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中文,以及如何提高白話文表達質量的一些簡單思考(一)
## 第一部分,白話文的歷史,以及和西方語言的區(qū)別
我們不知是否有發(fā)覺,其實現(xiàn)在的白話文一定程度上算是一個不成熟的語言。
如今的我們基本很討厭看書,(當然在這里不包括小說或其他文藝類的書),尤其是各種技術書、論述書等,因為書里的語言真的是爛透了,無論是書面語言,還是死氣沉沉的寫一些縱橫在嚴肅和玩笑之間的“中性語言”,都會給人一種很累的感覺。一、感覺寫的人很累;二、感覺寫下的東西無論如何去讀都會很不輕松。
根據(jù)我的觀點,這個真的不能完全怨寫的人,因為這真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新式白話文一點責任。
漢語本身是一門超級成熟的語言,是過去兩千多年支撐東亞文化圈發(fā)展的關鍵中流砥柱,但是古代漢語是一個極為專業(yè)的知識,相較于古代口語漢語,書面文體文言文不僅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難,對古代人同樣很難。首先是字,因為古代的文字記錄代價堪比近代的膠片,所以需要造很多字來表達更豐富的內容以節(jié)省記錄費用,
--(當然古代人說話其實和現(xiàn)代區(qū)別有點,但現(xiàn)代人還是能聽懂的,只是現(xiàn)代人說話,古代人基本聽不懂,僅僅一個“不僅”“而且”這種外來詞匯,就會讓古代人迷惑不清,我們可以通過讀《西游記》原著來體驗比較純正的古代東亞漢語生態(tài),也就是幾乎沒有被歐洲文化和現(xiàn)代運動干擾的漢語),--
文言文體,這個對應的就是現(xiàn)在的書面語言,只是文言文這種書面題是純粹書面語言,是區(qū)別于口頭的一切場合使用語言。。。不過我尚且不清楚,為什么像這種《西游記》類的小說,卻沒有使用的文言文。。。貌似這種文體算屬于充斥著民間各種俗語,即口語的文言文,民風小傳。滿滿的俠情逸致。
但是清末朝廷相較西方世界,衰敗無能,如果我們不想變強大,可以選擇躺平,但是也由不得自由躺平,因為躺平個五六年,整個國家就會被吞沒,像曾經的四大古國的其他三個那樣正統(tǒng)文化永遠消失,或者印第安人那樣滅的骨渣都不剩。所以我們需要改變社會。其一就是讓更多人能體驗到文字的樂趣,所以就將過去的傳統(tǒng)的文體簡單化,把很多字變成詞,學過文言文都知道,古代人如果想讀懂書,必然需要認識相當多的字才行?,F(xiàn)代中國社會的人,撐死能叫上名的漢字 3,000 個足夠了,但是古代起碼得 9,000 ,不過換句話說,現(xiàn)代人認識的詞語也不少,所以其實這種改變我認為必要性不大,但確實對普及文字文化意義重大。
首先就是學習西方,了解西方,所以我們需要讀懂它們。當然學習外語不是個事情,但如何將外語轉化成不懂外語的人也能讀懂的東西就是個事情了,所以我們需要和國際或者說歐美的“先進”文化保持有較高的一致,當然背后代價也很大,僅僅豎版變橫版,就花了很多年。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外來詞匯,其實說實話,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詞匯都是歐洲文化圈的詞匯演變的,并且這個數(shù)量也是大的驚人,但是就像過去的電視臺一樣,內容創(chuàng)作者基本都是歐美,我們只是觀眾,在設計到現(xiàn)代“科學”“哲學”“藝術”“醫(yī)學”等等等內容上,我們國人在很久之前基本沒有產出的能力,即使現(xiàn)代也是,縱觀圖書館的現(xiàn)代科技層,尤其計算機,書架里十個里面有八本都是翻譯的。所以由于我們本土根本沒有他們的概念,只能造詞,這些都是被迫的,你總得盡可能將作品的內容更多的翻譯過來吧,信息量不能丟失很多。
當然,除了詞語新造,句子的語法也受到很大沖擊,所以潛移默化,我們的句子的語法也改變很多,但是畢竟都是基本獨立發(fā)展了幾千或幾萬年的語言,(即使好多萬年以前,這些語言確實有共同起源),而且還處于現(xiàn)代白話文剛誕生的不穩(wěn)定時期,所以就造成白話文一定程度上的畸變。
不知什么原因,西方并不存在“文言文體”,從古到今他們的語言都是很長很啰嗦的,當然也可能只是古漢語太精煉了。世界上除了古漢語,其他任何語言都是很長很啰嗦的。當然首當其沖的就是語法西式,我們也會受到西方啰嗦的影響,只是西方語言的啰嗦是原生的,是無奈的,無法進一步精簡的,而我們學習后賦予白話文的,是一種為啰嗦而啰嗦,口語級別甚至比口語更啰嗦的那種。我們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寫出的文字,一些話,甚至能精簡到原來的 1/3 且信息量不損失。
(文言文不是故意精簡的,它本來就很精簡,文體習慣就是如此,你讓古代人把文言文寫啰嗦其實也很困難)
然后也有西式語法,主要是大部分譯者不太愿意損失西方原著的信息量,要保持其原汁原味,所以就完全照搬翻譯,碰見 and 就是“和” ,副詞動詞位置都不變,加上一輩輩譯者作品錯誤語句的傳承,造成當代白話文恐怖的西化畸變,在我整理的下面一篇文章中會有一些防止西化的簡單攻略。
https://www.ccgxk.com/others/158.html
當然,幸好人們都喜歡寫小說,喜歡看小說,導致白話文的發(fā)展還是好一點的,詞匯等等還是沒受西方太大影響,各種近代文學大師們的文學作品,中國名著等還是發(fā)展良好,借助中國大量的古代美麗詞匯,還有漢語發(fā)達的口語系統(tǒng),導致普通人寫小說的入門還算簡單,語法錯誤不會很多,但是書面問題部分卻因為西方影響,一團糟。
其實一定程度上,如果我們從小學的是文言文,那么寫一些說明文,論述文等說明文文體還是比較輕松的,因為除了比較高的“漢字”認識量要求高外,直接把意思簡單堆一塊就行了,幾乎不用考慮語法問題。現(xiàn)在不行了,因為現(xiàn)代白話文這不成熟的語法,加上本身為精煉而生的漢語語法越來越冗長,還有鋪天蓋地的西式中文對我們的影響,導致我們寫作時,尤其是一些不能像說話那樣直接口語化的文字時,就有點困難。因為下筆很容易寫成像《自然傳奇》中的譯文風格,或者干脆就不符合語言邏輯,除了寫故事,其他任何文體基本都很考驗作者的文字水平?;蛘呔褪菍@糟糕的漢語語法的掌握水平。
(如何彌補呢?高考作文給出答案,就是“錦上添花”,屎上添花,廁所鑲金邊,瘋狂引用生僻成語和漢字,瘋狂引用名人名言,然后排比、排比、再排比)
現(xiàn)在其實有矛盾的地方,就是寫出的東西,是一字一句讀呢?還是如何適應眼睛快速的二維掃描來閱讀。
這是漢語獨有的矛盾,因為西方的文字系統(tǒng)和中文并不一樣,舉個例子,一大頁報紙,中文報紙對于中文母語者,如果時間緊張的話,眼睛拿起粗略花上幾秒每頁都簡單看一下,就對本期主要內容基本有個初步的理解了,而西方則完全不一樣,他們只能像磁帶一樣一行一行(當然不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來讀,并且必須把文字在腦中里轉換成聲音才行,他們粗略看是很難獲取很多信息的。可能因為西方詞匯與句子很扁長,或者西方是聲音而不是象形為主導的文字,或者西方語法獨有的啰嗦,總之這是很大的區(qū)別。
這也導致了現(xiàn)在,西方電影不用字幕,而中文必須要有;西方沒有彈幕文化,中文和日文可以獨有;中文評論區(qū)的抖機靈有更多的自由性,而西方世界網站的評論區(qū),就好像一群思想家在一本正經的論述。
另一方面,這種矛盾也有在擅長表達上,中文是最美的,沒有之一的語言,這個不是故意說的,而是客觀上的美,中文是可以自帶美感的,像古詩一樣,僅僅幾個字,就直接一眼望去就是一片風景,而西方只能通過邏輯來表達出其他類型的美感,這也是西方評論區(qū)是一片正經氣氛的原因之一,但是沒有辦法,中文在邏輯的表達上卻無法與西方語言匹敵,西方的語法太復雜,古代中國人打死都想不到地球另一邊的人會想出時態(tài)這種奇葩的東西。
也正是因為這種極大的區(qū)別,導致漢語去表達西方中一些“正經”的書面內容,科技內容等邏輯嚴密的東西,有一種鏟子吃面條的感覺。
所以,我們必須得明白,漢語白話文其實只是一個幼兒時期的現(xiàn)代語言文體,和西方的語言相比,改進之處非常大。我們需要做很多的努力,來改善人們寫書面語言時的原生障礙,以及對白話文語法標準本身做一些改善。
(一定程度上,所謂病句「這里的病句不包括歧義,只是語法病句」我覺得,其實也是阻止書面白話文更易讀更易寫的極大因素,因為中文是不需要什么語法的,在正統(tǒng)中文語言里,根本沒病句這個概念,中文本身就是講究的形到即可,所謂很多邏輯嚴密的句子其實更不易寫,更不易讀和理解,而且在文言文中,即使將其現(xiàn)代化,也是句句皆病句)
有時間了,我一定好好研究一下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