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階梯》第1集:泰勒斯——撇開了神的史上第一位哲學家
原創(chuàng)通識課|《哲學階梯》第1集:泰勒斯——撇開了神的史上第一位哲學家
原創(chuàng) 大現(xiàn)場 THE MOMENT 中文 2021-04-03 17:11
哲學即哲學史——黑格爾
通識紀錄片《哲學階梯》
簡介:
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提出“愛的階梯”,這樣寫道:
這是一條正確的途徑,可以自己遵循著它去愛,也可以由別人領著去愛,先從這個個別的美的東西開始,一步一步地不斷上升,達到那統(tǒng)一的美,好像爬階梯,從一個到兩個,再從兩個到一切美的形體,更從美的形體到那些美的行動,從美的行動到美的知識,最后從各種知識達到那種無非是關于美本身的知識,于是人終于認識了那個本身就美的東西。
柏拉圖把愛比喻成爬階梯,四步爬完,分別是1)從單個美的形體到一切美的形體,2)從一切美的形體到美的行動,3)從美的行動到美的知識,4)從美的知識到美本身。愛是基于愛者與被愛者的美而產(chǎn)生的一種相互吸引與欲求,根據(jù)柏拉圖,只有抓住了美本身,才能明白愛是什么。
柏拉圖的階梯說不僅適用于愛情,而且還適用于哲學。愛情追求美,愛的階梯充滿不同程度循序漸進的美,最后到達美本身;哲學追求真理,哲學階梯充滿不同程度循序漸進的真理,最后到達絕對真理。哲學沿著真理之路不斷攀爬它的階梯,爬到絕對真理那里才停止,這構成了一部哲學史。哲學史是在真理被揭示的過程中逐漸展開它自身的歷史,因為人無法在有限的時空中掌握絕對真理,但它又不是單純的史料堆積,而是遵循著它的內(nèi)在邏輯窮竭真理的各個面向,并將真理不斷演繹乃至發(fā)揮到極致的過程。黑格爾說:“全部哲學史就是一個戰(zhàn)場,到處堆滿了死人的骨骼?!闭軐W史是廝殺的戰(zhàn)場,觀點與觀點之間的激戰(zhàn),理論與理論之間的搏殺,在交相輝映中造就了哲學的繁盛,這恰好表明了黑格爾的另一個說法:哲學就是哲學史。
哲學就是哲學史,因而從哲學史這個階梯進入哲學看來是一條繞不開的路。于是就有了這個系列紀錄片的初步構思,它為所有哲學愛好者提供一把梯子,一把真正可以借以攀爬的梯子,順著這把梯子一步一步往上爬,一路領略各種奇異風景,徜徉在思想的密林里,享受思想所帶來的愉悅。當然,我們無意在諸多流行的紀錄片中增添那可有可無的一部,也無意把它打造成諸多紀錄片中的佼佼者,因為向來是眾口難調(diào)的多,同氣相求的少。在這個被快餐文化劫掠的時代,人們不是娛樂至死,就是娛樂致死,是時候反思造成這種思想荒原的原因了。盡管如此,為了使更多人熱愛哲學,我們在知識性與趣味性之間尋找到制衡,從而喚起人們?nèi)諠u消退的思考能力。
《哲學階梯》第1集
之
泰勒斯:撇開了神的史上第一位哲學家
(視頻版)
(文字版)
泰勒斯:撇開了神的史上第一位哲學家
文/曾斌
我們翻開哲學史,讀到的第一個名字通常是泰勒斯(Thales)。史家推斷,泰勒斯在公元前624年出生于古希臘愛奧尼亞的米利都(位于今天土耳其的小亞細亞),是米利都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泰勒斯的學識淵博,涉獵的領域包括政治、工程、天文、旅游、數(shù)學、商業(yè)等。

(Pic/Google)
泰勒斯曾一度活躍在米利都政壇上,要求所有愛奧尼亞地區(qū)的城市聯(lián)合起來對抗波斯的入侵,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泰勒斯的理念卻為希臘城邦政治中犧牲少部分自由換取共同抵御外侮的這個觀念,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泰勒斯曾經(jīng)拜訪過埃及,利用一根直立的棍子,根據(jù)平行光線投影的比例關系,測量出金字塔高度。
泰勒斯深諳天文學,據(jù)傳公元前585年準確地預測到日食,并確定冬至和夏至。據(jù)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日食發(fā)生的那一天正是呂底亞人與米提亞人決戰(zhàn)的時刻,殺氣騰騰的士兵發(fā)現(xiàn)白天突然變成了黑夜,驚恐萬狀,擔心遭到神的懲罰,于是馬上宣布休戰(zhàn),重建和平,從此結束了長達六年的戰(zhàn)爭。泰勒斯當然不會這么認為,日食不是因為宙斯發(fā)怒,就像地震不是因為海神波塞冬而發(fā)飆那樣,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可以通過自然事物來得到解釋。比方說,在泰勒斯眼里,大地是由水托著的,地震是由水的波動搖晃導致的。這個解釋今天看來非常幼稚,但考慮到泰勒斯是生活在2600年前的人,就不得不佩服他的超前性。古希臘詩人荷馬用神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泰勒斯用自然的力量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實際上撇開了神。
泰勒斯是一個博學而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中記載了他的一則軼聞。身為天文學家的泰勒斯,某天晚上一邊走路,一邊抬頭仰望天上的星星,由于觀察得過于投入,一不小心掉進井里。一位色雷斯侍女在一旁看到了,略帶嘲諷口吻風趣地說:“你只知道研究天上的事物,卻忽略了你的腳下的東西”。
這是否意味著泰勒斯是一個終日埋頭于學問與思考的書呆子呢?當然不是,我們在種種例子中都能看到他在生活中處處充滿智慧。據(jù)說早年他被母親催婚,他只是談談地說:“時候未到?!钡鹊剿哪昙o漸漸大了,母親又來替他著急了,但這時他竟說:“現(xiàn)在又太遲了。”這位哲學祖師爺,可以說開創(chuàng)了大多數(shù)哲學家對婚姻敬而遠之的先河,亞里士多德是個例外。

(Pic/Google)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泰勒斯身兼金融家的先驅(qū),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引述了泰勒斯的事跡。由于把時間和金錢投入到哲學中,泰勒斯變得很貧窮,人們借此指責哲學是一項無用的事業(yè),哲學家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泰勒斯決心為哲學和哲學家雪恥。憑借自己的天文學知識,泰勒斯早在冬天就預測到來年的橄欖大豐收,因此以微小的成本租賃了當?shù)氐乃姓ビ头?。當時沒有人與他競爭,等到來年橄欖豐收,他再以高價將榨油坊轉(zhuǎn)讓出去,獲取了一筆可觀的利潤。對于這件事,亞里士多德這樣寫道:“只要哲學家愿意,他們很容易致富,只不過這并不是他們的追求?!?/p>
泰勒斯最著名的一句論斷是,“水是萬物的本原,大地像一個木筏那樣浮在水上”。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因為即使歷史上不曾出現(xiàn)泰勒斯這個人,或者所有有關他的描述都是捏造的,也不足以撼動這句話的價值。這句話包含了兩方面的哲學重點:一方面是表象與本質(zhì)的差別,另一方面是一元與多元之間的關系。
表象的搜集,來自我們感官知覺對于外在世界的觀察。在不同的環(huán)境、時間、對象與情緒中,我們會有不同的觀察、記載、描述與記憶。因此,表象的展示是分歧的、變動的與轉(zhuǎn)變的。在這些不同的展示中,我們不禁會問:“什么使得變化成為可能呢?”對于這個問題,一定要回答得具體,否則我們只能體會到表象所展示的分歧,卻未能真正回答這個問題。泰勒斯從日常經(jīng)驗出發(fā),大膽并樂觀地說:“萬物的本原是水。”但泰勒斯沒有停留在日常經(jīng)驗層面上,而是試圖撇開神尋求自然解釋。
水作為萬物的本原,也許不能算是一個好答案,因為我們會問:“為什么不是火、土、氣等別的東西呢?是什么樣的機制讓水變成風、火、雷、電等別的東西呢?”表面上泰勒斯確實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但他實際上告訴我們的并不是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是這個世界的本原:這個世界有一個開端,并非無中生有。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同因素的有機結合,但水是一切的起源與載體。泰勒斯用水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而不是追隨當時的流俗,把神當作自然現(xiàn)象的本原和根據(jù)。這是思想上了不起的一躍。

(Pic/Google)
與現(xiàn)代科學家不同,泰勒斯認為萬物都有生命,是一位物活論者。泰勒斯根據(jù)磁石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宣稱,磁石具有靈魂,因為靈魂讓事物有生命,并且可以運動。靈魂是一種自身就可以運動的力量,推動宇宙萬物。在泰勒斯看來,靈魂是一種充斥著宇宙的東西,因此宇宙萬物既是水,又充滿著靈魂。
泰勒斯思考萬物,但沒有被萬物迷惑,盡管水作為萬物的本原不是一個很好的答案,但卻將這個世界的復雜的多樣性統(tǒng)一到某個單一物質(zhì)、單一原則之下,開啟了西方哲學追根溯源的傳統(tǒng)。泰勒斯的理論很快遭到他的學生的批判,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