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窮,就要這樣被糟踐嗎

“貧窮不是指破房子,臟衣服,一大家子擠在一起。貧窮是沒有愛,甚至沒有尊重,不知道愛和虐待的區(qū)別。”
最近在看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紀錄片時,我的腦海中瞬間就跳出了《呼叫助產(chǎn)士》書中的這句話。
紀錄片叫做《迷霧中的孩子》。
上映后被預測為“年度最會得獎”,被全球30多個影展爭相邀演。

在一眾精心制作的大投入里,《迷霧中的孩子》顯得格外“離經(jīng)叛道”。
它沒有配樂、沒有攝影團隊,拍攝全程只有導演自己一個人。
紀錄片最講究真實、不干涉的客觀立場,可導演卻在拍攝過程中犯了行業(yè)大忌,最后忍不住拋棄理智,上前干預被拍攝者的命運。
但我第一次無比為紀錄片導演出手干涉而慶幸。
慶幸她沒有讓一個14歲的孩子,像牲畜一般被人綁架、強行嫁人結(jié)婚。
01
《迷霧中的孩子》拍攝于越南北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村莊里,赫蒙族。
村莊被百萬群山環(huán)繞,而群山又常年被云霧覆蓋,這兒你能肉眼看到山間的水汽凝結(jié)成霧氣、不斷涌動,與天相接。
影片開場后當?shù)氐囊欢位檠鐖鼍埃A告了全片當中所有人的處境與歸宿。
臨時搭建的宴會棚下,村子里的男人們還沒開席就已喝醉了酒,鬼哭狼嚎地唱歌、狂舞。

而女孩們站在一旁,齊聲用童聲唱著她們都知道的一首民謠歌:
爸爸媽媽,我寫這幾行字
讓你們知道我很痛苦身為窮人生活是如此艱困
沒衣服穿,沒東西吃
但我會繼續(xù)念書

導演何黎艷,她在紀錄片中被孩子們稱為“簡”(越南語音譯),原本只是一個跟著朋友來這兒支教的畢業(yè)大學生。
她借住在當?shù)匾粦羧思?,認識了這家12歲的小女兒琪,也就是紀錄片的主人公。

當時簡看到村子里的孩子們一塊瘋玩,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萌生起記錄這些小朋友們童年時光的想法。
卻意外地見證了,一個女孩的童年因當?shù)氐摹皳尰椤甭曣┤欢埂?br>

搶婚是赫蒙族由來已久的一項民俗。
這個民族里女孩很小就會結(jié)婚,因為她們在進入青春期后,會在新年期間被綁架、搶走。
綁走她們的男方家庭會在第二天上門,與女方家協(xié)商舉辦婚事,女孩們一夜之間就成為了新娘。
琪的姐姐就是如此遭遇,被綁架時她還在念高一。
那天大家都在歡慶新年,琪的媽媽喝醉了,醒來后發(fā)現(xiàn)大女兒消失了一夜。
鄰居告訴她,大女兒已經(jīng)被人搶走了。

琪的姐姐在紀錄片里第一次出現(xiàn)時,圓臉上寫滿了稚嫩。
但她手里已經(jīng)抱著一個孩子,肚子里還懷了第二個。
這一年,姐姐年僅17。

村子里的人們,對搶婚的習俗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三種態(tài)度。
琪這樣的小孩子對此不以為然,還覺得搶婚的過程很好玩,她們玩過家家時熟練地模仿著自己看來的場景。
采來野草假裝婚宴,摘下豆角假裝酒杯。
選定一個女孩扮演新娘,然后其他人牢牢地拽住她的手和腳,把她往外拖拽。

她們對搶婚的場景非常熟悉,且熱衷于這樣你拉我扯地打鬧。
最后還會有人扮演起母親,抱住被搶走的女兒,用幼稚的演技假哭一番說“保重孩子,要幸?!?。

只有身為外來人的導演,對這一習俗充滿了不安。
她問還是孩子的琪要是被綁走了怎么辦,琪嬉皮笑臉、無所謂地說自己不怕。
導演脫口而出勸她:“你應該要怕。”

態(tài)度與這些女孩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子里已婚的年長女性們。
她們對搶婚習俗諱莫如深,像是麻木地接受了一切,卻又在偶然的言語間表露出畏懼與不滿。
琪的姐姐被綁走那天,母親在電話旁痛哭。

而給導演介紹搶婚的風俗時,她提醒導演可能會被喝醉的男人綁架。
但很快又反應過來,安慰導演說沒關(guān)系:“反正不是赫蒙族,他們不能逼你?!?br>

琪的母親毫不掩飾對自身婚姻的失望與絕望,她的丈夫就是一個醉鬼,很少做家務,抓到蛇后會立刻拿去換酒,而不是換錢回來貼補家用。
收割水稻時丈夫抱怨收成不好,她不留情面地指責丈夫應該找工作:
“你以為老了后小孩會照顧你嗎?他們恨你!”

然而面對這段妻子如此憎恨、無奈卻無法逃脫的婚姻時,琪的父親卻洋洋得意。
他自滿地向?qū)а蒽乓?,講述當初自己如何趁著妻子貪玩溜出家門時,一下子把她綁走結(jié)婚。

甚至在喝的醉醺醺后跑向?qū)а?,抓住導演的手說要把她綁了做兒媳婦。
雖然是以開玩笑的態(tài)度,但導演還是下意識地步步后退。
琪的父親所體現(xiàn)的,正是村里赫蒙族男人們對待搶婚的態(tài)度:
認為它理所應當,進入青春期、發(fā)育了的女孩是可以綁架扛回家的婚姻資源。

02
導演在當?shù)亓闵⒌馗牧巳?,見證了琪從玩過家家的小朋友,成長為情竇初開的少女。
看著她長大到可能會被搶婚的年紀,導演內(nèi)心始終懷有一份擔憂。
但琪本人不以為然,一來她對搶婚這項從小耳熟目染的習俗并不畏懼,二來,琪本以為自己擁有選擇。

她是村里最早一批上學的孩子之一,成績優(yōu)秀,學校辦集體活動時她能擔任執(zhí)旗手。
她有智能手機、會上網(wǎng),幻想著通過讀書走出大山,帶著從未離開過村莊的母親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盡管生活在有搶婚習俗的村莊中,琪還是認為自己有拒絕、逃脫的選擇權(quán),向往著自由戀愛。
并堅定地表示——被搶婚后自己不會結(jié)婚,一定會逃。

看著紀錄片前半內(nèi)容時,觀眾其實會產(chǎn)生和琪一模一樣的想法,相信她能逃離落后的陋習。
因為琪和村里的女孩們,似乎和世界上所有的青春期孩子一樣,過著尋常平靜的生活。
她們會對身邊的異性朋友產(chǎn)生朦朧的情愫、情竇初開。
會與喜歡的男孩子羞澀地互道晚安,要求對方先表達愛意。
吵架時則對著閨蜜大發(fā)牢騷,掰著手指頭數(shù)落小男友的問題。

而閨蜜則信誓旦旦地表示:“這次他倆必須分手,她要是敢復合我就揍她?!?br>全世界的閨蜜勸朋友遠離渣男,都是這套話術(shù)。

看著她們嬉笑打鬧,你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些女孩的未來也應當尋常地進行下去:
考上高中、考上大學、找到工作,自由戀愛、尋找另一半。
可屬于孩童的美好期待,終究隨著新年的到來戛然而止。

為了慶祝新年,遠近村莊里的孩子們會聚在一起打鬧玩拔河、蕩秋千,類似于新春廟會。
一位對琪有好感的男生邀請她見一面,兩人羞澀地聊了許久,男孩想躲開攝像頭與琪約會。
他向?qū)а荼WC不會綁架琪,真要結(jié)婚的話會問過父母。

導演后來回憶,當時琪也不太愿意自己作為大姐姐跟著旁觀他們約會。
或許在導演眼中,兩個人才14歲、還是啥也不懂的孩子,也就沒堅持繼續(xù)跟拍,目送著他們走向起霧的山路。
而這個決定,成了之后讓她后悔萬分的決定。

聽說琪被男生帶走,琪的母親立刻明白發(fā)生了什么。
她不會像外來的導演那般,誤以為這真的只是青春悸動,而是瞬間明白了很可能是搶婚。
母親趕緊打電話給琪喊她回家,又找人打聽男孩家住在哪里、父母是誰。
因為除了搶婚,還有可能是男孩是人販子、要把琪賣掉。

知道琪已經(jīng)被帶到男孩家中后,導演和琪的父母圍坐在火爐邊,導演忍不住落淚哭泣。
她自己也只是個畢業(yè)沒幾年的大學生,一直把琪當妹妹看待。
琪的母親安慰她:“別哭,簡。琪是自己活該,她和男孩調(diào)情時就該想到這下場?!?br>這話說的冷酷無情,可細看母親的神情,卻是在外人面前強裝鎮(zhèn)定的苦笑。

后來琪的母親躲到了角落里,不停地痛哭抹淚,打電話給琪叮囑她:
“你勒緊腰帶,別讓他碰你?!?br>“睡覺時,一定要穿著衣服?!?br>一位母親,在努力地教女兒保護自己、不要被陌生人強奸。
而在另一個家庭里,父母會竭力教給兒子的、是如何徹底留下這個搶來的14歲新娘。

03
第二天男孩的父母就登門拜訪、帶來了酒肉,要洽談彩禮嫁妝與婚禮細節(jié),琪的父親開始盤算要收多少禮。

明面上依舊說著漂亮話,一切都要孩子們自己決定、女兒可能會拒絕婚事。
可實際上已經(jīng)把女兒一腳踹入火坑當中。

被男方家庭送回來的琪,一共逃了三次。
第一次她提出要按習俗喝“分手酒”,喝了后男方就該放棄搶婚,但男孩拒絕了。
琪不知如何是好,她本以為自己表達了拒絕對方就會離開,于是逃到了學校里。

琪的家人趕到學校想把她帶回去,因為在當?shù)?,女孩逃跑不肯結(jié)婚是件違背風俗、十分丟人的事。
老師們搬出“報警”恐嚇,死死抓住琪的手不讓她被帶走。
可琪還是被家人帶了回去。

琪第二次逃,還是向?qū)W校求助、躲進了辦公室。
學校是她除了家以外唯一能依賴的地方,念書也是她唯一可以堵上命運的前途。
幾位老師強行擠進討論婚事的宴席,雙方的親戚對他們冷眼相待。
老師們搬出法律試圖阻止這場未成年的婚姻,但他們毫無反應。

勸不動大人,老師們又轉(zhuǎn)頭把突破口盯準了孩子。
一位老師嚴肅地與那個帶走琪的男孩對談:“你不能逼她愛你,這是虐待。”

然而,還記得文章開頭《呼叫助產(chǎn)士》中的那段臺詞嗎:
“貧窮是沒有愛,甚至沒有尊重,不知道愛和虐待的區(qū)別?!?br>對家境貧困的男孩來說,老師們的這些道理猶如過眼云煙,只有家人們時刻念叨的娶媳婦才是永遠包圍著山區(qū)、包圍著自己的迷霧。
導演問過男孩為什么要綁架琪,他明明承諾過不會。
他茫然地說自己也不知道。

但家里人告訴他,如果能娶到琪、他就有可能過上好日子。
畢竟這片山谷中,大部分活計都是女人在干。

導演在片中記錄了當?shù)夭逖砼c稻谷豐收的兩個農(nóng)忙時節(jié),地里更多是女性在忙碌。
哪怕有男性,也往往是還未成家的少年。
課堂上農(nóng)忙時節(jié)總是有學生曠課、在家干活,曠課的也多是女生。
豐收時,琪、琪的母親、琪的奶奶一同上陣從早做到晚,還叫回了已經(jīng)嫁人的姐姐來幫忙。
姐姐的孩子無人照料,只能放在田邊裝稻谷的編織袋中睡覺。

如果能娶到琪,男孩自然多了一個可以供自己使喚、幫家里無償干活的人。
倘若用更符合這一狀態(tài)的詞匯來形容——是多了一個家庭的奴隸。

琪最后一次逃,沒能等到老師們的幫助。
男方親戚再一次上門,她以為又是一次口頭上的勸說協(xié)商,只是大聲地辯解著“我不愛他,我不要結(jié)婚”。
但對方幾個人已經(jīng)把她團團圍住,每個人都伸出手,牢牢地按住琪的四肢。
然后強行地,把琪往門外拖拽。

看到這一幕的導演簡徹底崩潰,她不顧手上還固定著攝像機,上前試圖扯開抓住琪的手。
喊著“放開她”沖上前去,抵著門試圖把琪拽回家里,但卻被琪的奶奶推開攔下。
攝像機也被一位男子一巴掌拍下。
習俗中只有女孩的親人才能上前搶親,但導演只是外人。

簡不死心地往村外追,卻看到琪被對方像控制牲畜一般、強行抬起四肢往村口搬去。
琪不斷地掙扎反抗,甚至褲子都快被拽掉踢掉,衣衫不整。

然后喊出了一句:“簡!救救我!”

幾天前琪也曾對簡喊過這句話,就是在新春會上。
當時她羞澀懵懂地赴約,和同伴們在高高的秋千上玩鬧,秋千晃得幅度大起來有些嚇人,她邊笑邊喊:“救我啊,簡!”
當時簡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只是平淡地旁觀者孩子們的嬉鬧。
但這次,她無法再旁觀。

在簡強烈的要求下,琪的媽媽猶豫片刻后還是走上前要求他們放下琪。
琪抓住機會趕緊往回跑,村莊里的其他人看見這一幕只是覺得好玩、好笑。

紀錄片最后,終究是以男孩妥協(xié)、喝下了分手酒為結(jié)尾,琪重獲自由、得以繼續(xù)上學。
紀錄片結(jié)束了,但琪的生活卻還要繼續(xù)。
04
《迷霧中的孩子》豆瓣開分原本是8.9分,如今卻掉到了8.6分。
而為數(shù)不多的二三星“差評”,不少都是為紀錄片的后續(xù)故事惋惜不甘。

琪在結(jié)束初中學業(yè)后考入了一所寄宿制高中,成績不錯,獲得了澳洲一所大學的獎學金,有了出國留學的機會。
但琪卻選擇了留在當?shù)亟Y(jié)了婚,年僅17歲。
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導演說從她的社交平臺來看,琪的生活挺幸福。

觀眾們?yōu)檫@一結(jié)果不滿,大多是惋惜琪沒有選擇繼續(xù)學業(yè)、真正地走出大山。
但依舊是那個問題:
對琪來說,她從來沒有真正擁有過什么自由選擇。
琪的家境幾乎不可能支持她出國留學,父親整日醉酒不干活,家里的田地家畜也只是足夠養(yǎng)活一家人。
旁人覺得她面前有幾條路可選,但只有琪自己知道,眼前只有一團迷霧。

這團束縛赫蒙族女孩的迷霧,不是在搶婚發(fā)生時才誕生的。
當?shù)嘏⑵毡樵缡?,父母談論性話題不會避開她們,孩子也會無意識地把生殖器名詞掛在嘴邊開玩笑。
因為他們默認,十幾歲的女孩已經(jīng)到了可以嫁人為婦的年紀。
我們甚至無法分辨,這些女孩們強烈的打扮自己、模仿成熟妝容的興趣,到底是愛美之心使然,還是搶婚習俗的影響。

哪怕這些女孩在開蒙后接受了基礎教育、會上網(wǎng)瀏覽外界新聞。
來自貧困與壓迫的無形鎖鏈,卻早已悄悄地攀上了少女們的脖子,把她們束縛在方圓數(shù)公里之內(nèi)。

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習俗、自由與家庭的矛盾沖突,在琪的母親身上就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
她一方面盼望著女兒能完成學業(yè),想要按照當?shù)胤桑屗?8歲成年后再嫁人。

但當搶婚真的到來、女兒違背習俗逃跑,她卻害怕起他人的指責與反抗傳統(tǒng)的壓力,跑到學校把女兒帶回了家。

她會為女兒的未來擔憂,極力勸說女兒不要被男孩的花言巧語騙了,提醒男方家的父親也是個酒鬼。

但她卻不敢從一開始就上前阻止琪被拖走,只是遠遠地抹淚。
不舍得琪嫁人的理由也藏了一點私心——她害怕琪走后,家里所有的活都只能自己一個人干。

相比于母親,琪至少走出了村子、逃離了搶婚、自由戀愛獲得婚姻。
或許在旁觀者眼中算不上最好的結(jié)局,但對琪以及其他同命運的女孩們來說,已經(jīng)實屬不易。
不要苛責她,攔住她腳步的從來不是一道山梁,而是百萬群山。
逃過了這個山頭名為搶婚的劫難,又會隨即在下一個山頭的濃霧中迷失。
不是所有女孩,都能遇到為她們架登云梯、登上群山之巔的人。
倘若沒有攝像機的在場、沒有學校的介入與簡的出手,琪的命運很可能與她的姐姐一致、14歲便被綁為新娘。

這部勢單力薄、體量也不大的紀錄片,或許撼動不了什么現(xiàn)實問題。
但至少讓許多人都看到了悲劇的存在,看到山區(qū)有許多女孩,她們會在新年手舞足蹈地許愿。
許愿說:“我想讀很多很多書!賺很多很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