨三月中、小滿四月中、夏至五月中、大暑六月中、處暑七月中、秋分八月中、霜降九月中、小雪十月中、冬至十一月中(天正)、大寒十二月中?
?。ㄊ袣庖蟾鳉w其月。但是現(xiàn)行華夏歷法采用定氣注歷,所以除了冬至天正之外,允許個別年份的特例,因為天體運行的不均勻性所致的,華夏歷法要求密合天行。但是在那種情況下雖然有定氣中氣沒有歸月但其對應(yīng)的平氣中氣[歷書已經(jīng)不標注]還是歸月的,所以這并不違背華夏歷法的原則)
從天文四季論,春夏秋冬四季的節(jié)氣情況
孟春:立春、雨水;仲春:驚蟄、春分;季春:清明、谷雨
孟夏:立夏、小滿;仲夏:芒種、夏至;季夏:小暑、大暑
孟秋:立秋、處暑;仲秋:白露、秋分;季秋:寒露、霜降
孟冬:立冬、小雪;仲冬:大雪、冬至;季冬:小寒、大寒
六十干支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乙、定義和月有關(guān)的天象:
以太陽和月亮的黃經(jīng)度數(shù)差(日月黃經(jīng)差)為零時為定朔;九十度為定上弦;一百八十度為定望;二百七十度為定下弦;下一個定朔前一日為晦日。
丙、定義和日有關(guān)的天象:
華夏歷法歷算規(guī)定以東經(jīng)120度子午線為歷算子午線。使用東經(jīng)一百二十度標準時間也就是通常說的北京時間為準。
以觀測者在地球北半球所在的子午線上的真天頂距自東向西計算,以太陽在東方的真地平時刻為日出,在天頂即為正午,在西方真地平為日落,在天頂距為一百八十度時為真夜半,另外還有太陽中心在地平以下分別為六度,十二度,十八度為民用、航海、天文晨光始(發(fā)生在早晨,在東方)和昏影終(發(fā)生在黃昏,在西方)。
月球自東向西計算,月出(東方真地平),上中天(真天頂),月落(西方真地平),下中天(天頂距為一百八十度)
丁、歷法規(guī)定:?
以朔日定日序,即朔日為該歷月初一日;
以中氣定月序,以包含冬至的朔望月為夏歷十一月即以定冬至日的前一個定朔日(如定冬至日恰逢定朔日則為十一月初一日)為十一月初一日,并且十一月建子;
平年排月序法則:從待算年的前一年的定冬至日后起到待算年定冬至日之間有十二個定朔日的,就依次命名為(夏歷十一月初一日已經(jīng)在上一條中被命名):十二月初一日,正月初一日,二月初一日,三月初一日,四月初一日,五月初一日,六月初一日,七月初一日,八月初一日,九月初一日,十月初一日,十一月初一日,這樣算出待算年從正月至十一月的初一日了;?
?。ㄟ@時即使出現(xiàn)了沒有中氣的歷月也不作為閏月,而作為正式歷月。)
閏年排月序法則:從待算年的前一年的定冬至日后起到待算年定冬至日之間有十三個定朔日的,從待算年的上一年的定冬至日起找到第一個這樣的兩個定朔日:即在相臨兩個定朔日之間(包含上一個定朔日,但不包含下一個定朔日)沒有定中氣(黃經(jīng)度數(shù)能被三十整除的氣)日的,那么在這兩個定朔日中,上一個定朔日及其以前的定朔日均按正常順序使名為各個月初一日,下一個定朔日則定名為“閏[上一個定朔日的月名]月初一日”,其余的按剩下的月名依次定名剩下的各個月的初一日。?
夏歷歷法在這一點實際上已經(jīng)正式廢除了閏周,所以現(xiàn)在某些人或媒體說夏歷采用十九年七閏是不恰當?shù)?,?yīng)該說夏歷是采用“定冬至法”置閏,也可以說是近似的十九年七閏法。?
(道理是這樣的,您可以說圓周率約等于三點一四,但不能說圓周率就是三點一四。)
歷年以干支紀年,每年一干支,分界點為正月初一日子時正,并對應(yīng)十二生肖紀年。
即: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歷月以定朔日為起點;?
歷日以子時正(夜半0時) 為起點;
節(jié)氣以立春為民用首節(jié)令,以冬至歷算首中氣。?
包含廿四節(jié)氣各點的歷日為夏歷的特殊歷日;
民國初年規(guī)定在制定日歷表(即西歷和夏歷的對照表)時,在標有夏歷歷日序數(shù)(夏歷日期)的地方,遇到節(jié)氣的,可以不標夏歷歷日序數(shù)而必須標節(jié)氣名稱,這就是因為節(jié)氣是夏歷的特殊歷日,這也是夏歷的陰陽合歷的充分體現(xiàn)。廿四節(jié)氣是夏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干支紀日是一種長期不間斷的紀日方法;
干支紀時十二時辰和十二地支對應(yīng)不變,子時天干和所在日天干對應(yīng)關(guān)系如下:
日天干(子時天干): 甲己(甲),乙庚(丙),丙辛(戊),丁壬(庚),戊癸(壬);
其它紀日法:二十八宿紀日和日干支一樣也是一種長期紀日法;
另外,二十八宿還和星期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
民國以前的夏歷歷書中還包括五大行星運行情況、日月食的預報、各地太陽出沒、節(jié)日、黃道十二宮星圖、天文常數(shù)等。?
夏歷還有潮汐時刻預報。
雜節(jié)氣:?
冬九九:從冬至日起一九,每九為九日,共九九八十一日;
夏九九:從夏至日起一九,每九為九日,共九九八十一日;?
三伏:夏至日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日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入梅:芒種日起第一個丙日;
出梅:小暑日起第一個未日;?
春社:立春日后第五個戊日;?
秋社:立秋日后第五個戊日;
季節(jié)劃分: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節(jié)氣劃分為天文四季即春、夏、秋、冬。
氣候上以候平均氣溫為十攝氏度以下為冬季,以二十二攝氏度以上為夏季,在冬季后期以氣溫在十攝氏度以上二十二攝氏度以下為春季,在夏季后期以氣溫在二十二攝氏度以下十攝氏度以上為秋季;在有些地區(qū)還分為干雨風三季的應(yīng)地方氣候劃分。
農(nóng)歷規(guī)則的標準化陳述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1.計算采用北京時間為標準。?
2.太陽和月亮位置的計算依據(jù)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下屬的基礎(chǔ)天文標準評 審委員會 推薦的天體位置歸算標準模型。?
3.朔所在的農(nóng)歷日為農(nóng)歷月首。?
4.冬至所在的農(nóng)歷月為十一月。?
5.如果從某個十一月開始到下一個十一月(不含)之間有13個 農(nóng)歷月,則取其中最先出現(xiàn)的一個不包含中氣的農(nóng)歷月為閏月;?
6.十一月之后第2個(不計閏月)農(nóng)歷月為農(nóng)歷年的起始月。?
7.農(nóng)歷年干支的參考時間:對應(yīng)于北京時間公歷1984年2月2日 零時起到1985年2月 20日零時止的時間間隔的農(nóng)歷年為甲子年。
8.農(nóng)歷日干支的參考時間:對應(yīng)于北京時間公歷1984年1月31 日的農(nóng)歷日為甲子日。
注:
夏歷即是農(nóng)歷
西歷即是公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