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2005設(shè)定翻譯】骷髏島上的那些節(jié)肢魔怪們2
(二)甲殼動物章

穴居分尸蟹(Deplector),喜歡藏于谷壁洞中伏擊獵物的骷髏島淵谷區(qū)大型地域性蟹類。生態(tài)學(xué)解構(gòu)穴居分尸蟹是一種體形巨大的地蟹科生物,為骷髏島所獨有的它們,大量分布于骷髏島綿延寬長的深淵、峽谷峭壁上外現(xiàn)裂口的洞穴之中。每天只要不睡覺,穴居分尸蟹們便會以自己分泌出來的黏膠狀排泄物--所編織成的“安全索”,將它們的粗大尾部粘接、扣死在洞穴地面,然后將一只或一雙大鉗子從洞穴裂口伸到外面去,像”玩俄羅斯轉(zhuǎn)盤“一樣地憑運氣捕捉各種鳥類、蝙蝠以及其它的飛行生物(例如鷲龍甚至是翼手龍),而同樣從裂縫探出外面--有時可長達10-12英尺(約合3.048米-3.66米)的巨大觸須,就是它們探測獵物方位的前線”活體移動感知器“--但對于那些沒有處世經(jīng)驗的獵物而言,很不幸的是,這些觸須,外觀看上去就是“十分無害的藤蔓“而已。

性別不同,在穴居分尸蟹個體體形之間構(gòu)成了顯著的差異。分尸蟹的雌性個體,體長約在4-8英尺(約合1.219-2.438米);而雄性個體卻還不一定能達到雌性的一半,一般體形僅比剛孵化的雌蟹大那么一點。另外,穴居分尸蟹是個”女主外男主內(nèi)“的社會:雄蟹會成群地集中在雌蟹所”坐鎮(zhèn)“的穴室隔壁,負責照顧”夫人“所下的蛋、育嬰(例如調(diào)整蛋卵埋藏深度、調(diào)整巢穴溫度、為孵化添加養(yǎng)料等)工作,為打拼在”外“的雌蟹解除后顧之憂,而以雌蟹甩過來的殘羹剩飯為食。穴居分尸蟹是典型的伏擊獵手,平時只會懶洋洋地趴在所藏身的洞穴之中,由外露的觸須負責遙感。一旦有獵物不慎碰到任何一條觸須(或僅僅只是近距離拂過),原本慵懶的雌蟹便會快速撲到洞口,猛然間把又長又大的螯鉗從裂口伸出,攫獲那些倒霉的“觸須者”。與此同時,就依靠那團通過粘接于尾巴和地面上的黏膠“繩索”和“寶座”,構(gòu)成一個安全的防摔緩沖?!精C物左手觸碰到了“藤蔓”】【通過”藤蔓“,雌蟹感應(yīng)到了獵物近在咫尺】【猛然伸鉗】【捉進洞去!

外觀:碩大無比的蟹狀生物,體長最大8英尺左右,頭部兩側(cè)生有一對6英尺(約合1.83米)長的巨大螯鉗。雌蟹體色呈深灰,雄蟹(如下圖右下角)則相對白一些。



淵居嗜殺蟹(Abyscidis Occisor),長得有點像廣翅鱟(Eurypterid)的地域性掠食蟹。體形和普通狗類大小差不多的淵居嗜殺蟹長期生活在那些比它們大得多的掠食者的陰影之下,是以淵居嗜殺蟹主要還是一種食腐動物,當然,它們也是毫不挑食的食腐動物,不管大與小,斷氣多時了的還是“仍在鬼門關(guān)跟前徘徊”的--只要是有機物,淵居嗜殺蟹都照單全收。小巧但敦實的淵居嗜殺蟹常以松散的一大群成年體為單元,聚居在淵谷區(qū)的小土坑或深穴中;而剛孵化出來的淵居嗜殺蟹幼體,也喜歡聚集成一大群,利用谷低的水道,周期性地在骷髏島淵谷這個--它們終生都離不開的黑暗小圈子里,四處遷徙,以期尋找到?jīng)]有別的動物要的洞穴或水岸定居,建立起它們的“新的殖民地”。PS:讓不少人意外的是,研究表明,體長僅在在1-2英尺(約合0.304-0.609米)之間的淵居嗜殺蟹,實際上是那種高居于淵谷峭壁上的強悍掠食地蟹科--穴居分尸蟹的小個子近親。

巢居獵蟹(Cunaepraedator),骷髏島大型水-陸兩棲性地蟹科掠食-腐食生物。身體矮小而敦實,住宿條件從不挑,從水道、海岸線礁崖到骷髏島叢林邊緣地帶,皆可見其忙碌身影。。。這就是骷髏島地蟹科(雜種)親本生物,巢居獵蟹。作為骷髏島諸多原生蟹類之一,巢居獵蟹引人注目的不僅是它們那額外生出的第二對巨大螯鉗,還因為它們那驚人的體形(配套游戲中,這種蟹小者如行李箱般大,大者竟有一般毀滅君王龍個頭的一半),以及與地蟹科本質(zhì)似乎相矛盾的水-陸兩棲生活方式。盡管屬性是地蟹科,且活動區(qū)域也遍布特定陸地,但巢居獵蟹主要還是住在水下--但同樣不限水體,海岸區(qū)、流動水道、被水浸沒了的洞穴或者干脆就是峽谷湖。巢居獵蟹是一種性情兇猛但又相當難對付的掠食者,它們常以螃蟹特有的姿勢側(cè)斜著跑,但又能一轉(zhuǎn)身就把追上來的對手(經(jīng)常是人類)打翻在地。海岸區(qū)的巢居獵蟹個頭更為巨大,且敢于攻擊、撕咬任何敢擋道的東西。除此之外,巢居獵蟹的抗打擊力也讓人印象深刻,一般的個體得8發(fā)重機槍子彈才能殺死,而對于它們中體形最大的那些個體--你不打出40發(fā)以上的重機槍子彈,根本不足以將之擊斃。不過,和死靈蜈科(Neopedes)生物一樣,相對薄弱的中間線背甲咬合點,卻又使得巢居獵蟹非常容易死于骷髏島民(Skull Islander)鍛造的標槍、鋼矛。。。



骨屋蟹(Bonehouse,Osteodomus),骷髏島寄居蟹(Hermit Crab)物種之一。遍布骷髏島海灘,在巖石和漲潮之間周旋迂回的生物多種多樣,從各種甲殼類(Crustaceans)、橈足類(Copepods)、潮蟲科(Wood Lice)到淡/咸水蝦、螃蟹和龍蝦,以及數(shù)不清的別的東西,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世界上其它地方相當常見的物種,但它們中也依然有著不少骷髏島的特產(chǎn)--之一,便是古怪的寄居骨屋蟹。由于體形比大部分寄居蟹種都要大,所以適合其它蟹種的一般海螺殼、貝殼--對于體長在4-8英寸(約合10.16-20.32厘米)之間的骨屋蟹來說卻是“怎么穿怎么不合身”。為了能盡快求存,骨屋蟹創(chuàng)新性地想出了鬼點子--什么能用就用什么,別人穿貝我穿“骨”!沒錯,這就是骨屋蟹其名的來源:以大個子動物骨骼作寄居殼;而無論是人類的頭蓋骨,還是野獸的前軀骨--只要能合身就穿上。所以,如果你有幸發(fā)現(xiàn)了骨屋蟹的蹤跡,不要驚恐,也不要不屑--耐住性子觀賞一下吧,畢竟,“一副兩側(cè)伸出一堆小橈爪,在骷髏島沙灘上快嗖嗖地往前‘跑’的海豹/人類/鳥類/魚類/小型恐龍/蜥蜴(等等)骨架子”--很可能是你一生中都難得目睹的奇景。

盾牌蟹(Scutucaris),外形扁平、與螃蟹相似的骷髏島甲殼動物,體長6-10英寸(約合15.24-25.4厘米)的盾牌蟹是蟬蝦科(Scyllaridae Family)家族里的“身材超扁平成員”之一。不過,即便是在它們的那些外觀同樣扁化的近親中間,盾牌蟹的扁平程度也仍然是最厲害的。近乎二維的肌體結(jié)構(gòu),自演化之初就是被設(shè)計來--最大限度地允許盾牌蟹將身體滑進、擠進骷髏島海岸線上的那些巖石縫隙的。一方面,盾牌蟹可以借此躲避掠食魚類和章魚(Octopi)的進犯,另一方面是因為盾牌蟹也會在這些裂縫中獵食--那些以其它種類的螃蟹、龍蝦的體形所難以捕捉到的小型生物。盾牌蟹的食性非常的雜,只要力所能及,它們會攻擊任何它們所遇到的生物。盾牌蟹對付在其它動物看來“覺得比較難辦”的獵物上也很有一套,秘密武器就是它們那雙邊緣如切肉刀一般鋒利的螯鉗。例如,在獵食蚌類(Bivalves)時,盾牌蟹會以螯鉗扯開蚌們禁閉的雙殼,然后一只鉗子卡住蚌殼,而用另外一只鉗子快速地剪斷讓蚌殼得以順利開關(guān)、閉合的連結(jié)肌肉,迫使蚌再也無法閉殼。接下來,盾牌蟹就可以大飽口福了。

海螯蝦(Lividuscutus),骷髏島蝦形態(tài)生物。正如其名,體長9-12英寸(約合22.86-30.48厘米)的海螯蝦是一種披著體色呈海一般深邃的硬甲的植食-雜食蝦,有著一對精致的鉗子,但配有長而粗壯的腿足--這看似矛盾的搭配,卻賦予了海螯蝦極佳的攀爬能力,讓它們能夠發(fā)揮出與它們體形似乎格格不入的靈巧,極大地方便了海螯蝦無懼拍岸“瘋狗浪”的沖擊,挑戰(zhàn)自我;一方面,又能自由自在地從礁石上收獲豐美的海藻(Algae)或其它獵者的口中食,大快朵頤。

反胃蟹(Impurucaris),骷髏島地域性食腐動物之一。嘛,沒什么其它好說的。。。正如它們的名字所示,反胃蟹是一種讓人”看了就能把三餐都吐出來“的小個子食腐蟹類。不過它們也并非全無特點:反胃蟹的尾部兩側(cè)有著形似船槳那樣的橈足,賦予了它們有限的游泳能力。


皮包蟹(Cutiscidis),骷髏島寄生蟹種之一。皮包蟹是一種寬在1-4英寸(約合2.54-10.16厘米)之間的典型寄生蟹(Parasite Crab),會咬穿并附著在宿主的皮膚上,從傷口中吸食血肉。隨著寄生,一旦體形長大,皮包蟹就會在身上分泌形成一層保護性的膜皮,遮掩住自己的軀體以防止被發(fā)現(xiàn)--外觀看上去,就像是宿主的這處傷口上結(jié)了一層黑色的痂一樣(實則不是)。只有到了繁殖季節(jié),寄生此處的皮包蟹才會脫離宿主肌體,掉到河床上,去尋找自己的同類雌性個體求偶、交配。然后,去換個新宿主“再續(xù)前緣”
原貼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418594210?share=9105&fr=share&see_lz=1&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0.3.8.12&st=1570026336&unique=FBCE9F74F559044293E24F3C2C59EA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