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埃俄羅斯的私生子---地中海颶風(Medicane)簡介(一)

中氣愛注:近來地中海颶風丹尼爾登陸利比亞造成巨災,不少讀者想了解地中海颶風的相關(guān)知識。我們在十幾年前寫過一篇關(guān)于地中海颶風的科普短文,在這里分享給大家。為了方便閱讀,文章分為若干部分連載,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轉(zhuǎn)載需注明“來源于中氣愛”。
題記:1983年起,地中海上的這種風暴有了獨一無二的名字:Medicane,中譯名為地中海颶風。它為半熱帶氣旋中的最鮮艷者,和副熱帶氣旋、極地低壓等概念等有扯不清的關(guān)系。1982-2011年,地中海上共有至少32個地中海颶風誕生,它們在冬半年出現(xiàn),總與切斷低壓相生相伴,看似氣若游絲,實則風雨強勁,甚至不輸一級颶風;加強往往十分迅猛,因此也常被歸至“炸彈”氣旋之列。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希臘等國曾遭受過這種風暴襲擊,陸上實測最低氣壓為2006年的9月26日的地中海颶風創(chuàng)造,為986百帕,最大持續(xù)風力達78kt;而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過程,都疑與地中海颶風相關(guān)。
地中海颶風并不孤獨。像它這樣的中尺度半熱帶氣旋也零星分布于中緯度海域,如黃海、日本海、黑海等。

第一部分 海上斯芬克斯--概述、性質(zhì)
愛奧尼亞海的奇跡
同為海洋文明的搖籃,愛奧尼亞海的光芒比愛琴海、第勒尼安海甚至亞得里亞海都要黯淡很多。蔚藍色的海水雖如氧氣一般,但似乎要與陸地充分交融后才能供文明呼吸—海岸破碎、島嶼眾多的后三者幾乎成了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和文藝復興的代名詞,愛奧尼亞這個詞甚至被更多地指代愛琴海沿岸,盡管愛奧尼亞地區(qū)和愛奧尼亞海發(fā)源于不同的希臘語詞匯。
然而,愛奧尼亞海的深沉和寬廣是其他海域不能比的,它與中地中海相連,形成地中海內(nèi)最為開闊、海岸線最為平直的一片海域。熱帶氣旋理論告訴我們,熱帶氣旋要生成或加強,開闊的海域是加分項。愛奧尼亞海頜首默許,在1995年1月中旬用一個漂亮的氣旋驗證了這條規(guī)律的合理性。這個氣旋(950116)有明亮眼睛、高聳眼墻、眼區(qū)持續(xù)近3天,它盤旋于愛奧尼亞海與中地中海,并一頭扎進撒哈拉沙漠。
但規(guī)律前有個限定詞“熱帶”。沒錯,熱帶氣旋要生成和加強,開闊的熱帶海洋才是利好,就算不是熱帶,要生成海水溫度至少26.5度,要加強海水溫度至少25度,而此時的愛奧尼亞海只有15度,北方阿爾卑斯山上的積雪清晰可見。這種環(huán)境甚至不能算可愛的冬日,按道理,橫行海面上的只會是形態(tài)殘缺的溫帶氣旋,就算其中有中尺度暖心風暴,也大都表現(xiàn)為逗點云系。但950116不一樣,衛(wèi)星云圖上的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熱帶氣旋,甚至比一些非典型西北太平洋臺風都要正宗,外圍螺旋云帶、眼墻、風眼一樣不缺且長久維持,眼墻云頂溫度長期維持在225K以下。

Mediterranean + Hurricane=Medicane
知雖無涯,但畢竟聞道有先后。60年代氣象衛(wèi)星上天以來,人類認識論的半徑也超過地球的直徑,與氣象衛(wèi)星監(jiān)測精度的不斷提高相伴,新的天氣尺度甚至中尺度系統(tǒng)不斷被發(fā)現(xiàn)。地中?!鞍踩!钡挠∠笠仓鸩奖淮蚱?,因為氣象學者們發(fā)現(xiàn)它雖然不如大西洋那般暴虐,但在西風帶和破碎地形的聯(lián)手作用下,海域內(nèi)也會生成影響范圍不大的中尺度猛烈風暴,平均每年超過10個,其中不少因其增強之迅速、沿海受災之猝不及防而被歸為“炸彈”氣旋(bomb),地中海也成為世界上產(chǎn)生最多炸彈氣旋的海域之一;海上船只、沿岸各國所遭受的狂風暴雨都和這些風暴有關(guān)。這其中,大部分為鋒區(qū)內(nèi)催生的生命史極短暫的鋒面或中性氣旋,多表現(xiàn)為逗點云系,有時候甚至以一塊對流云團表現(xiàn)出來;但也有一類氣旋有著完整漂亮的云圖形態(tài),甚至有不少還有風眼;這類氣旋的源地也與眾不同:一般的地中海氣旋發(fā)源地以阿爾卑斯山背風坡為線集中,而地中海颶風的發(fā)源地則偏南,集中在巴利阿里群島附近、撒丁島以南、西西里島東南海域。


早就有人試圖將這類氣旋單列出來,并提出這類氣旋的結(jié)構(gòu)應該與熱帶氣旋類似。在研究過1982年1月創(chuàng)造過持續(xù)颶風的風暴之后,Ernst和Mason于1983年干脆取地中海(Mediterranean)和颶風(Hurricane)兩詞的部分字母,生生造出一個新詞“Medicane”用于形容這類風暴,從此“地中海颶風”稱謂被廣泛應用,甚至多見于大學者的論文中。
地中海颶風非颶風
地中海颶風雖然帶有颶風二字,但它在任何涉及颶風的分類法中都顯得尷尬。無論是Hucshke的氣象學詞典,還是美國氣象學會編寫的氣象詞匯中,颶風所屬的熱帶氣旋都應產(chǎn)生在熱帶洋面上。因此,“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溫帶氣旋(Extratropical Cyclone)”等的種差中,明白無誤地限定了這些氣旋的生成位置,并以生成位置為氣旋分類的重要標準。這種分類法顯然失之于簡單,已被多次質(zhì)疑,美國氣象學會會刊在1972年即刊登Spiegler的文章,建議將氣旋分為斜壓氣旋、正壓氣旋、中性氣旋。中國臺風專家陳聯(lián)壽也在《西北太平洋臺風概論》中確認中性氣旋的概念,并將兩種分類法糅合,認為氣旋可分為溫帶氣旋、熱帶氣旋、副熱帶氣旋(Subtropical Cyclone)和半熱帶氣旋(Semi-Tropical Cyclone)(即中性氣旋)等四種,其中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分別位于分類法兩頭,且在數(shù)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溫帶”“熱帶”等已用于指代氣旋的性質(zhì)而非產(chǎn)地,溫帶性主要體現(xiàn)為斜壓性兼冷心,熱帶性主要體現(xiàn)為相對正壓性兼暖心;生成和活動地域則被弱化,但仍然是區(qū)分兩種氣旋的標志之一。對絕大部分氣旋來說,區(qū)分它們是熱帶氣旋還是溫帶氣旋,難度并不大。
但總有一些氣旋介于兩者之間,有相對正壓配冷心的,也有暖心配斜壓的,還有相對正壓、暖心但最大風力不在近地面的等等。這些氣旋多產(chǎn)生于北緯20度到40度之間,因此50年代起,這些氣旋被打包統(tǒng)稱為副熱帶氣旋。但60年代之后,英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北極圈附近也有這樣一些模棱兩可的氣旋,“副熱帶氣旋”一詞顯然不能適應新情況,于是他們再發(fā)明一詞,即極地低壓(Polar Low),用以打包統(tǒng)稱高緯度的、溫帶與熱帶氣旋之間的氣旋。
不可否認,副熱帶氣旋和極地低壓本身即為“雜物箱”一樣的打包概念,兩個概念之間重合太多,這就有了70年代的氣旋分類法再討論。因這兩種氣旋實在復雜,可稱為千旋千面,對其整合再分類的工作一直沒有太明確的結(jié)論。但有一種氣旋有強烈的共性:脫胎于切斷低壓之下、中尺度、相對正壓、暖心、初始能量來源為斜壓能量、主要能量來源為洋面感熱和水汽凝結(jié)潛熱能量、最大風速位于氣旋中心附近且在近地面、不少風暴有類似于熱帶氣旋的風眼結(jié)構(gòu)等等。這類氣旋被稱為半熱帶氣旋。
地中海颶風應屬半熱帶氣旋。也正是由于地中海中的半熱帶氣旋極易出現(xiàn)風眼,且多錄得持續(xù)颶風,Ernst和Mason才會將其冠以“颶風”二字。但它是半熱帶氣旋中極具個性的代表,和生成于高海溫海洋上、有著廣闊尺度范圍的真正熱帶氣旋有天壤之別??梢哉f,地中海颶風中只有一個語素,它是獨一無二的氣旋種類,我們應該習慣其在氣旋分類表上的傲然存在。

2011年11月,地中海颶風再一次在睜開了眼睛,這一次它選擇在西班牙近海的巴里阿利群島附近出現(xiàn)。它好比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在這片賦予最多人類終極智慧的海域向先哲的子孫們發(fā)問。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