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PhD混申攻略 | 從準備-申請-面試,全方位詳解申請實錄!

? ?文 | 吳紫屹編
感謝大家厚愛!文章發(fā)出后收到了很多私信,正文寫得不嚴謹?shù)牡胤皆u論區(qū)有大佬指正,強烈建議各位讀完文章可以翻翻評論。我最后決定去UofT做robot learning啦!具體情況寫在第三章。真心感謝所有與我交流、提供信息的朋友,祝各位也一切順利!
0
寫在前面
相比保研,出國申請這條路必然要艱險得多。從網(wǎng)申到出結果雖然只是3-4個月的時間,但對于申請的前期準備、抉擇和等待結果的煎熬卻遠遠不是這短短數(shù)月能概括得了的。在申請過程中我曾有幸得到了多位前輩的熱心幫助,因此寫下這篇文章也是希望對后來者有所裨益。
本文記錄了我申請2021 Fall海外高校的過程,主要以CS PhD的視角敘述,對于MS或是別的學科應該也有共通之處。匆忙寫成難免有所疏漏,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補充。
??
1
我的情況
THU DA 2017年入學,2021 Fall歐美混申 (主北美PhD),CS CV+Robotics方向。如果要用幾句話概括我的本科四年,大概就是上課刷GPA,實驗室搬磚,提早考英語,做暑研撈推薦信。由于本系分別有一位四/五字班大佬申到了CMU/MIT PhD,因此我的路徑基本是參考他們而來,確實少走了一些彎路,但也因此面臨諸如交換之類前人沒有的選項時,缺乏一些嘗試的勇氣,回過頭看只能說是有利有弊吧。
最終申請時的簡歷:
三維 (GPA+英語):GPA 3.90/4.0 (ranking 2/173), T 109 (R30+L26+R23+W30), G 333+AW4.5 (V163+Q170)
科研:在本系一個實驗室的兩個組干過,至少都有一點產(chǎn)出;暑研在Stanford Leonidas J. Guibas組,是remote做的,有在投一作文章
論文 (Pub):一篇MICCAI workshop三作, 一篇CVPR二作, 一篇T-PAMI三作在投,一篇CVPR一作在投
推薦信 (RL/LOR):校內(nèi)找了三位老師,一封課推兩封科研推;Stanford一封科研推
個人陳述 (SOP):和再來人的導師一起改了兩輪,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
實習、TA、比賽等皆無,這些對于PhD其實也不太重要
一個比較公認的對于PhD申請的材料重要性:LOR??Pub??GPA??GT,SOP (PS) 的重要性這個確實一直眾說紛紜,我傾向于認為SOP和GT的重要性差不多,之后會細談。順帶一提我的個人主頁在這里,也歡迎大家GitHub互follow,我最喜歡同性交友了hhh (異性交友當然就更棒了x)
??
2
申請需要的準備
這部分主要談談申請前期的準備和網(wǎng)申需要提交的材料,我會描述我的準備過程以及我認為該材料的重要程度,并把我最終提交的版本放在這個repo里以供大家參考。這部分多有主觀因素在內(nèi),也不乏根據(jù)小樣本推出來的結論,還請大家一定辯證看待我寫的內(nèi)容。那么首先,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回答:
2.1 我為什么要出國?為什么要讀PhD?
This is a big commitment. So take the patience to learn more about all the options so that you can make a confident decision that you won't regret.
毫無疑問,中國高校的科研實力在近十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少學科也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世一大”可能真的不是夢;曾經(jīng)流行的美國CS MS-->美國大廠實習-->拿大package賺大錢的路子,也因為國內(nèi)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興起、美國簽證困難等因素逐漸失去吸引力。在我看來現(xiàn)在出國的理由主要有三種:不想將來在國內(nèi)996,希望過work-life balance的生活;GPA太低保研困難;向往國外科研環(huán)境。我個人屬于第三種情況。尚未經(jīng)歷過PhD生涯毒打的我尚可說出“我喜歡research”的豪言壯語,對于CS的研究者,美國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學科傳統(tǒng)、關系網(wǎng)絡、學術水平等等此處略去不表。雖然經(jīng)歷了2020年的種種,我對于燈塔國的很多幻想破滅,但是經(jīng)過仔細的反思和多方交流,私以為美國在學術研究上仍然是先進的,這也是為何我最終決定主申美國PhD。時代在進步,中國未來可能憑借這波AI浪潮實現(xiàn)超越,但至少我想說not yet,路還很長??偠灾?,想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出國,出國讀博還是讀碩,這是申請的根基。我常說一句話,“想申總能申到的,什么level都有保底?!?,多和學長老師聊,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2 三維 (GPA+英語)
第一個需要前期準備的內(nèi)容是標準化考試成績,俗稱三維,這部分我自認為是做得最好的了hhh,可惜PhD并不主要看這些,對于MS則極其重要。首先談談GT,我在大二伊始決定將來要出國,因此大二寒假我回老家后報了新東方的課程,然后順利在2019.3.3把T考過了;到了大二暑假,我報名的再來人獎學金計劃非常巧地送了云英語這家機構的GRE課程,于是在暑假上課后成功于2019.9.20把G也考過了 (當時被系里拉去參加國慶閱兵,白天背單詞晚上長安街歡愉hhhh,也是很奇妙的經(jīng)歷了)。踩的兩個坑:應該先考G再考T,G的難度是遠高于T的,一般人都得花上個幾周時間準備,背單詞刷題;等考完G再去看T其實就很簡單了,此時只需集中精力提升聽力和口語,會比四管齊下要輕松一些。還有就是上課其實幫助不大,更多起一個監(jiān)督作用,自制力強的朋友大可自行準備,身邊成功案例也不少
雖然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歐美學校都接受T的成績,但其有效期因?qū)W校而異,大多有效期為兩年,但也不乏UCB, Stanford這樣要求18個月的學校;大多計算方法是網(wǎng)申截止日-考試日期=有效期,但英國學校如牛劍則是要求入學日期前兩年,于是我的T很悲劇地在這兩種情況下都過期了 (這就是corner case嗎豈可修)。考慮到G的有效期是五年,顯然先考G也是一個更明智的選擇 (當然今年因為疫情很多學校waive G,明年就不一定了)
再來說說GPA,對于MS來說GPA當然很重要,但對于PhD GPA的重要性次于科研經(jīng)歷 (在歐洲如瑞士英國可能還是比較有用的,但在美國尤其四大,top GPA在Pub面前不值一提)。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是,絕大多數(shù)網(wǎng)申表只能填GPA value,并沒有ranking,這意味著招生官的依據(jù)是絕對數(shù)值,你當然可以在CV (簡歷) 里寫排名,但除非年級第一這樣比較有震撼力,區(qū)別也不大 (確實有教授在面試時提到我的排名,證明年級前三這種還是有吸引力的);這也涉及到本科學校的國際知名度,但是顯然老外對于中國高校的了解程度有限,他們可能認為清北第一檔,浙復上交中科大等第二檔云云,清華的3.75和上交的3.8在他們眼中區(qū)別可能微乎其微,我猜測這也和美國的本科制度有關,他們可能不太能理解高考這一制度,美國本科校 (尤其公立校) 的生源都差不多,不少也能申上頂尖的graduate school。GPA和英語成績作為標準化成績,常常被用作初篩 (機篩) 的依據(jù),雖然近年來設定硬指標的學校越來越少,但我也見過類似T 100, G 320, GPA 3.5這樣直接刷人的,所以還是盡量保證過一定的bar比較保險。
2.3?科研
一般大陸本科direct PhD申請者的研究經(jīng)歷就四種:本校實驗室、海外高校交換、暑研以及實習,本人只有本校和大三一段暑研的經(jīng)歷,因此就只談這兩方面。做科研的目的有二,一為出Pub二為推薦信,我也會分別談談它們的重要性。首先要澄清一個誤區(qū):本科做過的科研方向?qū)ι暾埖姆较蛘娴挠绊懖淮?/strong>。
以我個人為例,我在清華做的方向是efficient inference,網(wǎng)絡壓縮、模型量化都做過,但這并不影響我申請到Leo組里做3D vision相關的暑研;盡管我本科毫無robotics/graphics的經(jīng)驗,我同樣拿到了不少這兩個方向教授的面試及offer;此外我還認識vision轉(zhuǎn)ML theory、轉(zhuǎn)neuroscience拿到四大的成功案例。因此我認為本科的研究經(jīng)歷和Pub更多的是對于學生科研能力的證明,只要能在SOP里自圓其說你的research interest和將來想做的方向,就問題不大。
然后是推薦信,不得不說我在申請中最大的感悟就是Connection is All You Need,推薦信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這里的connection泛指申請者與申請學校之間的任何聯(lián)系,例如在該校做過RA、給你寫RL的教授和POI (你想申的教授) 互相認識等等 (這也是為何常說海本比陸本申請有優(yōu)勢——POI竟在我身邊.jpg)。下面我貼兩張gradcafe MIT CS PhD rejection post,無一例外都是背景極強但因為沒有connection被拒的例子。
作為大陸申請者,除非本校老板在其領域中國際有名,大多數(shù)人只能靠暑研撈推薦信、建構connection。我本人是先申請UGVR (一個和Stanford的官方暑研項目) 結果最后一輪面試被刷,之后以self-funded intern的形式得以前往Leo組里,不巧碰上疫情只得remote進行,幾位合作的PhD Postdoc都非常nice,最后也成功有了一篇CVPR一作投稿的產(chǎn)出。此外這次暑研經(jīng)歷也堅定了我出國讀PhD的決心,我還蠻享受國外這種自己主導一兩個項目并且參與幾個別人項目討論的style,可以開拓視野 (并且互掛作者刷citation 2333)。當時為了找暑研翻了不少學校的主頁搜集了一些教授信息,以及我所使用的套磁郵件模板可見這里。那段時間也是每天發(fā)10+封郵件然后望穿秋水地等,第二天早上起床看著空空如也的收件箱暗自憂傷。幾個要注意的點:除非教授的個人主頁寫了不招暑研,否則都可以套;發(fā)郵件的時間最好在當?shù)貢r間周二到周五早上七點前,這樣他們一打開郵箱就能看到你的郵件;把網(wǎng)絡狀況搞好點,面試的時候Zoom/Skype一直掉線很尷尬的 (別問我怎么知道的orz)。最后的推薦信校內(nèi)我找了實驗室大小boss給科研推,國內(nèi)老板一般會讓學生寫一個草稿,注意從不同角度來夸自己就行,我怎么認識這個學生的他在我這做的項目對他學術上 (strong coding ability)/為人上的評價 (good teamwork)。此外為了申ETH MS保底,我找班主任要了一個加強版課推 (綜合吹了一下自己本科前三年的表現(xiàn)hhh)。Stanford的推薦信,非常遺憾的是,因為是remote的緣故,平時并沒有多少和Leo直接交流的機會,因此信是合作最密切的Postdoc寫的,Leo只給了幾句評價,從結果上講,我并沒有拿到Leo署名的推薦信。關于暑研老板: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如果找很senior的組,一起暑研的同伴必然也都是大佬,競爭激烈,拿到平推甚至黑推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老板不直接帶intern也可能像我一樣拿不到信;如果去新AP手下則合作更加緊密,但是推薦信的力度會稍弱一些 (當然某些名校畢業(yè)的rising star AP另說)。就我今年了解的情況,Stanford還有一個組也是幾位intern只給了其中一個人信,remote當然是一個原因,但風險也值得正視。此外今年由于是remote所以沒有簽證方面的問題,但根據(jù)往年經(jīng)驗J簽B簽check什么的也令人頭疼,需要大家注意。2022.2.4 EDIT: 大S 今年暑研給推薦信的情況有明顯好轉(zhuǎn),我和一些朋友討論之后覺得20年是因為第一次線上暑研,部分教授不習慣,覺得學生參與度不高于是信也給的不好……
2.4?選校
暑研做完基本就到大四開學,是時候開始選校。PhD選校實際上就是選老板,我的做法是首先估計自己能申到什么水平的學校 (如果四大為第一檔,我的自我定位在二檔如UCLA, Cornell, UIUC, UofT這些),然后選擇符合自己research interest教授數(shù)量多的學校 (朋友們,讀文章記得看作者list??!),這樣錄取且能做感興趣方向的可能性較大,最后再加1-3所彩票及保底校。我最后共申了10個program:
Stanford, MIT, CMU:彩票校,我承認選得有點多因為自知夠不上四大的門檻,但還是當了送財童子,CMU除了RI PhD還申了一個MSR,這是個research導向的碩士,評價還挺好的
UCLA, Cornell, UofT, UT Austin, Oxford, EPFL:這幾所比較符合我的實力,當時中美關系不明朗所以采取了美加英瑞士混申的策略,都申的CS PhD
ETH:申了個MSc in EEIT,瑞士的碩士很看三維,當時是考慮以我的GPA申這個做保底
另外在十月份的時候我和CUHK MMLAB取得聯(lián)系拿了一個口頭offer,大意是如果申請不理想可以去那里讀PhD,這也是為何我的選校這么aggressive的原因。套磁教授:對于套磁網(wǎng)上的意見還是蠻兩極分化的,有說很重要的也有說沒卵用的。我個人認為套磁對于PhD申請還是有積極作用的,雖然北美高校大多采用強committee制,即委員會先對申請者打分排名,過了的人才會把材料拿去給你SOP里提到的POI看,再由POI面試挑選學生發(fā)offer,但歸根到底想要被錄取還是要得到POI的認可。因此我分為兩階段進行套磁:
提交網(wǎng)申之前:給教授發(fā)郵件簡短介紹自己,表達自己對于加入課題組的興趣,并且詢問下一年是否招生。這類郵件的回復幾率還是比較大的,尤其如果教授不打算招人基本都會告知,這樣也就不用在SOP里列他做POI了;如果運氣夠好,甚至有教授會提前給你面試
提交網(wǎng)申之后:借著新年的機會,可以給此前有回信要招生的教授發(fā)郵件,詢問admission進度,是否能有面試之類。一般一月份是面試高峰期,這時候去混個臉熟說不定馬上面試就來了;沒有回復也不要急,可能只是時候未到
對于那些主頁明確寫了"don't contact me regarding admission"的教授就不要去套磁了。并且注意同一個department同時只和一位教授套磁,如果兩周沒回復再換下一個。通過套磁,我拿到了至少三次提前面試的機會,雖然現(xiàn)在想想等過了committee應該也能拿到的,不過當時咨詢了一些錄取相關的信息,對后續(xù)選校、選POI都有一定的幫助。套磁郵件的模板放在了這里,寫的有點啰嗦可以改得更簡短一點。
2.5 文書
申請時要用的文書主要有CV, SOP/PS這兩種,有的學校 (如牛津) 要寫Research Proposal,有的學校 (如UC Berkeley, UCLA, 我猜可能UC系都要) 要寫PHS (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申請的時候注意一下官網(wǎng)要求就行了。文書基本就是寫一份,然后按照不同學校稍微改一點就能用,我的最后提交的CV和SOP分別見這里和這里。CV:這個沒什么好說的,模板都差不多。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你的學習情況、科研項目即可。SOP/PS:SOP主要是談你的研究經(jīng)歷,它們?nèi)绾嗡茉炷愕腸urrent research interest以及你將來希望和哪些教授 (POI) 合作做什么新的研究。我個人認為SOP的重要性不大,畢竟本科生很難寫出什么讓教授感覺exciting的想法,但這并不妨礙SOP成為耗時最久最麻煩的材料。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個特別適合SOP,最好是找一些一起申請的同方向的朋友互相改,因為審材料的人不一定對你的技術細節(jié)特別清楚 (比如可能是一個做vision的教授審你申請NLP的材料),所以如果有覺得看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改。我的做法是開門見山拋出my research interest+三段科研經(jīng)歷描述+對于領域的思考希望探索的新方向+點名POI。需要注意的是SOP絕對不能寫成extended CV,CV里寫project側(cè)重于contribution,這里則概括motivation+method+result,有產(chǎn)出當然最好,沒有的話至少也寫寫自己學到了什么,通過幾段科研體現(xiàn)自身成長。我的SOP最后是大改了兩輪 (這里真的要感謝再來人配的學術導師,是native speaker MIT EECS PhD,改得水平特別高),我把每次的文檔和批注放在GitHub repo里了,大家可以對比著看看,應該能很有收獲。SOP的格式也可以提一下,建議就用Word默認的格式,Times New Roman即可,行距字號什么的不用調(diào),這樣兩頁紙寫滿剛好1000詞,寫多了人家看著也煩。Research Proposal:這個我沒資格說什么,牛津的那份我感覺寫得挺差的就沒放上來,其實有點像小半篇paper了,也要從motivation到related work再到proposed method,這個寫起來應該比SOP還要麻煩得多。PHS:申UCLA的時候用到,用于補充SOP展現(xiàn)你的diversity (不愧是深藍州),我談了談AI里的公平道德的問題,寫得太生草了就沒放上來。深藍州的某些學校如Stanford雖然沒有PHS,但是也有一個界面 (optional) 是專門讓申請者輸入體現(xiàn)diversity的信息,我全都放空了,感覺對于PhD申請這個影響不大。個人主頁:這個不是必須的,我認識很多大佬沒有做主頁也申上四大,不過有的學校網(wǎng)申界面確實會讓你填寫 (當然是optional)。我對寫網(wǎng)頁什么的也不太會,就直接用的github.io配合靜態(tài)HTML做了一個在這?(別罵了別罵了它確實很簡陋,但是Kaiming大神的主頁也很質(zhì)樸嘛)。不過在面試的時候確實有教授是照著我的主頁而不是我的CV問問題,主頁也可以實時更新比如在網(wǎng)申截止后論文錄取了,我更新在主頁上對方也可以看到。
2.6?網(wǎng)申
終于到填網(wǎng)申表的時候了!基本就是注冊然后填信息傳文件,有朋友用的Gmail但是我一路用清華郵箱下來也沒誤事。網(wǎng)申前幾頁是一些個人基本情況 (名字國籍本科院校等等),準備好transcript (成績單) 的掃描件即可,有的學校還要求在讀證明、排名證明、護照掃描件等等,建議打印出來再掃描成pdf,這樣有水印比較正式,也避免對方打不開的情況;然后就是CV, SOP等文書的上傳,傳上去后預覽一下確認沒問題就行;接著就是交推薦信,一般是填寫推薦人的信息+email address,然后由系統(tǒng)發(fā)鏈接給對方要求交信;最后信用卡交錢就完事啦。
幾個值得注意的點:
大多數(shù)學校的網(wǎng)申頁面可以裸連,但有的 (我記得Stanford, Cornell) 需要科學上網(wǎng)
推薦信最好列個list記錄每個項目的DDL然后跟老板說好,到一個時間全部發(fā)request然后老板一次性全提交了。我今年交得很順利 (可能是因為申請人數(shù)少了,我校內(nèi)的老板估計只用交我這一封信),但有的朋友的老板是真的鴿。也會出現(xiàn)清華郵箱收不到request的情況,這時候就猛點send多發(fā)送幾次總有機會的 (x)
有的學校推薦信有一個waive的選項,大意是申請人能否看到推薦信的內(nèi)容。這個一定要點waive!不waive的信基本就廢了 (當時一起申請的朋友看我沒勾waive直接爆粗口www)
有的網(wǎng)申界面并沒有send request的按鈕,而是點擊save page的時候默認發(fā)出
我今年申請的學校都是網(wǎng)申就行,有的學校是需要郵寄紙質(zhì)材料的
填學校的時候,一時找不到你的學校不要急,比如UCLA我在China--Beijing下面找了半天沒看到THU,結果在China--Peking下面找到了 (非常搞笑的是PKU是在Beijing下屬)
建議大家用excel記錄一下各學校的材料要求,我整理的表格在這里。大概算了算申請一共交了RMB 9000的樣子,相比申商學院的同學真的不算多了。9k而已也就考四次G/T的錢嘛,值得一提的是EPFL PhD不用交申請費,不容錯過。
2.7 面試
面試不會讓一個沒有文章的人變得比有頂會一作的人強,但足以讓老師把很強的學生拒掉PhD錄取大多都要面試,當然也有不面試直接錄取的情況 (我的第一個offer EPFL就是如此)。面試似乎分committee面和POI面兩種,我只經(jīng)歷了第二種因此只談這種的經(jīng)驗。一般就是POI發(fā)郵件說對你的background感興趣希望聊一聊,約個Zoom或Skype就可以上了。PhD面試歸根到底就是一個確認相互是否match的過程,如果真的對教授的研究方向感興趣,面試前看看組里的文章、聽一聽最近給的talk (這個我很推薦,一般會講一些big picture,也可以熟悉一下口音) 也就夠用了 (可我的research interest隨教授而變啊x)。一般面試開場都是介紹自己的項目,有的教授要你介紹多個,有的要求pick up 2,有的就是most recent one,時長也不一定,長則25min短則5min,這個只能隨機應變了。我的做法是做了5+個版本的slide到時候按需放映2333,選了一個長的版本和一個短的版本放在這里。講完項目就是互相問問題,大多圍繞research,我也總結在repo里了。面試一般持續(xù)30min,最長的一個聊了1h,結束后第二天記得發(fā)thank you letter。其實我覺得面試最重要的還是be honest,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說就行了,比如對面問你還申了什么別的學校、你接不接offer之類,其實都理解的畢竟PhD五年是一個很重大的決定。
外接大法好稍微介紹一下我的硬件設施,感覺還蠻適合remote interview的,你需要一個外接顯示器和一個外接攝像頭,顯示器使用演講者視圖這樣就可以照著念稿子,攝像頭放在顯示器上顯得你在直視屏幕,但實際上share screen的是PC的界面,這樣既不用脫稿也不會顯得視線游離。
??
3
等待結果
PhD面試一般都在一月份,我二月后就沒有收到任何新的面試了,所以根據(jù)面試基本也能猜到錄取的情況。等結果當然是很焦慮的,不過我倒是心態(tài)平和,每天早起刷一遍郵箱然后去gradcafe看看情況,沒有的話就快樂摸魚度過剩下的時光。這里也記錄一下我的申請結果:
2021.1.18?1st offer?@ EPFL EDIC PhD
2021.2.1?1st reject?@ MIT EECS PhD (MIT只發(fā)one batch offer,沒收到就是拒了)
2021.2.9?2nd offer?@ UT Austin CS PhD
2021.2.11?2nd reject?@ Stanford CS PhD
2021.2.12?3rd reject?@ CMU MSR (50 offers over 700 applications)
2021.2.13?4th reject?@ CMU PhD in RI (35 offers over 820 applications)
2021.2.14?3rd offer?@ UofT CS PhD (informed by POI)
ETH, Oxford, Cornell, UCLA 我都withdraw了,因為沒有勾搭上感興趣方向的老板
最終決定:等到二月底三月初,基本上大局已定,就要開始做最終決定了。雖說decision due一般都在4.15,但POI早在committee發(fā)offer后就會開始轟炸你的郵箱表示"we can discuss to help you make a decision"。我本人是收了幾個差不多同等水平學校的offer,所以糾結得半死。我覺得這個時候就什么顧慮都不要有了,直率地發(fā)郵件跟老板坦誠自己的concern,老板也都會如實回答,動用你的一切connection,做出一個不會后悔的選擇吧!貼一些教授們的回復,收獲還是很大的:
Thanks for your honesty, these are all great questions a student should be asking. Note that any of these choices are fantastic choices. An outstanding student will be successful in any place. Choosing one place over the other just means getting that success faster, because more opportunities are available to you.
My advice to all students is not to look at geographic location, not to look at school, but choose by the advisor. Choose the advisor whose topic fits you the most, choose the advisor that will care about you, enable you and make sure that your life as a PhD student is both pleasant and successful. Choose by the colleagues you will have in the lab. Choose by the resources you will have in the lab.
If you do traditional stuff, you can only be successful at top places like stanford/berkeley/mit. Other places you have to do different stuff.
I think you also need to think about your own research at this level, not following the trend. In particular, at good schools, doing something noble is very important. You want to be very different from your advisor or any faculty. Some students they are not strong enough, so they do whatever their advisors tell them. I think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new.
一些有關admission/PhD program的信息:
有的學校PhD入學即確定導師,有的則第一年rotate (在不同lab嘗試,博二時再雙向選擇),已知rotate的學校有Stanford, UT Austin (非強制性,有的入學即確定), EPFL (同樣非強制性,大多數(shù)學生做第一個project的組就會是最終的組)
UofT會先發(fā)PhD offer,然后在五月才確定最終導師
最后決定去UofT啦!Animesh Garg & Andrea Tagliasacchi co-supervision,一個做robot learning一個做3D vision。一方面我一直想跳坑逃離純視覺,做點robotics的東西 (不論是將來落地也好還是所謂的“門檻”高一些),另一方面他們給我描繪的big picture of embodied AI打動了我,聊了幾次也挺開心的,遂拍板決定。3D vision+robot learning聽起來還是很fancy的,不過說句實話現(xiàn)在幾乎沒什么工作 (SLAM那些暫且不歸到robot learning的范疇),我之前看很多robotics的文章還在用PointNet提RGB-D點云的特征還挺驚訝的,我直覺會認為做control/planning需要額外設計一些網(wǎng)絡結構 (inductive bias的感覺?),但不少reasoning的文章還在那用MLP...這篇文章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有一點3D modeling for robot control那味了。最后做決定的因素當然還有很多,和老板聊和PhD聊和家里人聊,尤其像我這次選擇了一個此前沒有經(jīng)驗的新方向,很難說是不是最優(yōu)解,我認為和老板研究興趣的契合度還是最重要的。申請季大家都會焦慮,拿到offer也有拿到后的顧慮,都希望做到萬無一失,我覺得至少還是要自信,像一個老板跟我說的,“現(xiàn)階段不用太在意做什么project這樣細節(jié)的問題,如果你真的喜歡我做的方向,但五年后要為畢業(yè)/職業(yè)發(fā)展發(fā)愁,那是我沒培養(yǎng)好你,是我的問題,你要相信自己展現(xiàn)出來的潛力”。祝大家做出無悔的選擇!
??
4
Misc.
這部分算是對正文的補充和一些碎碎念,各位看個樂就行了。
4.1?中介
這部分打算談談留學機構。我選擇了再來人是因為他們有一個獎學金項目,給優(yōu)秀學員提供免費的申請服務,我認識不少前輩走的這個項目,口碑還不錯。我當時是在2019.4報名,經(jīng)過材料初篩和幾輪面試后成功錄取。獎學金項目也有不同類型,我當時還沒考G,因此獲得的是“再來人--云英語聯(lián)獎”,即附贈了云英語的GRE課程,代價就是我必須等到申請季開始 (2020.6) 才能獲得mentor咨詢服務;我同學也申了這個項目,他沒有云英語的課但是就可以提前和學術導師進行申請路線規(guī)劃。我對于附贈的課程還是很滿意的因為當時確實有打算報課,省了一大筆錢 (云英語課程費用在1w左右) 而且上課效果挺好的,也順利斬G。
免費玩家和氪金玩家的區(qū)別主要在于,付費學員擁有暑研、選校服務 (我沒充錢所以也不知道質(zhì)量咋樣),而我基本上都是自己翻學校主頁自己選老板;在文書服務方面,獎學金學員只有兩個項目的服務名額,即針對兩個program的文書要求上傳CV, SOP,由學術導師進行兩輪修改和文筆導師進行一輪潤色;至于模擬面試等高端服務更加是無福消受了。就我個人的感受,我覺得是完全足夠的。就像某位前輩說的“如果選老板都要中介幫你的話那你這PhD也沒什么好讀的了”,中介肯定沒有你/你學長學姐/老板了解自己所在的專業(yè),既然如此從后者得來的信息自然更加準確。關于文書修改,我匹配到的兩位都是native speaker,一位文筆導師Oxford人文專業(yè)一位學術導師MIT CS水平都很高 (也許是我運氣好),尤其MIT這位對我SOP的修改意見偏僻入里,因為專業(yè)和我相近所以他能從行家的視角指出我的問題所在,文筆導師有時候就會改出一些factual error (畢竟不懂一些行話),而且CS申請的SOP,我認為像寫論文那樣平鋪直敘就好,真的沒必要開頭"when I was a child..."再引經(jīng)據(jù)典啥的。有很多朋友提到可以不找留學中介,只找文書修改服務,我是不大認可的。首先留學機構 (對于我來講) 更多地是提供一個全程陪伴式服務,有時候焦慮了就去聊兩句,小問題可以交流確認一下,收到offer也可以求夸并且看公眾號怎么花式吹水 (offer|捷報!清華大學W同學斬獲balabala),這一點文書機構恐怕是不會提供的。此外由于留學中介接觸的人更多資源更豐富,也就更有可能匹配到合適的導師,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文書還得是業(yè)內(nèi)人士來改效果比較好,當然這也有點看運氣,我同學申CS結果匹配到ME的導師,文書機構也可能有強大的關系網(wǎng)絡,總之大家付錢時一定要謹慎,實在不行留著證據(jù)去argue??偟膩碇v,如果你足夠優(yōu)秀我還是很推薦報名再來人這個獎學金項目的 (畢竟是免費的嘛),宗旨還是要擴充自己的connection network,認識更多人,抱上一個大腿 (比如這里我一定要credit一下的,高考填志愿把我忽悠來自動化,然后就一直抱著不放的大腿:信息對等中心?@虛懷?) 可以解決萬千難題,可惜我既宅又社恐 (你的夢想明明就是天天躺著kora)。如果有很熟的大佬前輩,不找中介也是完全OK的,讓他/她幫著改改文書也就行了。
4.2 后疫情時代留學思考
我個人還是相信未來世界的機遇中心在中國的,至少我們?nèi)丝诙嗍袌龃蠹夹g迭代的feedback也能來得更快;我也相信中國人是卓越的,我們的本科生完全不比美國四大的學生差。但就是整體教育資源落后 (比如清華的某些課上的都是些啥啊...),相信招更多的老師經(jīng)過時間的積淀完全可以解決。所以至少現(xiàn)在,我認為出國留學做research還是值得的。
其實申請季剛開始的時候我想申美國的學校受到了家人比較大的反對,家人嘛,肯定優(yōu)先考慮安全因素,這也完全可以理解。加之川普時代大力渲染的中國威脅論和普及的對華敵視態(tài)度、疫情下的神奇操作,讓我的不少 (精美) 親屬態(tài)度大變 (變過頭啦喂),微信親戚群里分享的文章也從“美國,行!”變成了“美國,不行;中國,行!我們中國真是太厲害啦”(x我有咨詢過去年疫情最嚴重時身處美國的學長,他們宅家科研、百年孤獨、幾乎自閉,相信有remote的朋友都知道那是種什么感覺,更何況他們的家人朋友遠在千里之外。如果我是2020 Fall入學,可能真的就不出國了,畢竟形式實在不明朗。但現(xiàn)在來看,拜登當選、疫苗研發(fā),雖然中美關系短期內(nèi)不可能有多好,但我認為留美形式還是明朗了很多。我現(xiàn)在的主要concern是美簽,因為疫情travel ban領事館已經(jīng)一年沒開了,在疫情前AI PhD的簽證被check還蠻嚴重的,我有認識19 Fall入學的學長因此選擇加拿大,也有選擇美國的學長因此不敢回國生怕回不去學校。由于一年沒有新的case所以也不好評估疫情travel ban取消后的行情,拜登政府對華敏感專業(yè)留學生的政策當下未可知。之前看到有學校因為這類問題直接不招international學生,所以我當時面試的時候都有提一句我愿意去別的國家簽美簽emm..關于美簽預約,一個很好的查詢網(wǎng)站?(credit to @Trinkle 大佬,助力大家及時退學止損x)。
4.3?致謝
2017年本科入學到現(xiàn)在承蒙很多前輩和友人的關照,最終得以申到理想的學校,真的是萬分感謝。感謝坤?@Linzk 陪我用沙雕沖淡焦慮、聽我的凡爾賽抱怨,感謝谷?@虛懷?一直以來的carry、沒有谷就沒今天的我[蘑菇][蘑菇],感謝毅神多次幫我修改文書、給出深刻見解,感謝Zhanwei, Ziwei, 岳哥, 鶴爺, Qingnan帶我初入科研的大門,感謝葉子, 寬兄, 愷哥, Zhenyu幾位申請的前輩提供寶貴經(jīng)驗。還有很多要感謝的人要感謝的事這里就不一一贅述。最后,感謝看到這里的你,祝各位申請順利,都能拿到理想的offer!
2021.3.13 于清華園
本文轉(zhuǎn)載自:
2021 Fall 申請回憶錄 (北美 CS PhD)- 吳紫屹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0439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