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M4初體驗-數(shù)碼轉膠片,自沖自掃不插電

技術總結:陽光16法則人肉測光,黃斑手動對焦,Rodinal沖黑白,C41沖彩負, LS-40ED掃描,vuescan軟件驅動。
選機
對我這樣不以拍照維生的業(yè)余攝影愛好者來說,一次次按下快門的最大動力,主要是為了記錄生活里的珍貴瞬間,留下點歲月的痕跡。所以我對相機的要求很簡單:讓我能輕松帶出門且不影響生活體驗。順著這個標準,毫無意外的,我最常使用的設備是iPhone X的自帶相機應用。開啟動圖模式后的iPhone抓拍下了很多美好瞬間,是我出片量最多的設備:



















手機攝影的優(yōu)點是隨時抓拍,自帶后期和分享,用起來非常方便。不過手機的鏡頭和傳感器受限于物理定律,拍出來的照片畢竟質(zhì)感有限。所以,如果預期到可能會有更值得記錄細節(jié)的美好瞬間,出門前我不介意再帶一臺小相機在身邊——它得夠小,才能不影響正常的生活體驗;它的畫質(zhì)還得跟手機拉開足夠差距,否則我用手機就足夠了。
照這個標準,首先選鏡頭。變焦鏡頭太長,排除;定焦里,自動對焦頭要么太吵要么太粗,也排除;最后符合小巧而又高畫質(zhì)要求的,便是手動對焦的M口鏡頭了。考察一番,鎖定了下面三枚足夠小的手動定焦頭:
ZEISS Biogon T* 21mm f/2.8 ZM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ASPH
ZEISS C Sonnar T* 50mm f/1.5 ZM

接著選相機,篩出來這么三臺:
徠卡M9(徠卡第一款全幅數(shù)碼旁軸,也想體驗下傳說中的CCD)

索尼A7一代(夠輕夠薄夠便宜,500刀收的二手,主要想著用來轉接蔡司那枚廣角,實際使用頻率很低)

徠卡M4(今天討論的主角)

三機三鏡


徠卡M9在之前[這篇](https://nianze.tk/zh/posts/2018/06/a-sip-of-leica-m9/)講過了。來說說為什么最近要新入M4,以及從數(shù)碼轉膠片的體驗。
首先要問,為什么在2020年去選擇使用一臺膠片機:因為好奇——平時后期照片的時候還挺喜歡用膠片濾鏡的,好奇直接用膠片拍出來會是怎樣的效果;
其次要問,為什么不考慮豆瓣四大神機(尼康FM2,佳能AE-1,奧林巴斯OM-1,美能達X700):因為我已經(jīng)有了M口鏡頭;
然后要問,為什么不選M3:因為想用上我已有的那枚Summicon 35;
接著問,為什么不選M2:因為沒找到合適的賣家;
最后問,為什么不選自帶測光的M6或者M7:因為窮
開箱
這臺M4是eBay上淘的,1967年產(chǎn),不到$1000,買之前剛做過CLA,成色不錯,唯一瑕疵是正面快門按鈕前有被磕過的凹痕(不算明顯),其余功能一切正常。另外原機主是一名記者,這臺M4背后銘刻著機主的名字。機子主要買來自用拍片,非收藏,所以名字也就無所謂了。













體驗
測光
徠卡M4是純機械結構,沒有測光所以不需要放電池,在寒冷天氣下非??煽?。拍第一卷黑白負片時需要用手機app(myLightMeter)輔助測光,后來第四卷左右熟悉了陽光十六法則就不需要每次都拿出手機來測了,測光軟件只在室內(nèi)作為參考。
拍攝
由于摁下快門后無法回放照片,每次構圖前會更加謹慎,反復檢查有沒有算好曝光對好焦過好片,導致我第一卷(Ilford Delta 100)24張照片拍了很久才用完,且依然有三張摁下快門才發(fā)現(xiàn)沒開鏡頭蓋。后來主要是心理上習慣了不回放,拍廢了就廢了吧,隨緣;心態(tài)一輕松,拍起來就愉快多了。而且膠片對過曝的寬容度好于數(shù)碼傳感器,熟悉這一特性后心理負擔也會少很多。
沖洗
在家沖洗膠卷其實并沒有很難。買齊工具后按部就班就好。我用到的工具:
黑白負片沖洗:
定影液:Adox Rodinal Film Developer (500 ml)
顯影液:Ilford Rapid Fixer
彩色負片沖洗:
C41套裝: Tetenal C-41 Press Kit
盛熱水用的盆子(普通臉盆就好): Paterson Plastic Developing Tray
防水的溫度計: Legacy Pro 6" Glass Thermometer
洗卷罐:Paterson Universal Tank with Two Reels
暗袋:Kalt Changing Bag
量具:Paterson 32-oz Beaker & Kalt Plastic Graduate 2 oz - 50 cc
附件:Paterson film squeegee
黑白膠片的沖洗,主要參考Mattias Burling的[這個視頻](https://youtu.be/kp8cACHz_Og);由于沒買停顯液,顯影后我直接用自來水沖。彩色負片的沖洗就是照著C41的標準流程來;普通浴缸里的熱水稍稍調(diào)一下就能穩(wěn)定在38°C。兌好的藥液我就直接放在1L純凈水的塑料瓶子里置于暗處,方便以后接著用。
掃描
掃描儀是在eBay上淘的[尼康COOLSCAN IV ED (LS-40 ED)](https://imaging.nikon.com/lineup/scanner/coolscan_4/index.htm)。買回來后找了半天適合macOS最新系統(tǒng)用的軟件驅動,最后用的[VueScan](https://www.hamrick.com/)。目前拍了一卷Delta 100,兩卷HP5 Plus 400和一卷Colorplus 200.掃描結果如下(目前無后期,直接掃成jpg格式倒出):
Ilford Delta 100






Ilford HP5 Plus 400 [^1]










Kodak Colorplus 200 [^2]













真香
從出片效果來看,膠片有自己的獨特質(zhì)感,數(shù)碼當然可以模擬出來,但既然可以直接拍膠片,為什么還要費事的用數(shù)碼模擬呢?所以如果喜歡膠片的這種不用太多后期就能直接得到的質(zhì)感,那么拍膠片會更輕松。
從拍攝體驗上來看,膠片和數(shù)碼拍攝最大的區(qū)別是拍完后不能立即知道效果,需要自己親自沖洗掃描所帶來的延遲感,以及這份更費事的延遲感帶來的未知、忐忑、期待和成就感。從玩味的角度來看,這份延長了的攝影體驗,更耐玩。
從經(jīng)濟角度來看,嗯,最近膠卷又漲價了,且拍且珍惜。。。
參考
[Shooting Without a Meter](http://gear.vogelius.se/-editorials/shooting-without-meter/index.html)
[^1]: 最開始沒買掃描儀,前兩卷黑白我試著自制了個支架用相機翻拍底片,當時底片蹭到地面劃傷了不少
[^2]: 車邊抽煙大叔的圖高光染色特別明顯,人物周邊明顯泛紫,應該是洗底片的時候水溫低了導致的。室內(nèi)拍的那幾張靜物圖又明顯偏綠,應該是欠曝了。
本文轉自[個人博客](https://nianze.tk/zh/posts/2020/02/shoot-with-leica-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