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天原創(chuàng)詩詞0096《悼金庸》

悼金庸
始于2018年10月31日13:11:26;
初成于2018年10月31日21:53:59
?
西岳日出觀新景,東珠星落憶故人。
情為何物許生死?俠之大者為國民。
三山重義接文脈,四海豪情振武魂。
萬圣群歡皆掩面,千人獨往自修身。
?
自注:
01新景:西岳華山的新景觀“華山論劍”石刻。“華山論劍”一詞是金庸先生的獨創(chuàng),最早見于1957年連載的小說《射雕英雄傳》中。金庸小說在八十年代才在大陸廣為流傳,在華山上刻石“華山論劍”絕不會超過四十年;然而就我的旅游經(jīng)歷而言,連同石刻在內(nèi),華山上有非常著名的“省身崖”、“韓愈投書處”等石刻以及“千尺幢”、“百尺峽”等享譽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景點,都沒有在“華山論劍”這個“新景點”旁合影的人多!要知道華山上有好幾處“華山論劍”石刻,我所見到的都有人在排隊等著合影,尤其以北峰石刻為最(2003年10月8日,金庸先生登臨華山,在華山北峰“華山論劍”處留影,并參加陜西衛(wèi)視《金庸華山論劍》大型直播節(jié)目)。
02東珠: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
03星落:巨星隕落。
04三山重義:雙關(guān)。一方面金庸小說《俠客行》開篇引用李白《俠客行》全文,其中有“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的詩句,贊頌俠客們重義輕生的俠義精神;一方面三山五岳的華人都被這種俠義精神所感染,不斷的延續(xù)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文脈”。
05文脈:文化的脈絡(luò),雙關(guān)。金庸創(chuàng)造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幾乎是部部經(jīng)典,這在古今中外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這一方面有其舉世無雙的創(chuàng)造力,但另一方面與他吸收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就以人們上面引用的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敖鹞摹苯?jīng)典“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來說,很多人以為這就是金庸先生的獨創(chuàng),然而實際上,這兩句傳世佳句出自金代詞人元好問的《摸魚兒》“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再比如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化用自江淹的《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等等。金庸先生將許多我們或熟悉或不熟悉的文學(xué)、歷史等文化“材料”重新加工,為這些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了新的文化“價值”,這本身就是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血脈”的不世之功!
06武魂:幾乎全世界的華語圈都有喜愛金庸小說的讀者,有“凡有華人的地方,皆讀金庸小說”的美譽。受到金庸小說的影響,很多人(包括西方友人)也喜愛上了武術(shù),喜歡上了中國的武俠文化。
08萬圣:萬圣節(jié),每年的10月31日,原本是贊美秋天的節(jié)日,現(xiàn)在歐洲已經(jīng)成為一個廣受喜愛的“狂歡節(jié)”
09掩面:臉譜化妝是萬圣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目之一。
10千人獨往:《天龍八部》第十九回《雖萬千人吾往矣》,出自《孟子 公孫丑上》:“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p>
11修身:與西方喜愛“狂歡”的群體行為不同,傳統(tǒng)儒家更加求個體的“靜默”修為,甚至要“慎獨”。雖然我不太同意“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這個說法,但是如果進(jìn)行東西文化比較的話,也不失為一個鮮明的對比,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