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的古人,他們臥室都是擺放哪些紅木家具?
當(dāng)代人的家居生活習(xí)慣于“便利”,古代人的家居追求生活與美學(xué)的統(tǒng)一。故而時至如今,許多明式家具已逐漸被淘汰,消失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中了。這是科技帶來的革新,也是傳統(tǒng)美學(xué)消失的遺憾。
你的臥房里有什么家具?一張床、一對床頭柜、幾個大衣柜、一個梳妝臺,最重要的是空調(diào)和手機,這樣的臥室就足以讓人感受到滿滿的幸福了。于是不禁想:幾百年前的先人們,他們的臥室和如今相比有什么差別呢?
事實上,古人的臥室和現(xiàn)代的差別還是蠻大的,雅韻紅木以家具為例,古代臥房必備的家具如今已逐漸消失了。
衣架:服裝更換的必備器物
明代的衣架和現(xiàn)代的衣架差別甚大。據(jù)《魯班經(jīng)匠家鏡》、明墓出土明器及傳世實物來看,有素衣架和雕花衣架兩種。素衣架有的只在墩子上植立柱,再用幾根橫材加以聯(lián)結(jié),如潘允征墓所出的明器;有的在橫材 之間還加直欞,如《魯班經(jīng)匠家鏡·素衣架式》一條所述(此書稱直欞日“窗齒”)。
雕花衣架則在搭腦之下加一個裝飾構(gòu)件,用透雕或攢接、斗簇等方法造成,即北京匠師所謂的“中牌子”。前者如《魯班經(jīng)匠家鏡》圖式所繪,后者則傳世實物曾見多例。
據(jù)明清繪畫、版畫所見,衣架是用來搭衣服的,不是用來掛衣服的,故一律無掛鉤裝置。其置放處所多在室內(nèi),或在架子床之前靠墻的一邊,或在床榻之后及旁側(cè),便于將衣衫搭上或取下,這樣衣服更換后才不會增加新的折痕。
面盆架:整理容貌禮儀的器物
臉盆架的功能是附屬于梳妝臺的,為梳妝打扮而生,后來才漸漸演變成清潔工具。古代中國人沒有“盥洗”室的概念,上廁所與洗臉的功能分開。上廁所主要在茅廁內(nèi),而洗臉的功能,則通過放置于臥室之內(nèi)的面盆架實現(xiàn)。
傳統(tǒng)的面盆架有高、矮兩種。矮面盆架結(jié)構(gòu)簡單,由三足、四足或六足組成,四足或六足的款式通??梢哉郫B。足與足之間靠上下各一組的交叉木條固定,每一 足的頂端高出交叉木條一段,可以用來架住面盆。這樣,既可以固定面盆,又可以使人們在洗臉時,不用辛苦彎腰。
高面盆架通常有四足或六足,六足居多。與矮面 盆架不同,高面盆架的前四足和矮面盆架相似,后面兩足向上延伸,加設(shè)腰棖、中牌子、搭腦和掛牙等構(gòu)件。腰棖以上往往挖槽,以備置胰子盒(古代的肥皂盒), 搭腦則可以搭手巾。
燈臺:房間美觀照明的器物
明式燈臺分兩種一種是挑桿式,一種是屏座式。挑桿式用以掛燈,屏座式用以坐燈。其中屏座式燈臺猶如插屏的座架,只是較窄。屏框的里口開出通槽,用一橫木兩頭做榫鑲?cè)瞬蹆?nèi),可以上下活屏框上橫梁正中打孔,將一圓形木插入孔內(nèi),下端固定在活動橫木上。桿上端安一圓形木牌,下端用四個托角牙支撐。木牌之上,可以放燈碗,外面再套上牛角燈罩。
明清照明燈臺大致可分為固定式、升降式和懸掛式三類。高型燈臺中的固桿式多為明式風(fēng)格,可升降的燈臺屬于清式家具。固定式燈臺,常見用“十”字形或三角形的木墩做成底盤,上面立燈桿,四面用站牙將燈桿底夾,桿上為平臺承托燈罩,盤下有托角牙輔柱支撐平臺。
升降式燈臺的底座采用座屏式,燈桿下端有“丁”字形橫木,兩端出榫并置于底座立柱內(nèi)側(cè)的直槽中,燈桿可以順直槽上下滑動,并有木楔起固定燈桿作用。還有形體結(jié)構(gòu)更為精巧者,如將燈柱插于可升降的“冉”字形座架中間,通過機機械作用來調(diào)節(jié)燈臺的高度,使光照適合不同需要,既美觀又實用。
懸掛式燈臺多為挑桿式,由挑和底座組成,底座正中安插立柱,有牙抵夾,燈桿插入木柱圓孔中,上端有做成龍鳳形狀的銅質(zhì)拐角套在木桿上,下端釘有吊環(huán)以承燈籠,燈籠自然下垂,隨風(fēng)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