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我越是成長,越發(fā)現善惡是一體的,越發(fā)現金錢是稱量的天平,越發(fā)現戰(zhàn)斗是不可避免的悲劇,越發(fā)現,我這一輩子都應該為了探索世界,為了接近神而生活。
神,是存在的。
因為世界的一切都按照人腦海中想象的虛擬規(guī)則——物理規(guī)則運行;在人類想象的那個虛擬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現實中不存在無窮,可無窮卻真實存在于虛擬世界,而虛擬世界亦是真實的。
我會為了心中的理想而戰(zhàn),為了眼中看到、心靈中感受到的奇妙世界而戰(zhàn)。
我大概一輩子都會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它的優(yōu)雅勝過一切。

我大概是一個善良的人,可能或許比大多數人都善良。
可是我現在越發(fā)意識到,善良不是一件可以值得稱頌的事。
善良、愛是一個詛咒。
從小被教育當一個好人與從小被教育當一個壞人,只在組織能力上有所不同,只在能力上有所不同,它不是正義的。
被教育當一個好人,它不是正義的。
因為戰(zhàn)斗是不可避免的,而人的一生都在不可避免地宣揚神的榮光,或者說,進化的榮光。世界在不可避免地進化,有些東西在不可避免地突出于混亂的深淵,秩序的惡魔在消滅混沌,就像從海底漸漸浮出水面。

我將一切徐徐說來,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陌生的友人。
因為我不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個冷酷的世界。
我是個很大膽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我就嘗試逃離束縛我的規(guī)則。
我從無趣的幼兒園逃離了。
外面的房子很高,壓抑感像是進入宏偉的教堂,進入其中就像在斥責我身為人的渺小。
外面的路很長,長得像是被迷霧籠罩的森林,無數的可能在我面前延伸。
無數的可能在我面前延伸,我第一次意識到,我是自由的。
我是自由的,我盡可以以我的自由意志驅動,走我自己的道路。
但這樣的道路是走不遠的,只有接受現實的束縛,認清現實的規(guī)則,利用現實的規(guī)則,我才能更加自由。
見過再多的山,見過再多的水,見過再多的人,都毫無意義。
它們是先輩探索世界的方法,但不是我們探索世界的方法。
探索世界是每個人本能的欲望,但是世界的廣闊不允許我們什么都去親身體驗。
身為孩童的我,去探索了世界,最終發(fā)現以自由意志,只能探索一個彈丸之地。
探索世界的真正的方法是——以有限的邏輯,推測出無窮的可能。

那些喜歡旅游的,喜歡交朋友的人,對我而言不過是稚嫩的幼童。
他們的心靈沒有跟隨能力增長。
他們沒有體會過以幼童的能力所能探索的有限的范圍,于是以現在強大的能力探索根本不可能窮盡的風景。強大的能力對于他們而言是一場災難。因為能力過于強大,而使他們有限的生命長度,根本難以企及他們能力的范圍邊界。
他們在體會他們的能力邊界,卻不知道他們廣闊的能力邊界,對于世界而言,亦是彈丸之地。
他們不知道,即使僅僅處于彈丸之地,也能夠探索到無限的風景,這風景遠超現實。
虛擬,遠超現實。
真正的自由是虛擬世界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虛擬世界盡情幻想如何利用現實規(guī)則抵達目的地的自由。
我盡可以幻想我去了哪些地方,會經歷什么事,當一切會在腦海中清晰地顯示,我也就失去了在現實中去實現的動力。

在幼兒園,我還曾經嘲笑一個患皮膚病的同學,他狠狠地反擊了我,露出猙獰的表情,做出反擊的動作。
我仍記得我的恐懼,僅僅只是因為我說出了現實。
說出現實也會遭到兇狠的報復。
這不過是人間斗爭的渺小部分,我無需贅述。

我記得我小時候很喜歡一個發(fā)條老鼠的玩具。
我在橋上,手上捏著它靜靜地望著奔流的河水,河水奔流不止,我便放開拿著玩具的手。
阿姨過來兇狠地說我不懂事,怎么能拋棄喜歡的事物。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會拋棄喜歡事物的人。
我從來不覺得我會受到所謂的正反饋規(guī)訓的人。
而人實際上,也不是單純的正反饋就能滿足的人。
人是復雜的、奇妙的、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性的、自毀性的,能夠從負反饋汲取力量的。
這不過是人間斗爭的渺小部分,我無需贅述。

我之所以覺得我是個善良的人,大概是這件事。
我早上起來上學,感覺好累,而我爸卻同樣早起還給我買早餐,我想他一定很辛苦吧。于是我意識到金錢應該盡量節(jié)省。
因為我不能接受他辛勤的幫助,卻浪費他的幫助。
他的愛對我而言是沉重的負擔,我無法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愛。我不覺得我有什么資格接受愛意,我總會不可避免地幻想他為了給我買早餐,而感受到的心情的疲憊。
告訴我,人到底是怎么認識這個世界的?
僅憑眼看耳聽嗎?
不,人類真正感受世界的工具是心靈。
因為我覺得早起是很累的事,所以我無法避免地用自己的心理,去認為對方的心理與自己是一樣的。
一個很懶惰的人,覺得工作幸苦的人,會無法避免地認為其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是一樣的。
一個勤奮的人,也會認為勤奮工作是理所當然的。
在人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感受的不同會導致腦海中認識到的虛擬世界完全不同。
因為我很懶,所以我覺得一切對我好的行為,都是克服困難而來之不易的寶貴事物。
而假如一個人很勤奮,那么他是否會認為他人的付出不過是輕而易舉呢?
人與人的差距之所以看起來比人和狗的差距還大,
因為個人眼中的對真實世界的幻象,
由于心靈體驗的不同,而完全不同。
而因為我對金錢的過度重視,我曾在年幼的時候進行了偷竊的行為,我覺得這是我的善良。因為我爸從來沒有缺少對我物質上的支持。

我曾經因為成績考差了在我媽面前裝哭,她溫柔地安慰我,并說道下一次考好就行。
多么地虛偽,如果在意我哭,為什么還要我下一次也考好?
如果在意成績,為什么還要安慰我這一次沒事?
這不過是人間斗爭的渺小部分,但同情真是毫無必要。

我曾經渴望過報復世界,我為了完成這個目的而活。
但傷害一個人,他空缺的位置上的資源,就會被另一個人獲得,這不是善良嗎?
假如全心全意地愛一個人,為了帶給她資源而辛勤地勞作,另一個人的資源就會減少,這不是邪惡嗎?
假如做慈善救濟窮人,世上的資源就減少了,不該活的人活了下來,他們可能還要繼續(xù)生養(yǎng)他們的子嗣,這不是矛盾的開端嗎?
故而,世界是殘酷的。所有美好的德行都是為了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在冰冷的物理法則下存在而結出的惡之花。
明白善惡是一件事物的兩面,是認清世界殘酷運行邏輯的一環(huán)。
我們受到現實的束縛,就應該更加冷靜地思考現實到底是什么。只有認清規(guī)律,才能自由地生活,因為我們的思想天生是自由的,肉體時刻受到現實的約束。
這是個人對世界的爭斗,所以我們雖然沒有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也會實質上傷害他人。
就像一個勤奮的人會實質上傷害另一個懶惰的人,一個分享知識的人會實質上傷害一個不能接受知識的人。一個人的出生就是環(huán)境資源的減少,這是可能是惡的;一個人被消滅環(huán)境資源就會增加,這可能是善的。
人間的善惡標準如果放到更高緯度,可能結果恰恰相反。

我不是個喜歡交流的人,交流本就不符合常理,我們生來一無所知,從他人那里獲取才是常態(tài)。
我喜歡市場,而直到最近我才認清一個事實,女人比男人更受歡迎。
總有男人忍不住心中的愛意而對女人示好,女人的市場價值就提升了,那么男人給女人花錢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
我一直以為人人平等,但不過是一個笑話。
人平等的只有自由這一件事物而已。
說到底,人與人不過相互征伐。有深情的人愿意付出,這對接受的人是愛,而對他人是惡,故而背上罵名。
說到底,人與人之間的事物雖有新意,但到底無趣。
我更喜歡追求虛擬世界的廣闊,而編程恰恰是這樣的東西。
我會邊學邊分享我覺得不得了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