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就懂 | 64.馬唯物辯證法vs詭辯論
? ? ? ?唯物辯證法與詭辯論是根本不同的。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科學,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詭辯論則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基礎上的以實用主義為原則的一種狡辯術。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 ? ? ?但是,人們?yōu)槭裁慈菀装褍烧呋煜饋砟?究其原因,詭辯論的某些外表確與辯證法有相似之處,它常裝扮成辯證法的樣子,給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或抓住辯證法的某個因素,主觀隨意地加以運用。列寧指出:“詭辯論是形而上學的一個變種。換句話說,詭辯論乃是冒充或裝扮成辯證法的形而上學?!边@里就詭辯論所采取的主要手法,具體分析一下它和唯物辯證法的區(qū)別。
? ? ? ?其一,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要求概念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本身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概念的靈活性應與客觀性相統(tǒng)一,且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靈活性。但是詭辯論則不顧客觀事實的制約,隨意依主觀需要去運用這種靈活性,甚至偷換概念或玩弄文字游戲,是與客觀性相割裂的靈活性。如我們說某種方針、政策不是永恒不變的,但其變化應以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為根據,隨著客觀需要而調整。但是,在“左”的錯誤下,卻常常不顧生產力發(fā)展的狀況,頻繁地變更經濟組織形式,并冠之以符合辯證法的美名。
? ? ? ? 其二,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絕對和相對的統(tǒng)一,主張在兩者的結合中去把握事物;詭辯論則往往否認事物的絕對性,脫離絕對講相對。例如,在真理問題上,唯物辯證法認為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離開真理的相對性講真理的絕對性,會把真理當成絕對化的僵死教條;離開真理的絕對性,講真理的相對性,則會導致懷疑乃致否定真理本身。詭辯論離開真理的絕對性,只講真理的相對性,實質是相對主義真理觀。
? ? ? ? 其三,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總是要向對立面轉化的,但這種轉化是有條件的;詭辯論則不然,它抽去了辯證的轉化的種種具體條件,抽象地談論轉化。例如,唯物辯證法認為,好事和壞事是有質的區(qū)別和嚴格界限的,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而非僵死不變的東西。這里好與壞轉化的關鍵是具備一定的條件。詭辯論則恰恰抽去這個決定性的東西,離開前提,離開條件談論轉化,這種無條件轉化的觀點最終會導致抹殺一切事物之間的本質區(qū)別,搞得黑白難辨,是非難分。
? ? ? ? 其四,在研究實際問題時,唯物辯證法要求全面搜集材料,詳細調查研究,從全部事實的總和中得出相應的結論。詭辯論者總是孤立地或者斷章取義地摘取某些與自己有利的例子作為根據。
? ? ? ? 其五,唯物辯證法主張,既要全面地看問題,又要在全面中抓住重點,以便在復雜的事物中把握主要矛盾,優(yōu)先解決主要矛盾。這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也即有重點的全面論;詭辯論時而表現為以重點否定全面,如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等,更多的表現為貌似客觀公允的東拼西湊,實際上則是掩蓋問題的要害,以便混水摸魚,搞折衷主義。例如,馬克思主義在分析社會歷史時,從全部社會現象的總和及其關聯中指出經濟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因素,從而確立了科學的歷史觀。相反,一些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則提出貌似全面的觀點用以攻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認為社會當中的經濟、政治、文化、人性、激情等,不分主次,都對社會歷史起作用,其中沒有什么一以貫之的決定因素。 列寧對這種詭辯論進行剖析時,指出“‘又是這個,又是那個’,‘一方面,另一方面’”,“這就是折衷主義”。相反,“辯證法要求從相互關系的具體發(fā)展中來全面地估計這種關系,而不是東抽一點,西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