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治療后怎么判斷有沒有效果?臨床上常用這幾個方法
癌癥治療過程中需要經常進行療效評估,也就是判斷前期的治療效果如何,從而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腫瘤患者也會非常想知道自己治療有沒有效果,病情控制得怎么樣。那么臨床上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評估療效呢?
傳統(tǒng)內科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
目前國際公認的實體腫瘤療效評價標準為RECIST評價標準,是在WHO第一代評估標準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評估標準。
RECIST療效評價的分級為:腫瘤完全緩解(CR)、腫瘤部分緩解(PR)、腫瘤穩(wěn)定(SD)、腫瘤進展(PD):
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所有靶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且腫瘤標志物正常,至少維持4周。
腫瘤可能完全消失,提示療效很好,這意味著治療有效,應繼續(xù)進行完成整個療程,以便殺滅“隱藏”的癌細胞。
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
靶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30%,至少維持4周。
腫瘤可能縮小30%以上,但不消失,這說明有明顯的療效,但治療必須進行至腫瘤完全消失或停止縮小。
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
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PR,或增大未達PD。
腫瘤可能既不縮小也不生長,看起來是較好的治療效果,但也可能意味著效果是暫時的,腫瘤會再生長。穩(wěn)定期有時可持續(xù)數月至數年。
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
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
說明在治療過程中,腫瘤仍然在生長,當前的治療方案并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時,醫(yī)生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臨床評估癌癥治療效果的常用方法
臨床表現
癌癥患者通常會有一些全身性的表現,比如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體重下降、乏力等等,不同的癌癥也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如果治療之后這些癥狀有所減輕或改善,那么說明病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治療是有效果的。
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可以直觀地反映腫瘤的進展,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包括B超、MRI、CT、PET-CT等,可以觀察腫瘤的大小、數量、范圍,以及有無積液的情況。根據病灶的變化,結合RECIST標準,可以看出病情的緩解情況。

腫瘤標志物
腫瘤標志物是衡量腫瘤變化的一種指標,也是比較簡單方便的檢查手段,只需要抽血化驗就可以完成。腫瘤標志物在評估癌癥療效方面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某一次的上升或下降不足以判斷治療效果,需要動態(tài)觀察才有意義。通常腫瘤標志物的持續(xù)、大幅升高提示惡性腫瘤的出現與進展。不過有一些患者的腫瘤標志物的水平始終屬于正常范圍,直到晚期也沒有出現異常,那么就不能以腫瘤標志物來評估療效了。

循環(huán)腫瘤細胞
近幾年循環(huán)腫瘤細胞檢測成為了新興的腫瘤監(jiān)測方法。循環(huán)腫瘤細胞是指人體內的腫瘤細胞,從原發(fā)腫瘤中脫落,進入到外周血液當中。通過檢測外周血中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變化情況,可以判斷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狀況,從而評估治療效果。不過這種方法價格比較昂貴,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還未得到大范圍推廣。
【關注公眾號:愛遞醫(yī)學匯,了解更多癌癥知識,加入全國抗癌病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