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津之戰(zhàn)中,張遼僅用八百人,為何能擊敗孫權十萬大軍?
215年,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割據(jù)漢中地區(qū)的張魯,孫權聞訊后,親率十萬大軍攻打合肥,打算趁曹操主力在西線作戰(zhàn)時,以絕對優(yōu)勢的兵力奪取這一地區(qū)。然而戰(zhàn)爭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逍遙津之戰(zhàn)中,合肥守將張遼僅用八百人,就擊敗了東吳的十萬大軍,還差點活捉孫權!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其一、孫權驕傲輕敵,吳軍麻痹大意
在與曹操的對抗過程中,孫權方面始終是以少對多,比如說赤壁之戰(zhàn),孫劉聯(lián)軍不過五萬人,而曹操擁兵二十萬;213年的濡須之戰(zhàn),曹操方面號稱步騎四十萬,而孫權只有七萬人。孫權雖然兵力比曹操少,但在戰(zhàn)場都取得了明顯的優(yōu)勢。這次孫權投入了十萬軍隊,而鎮(zhèn)守合肥的軍隊僅有七千人而已。
孫權認為自己經(jīng)常以少勝多,連曹操都不敢輕視自己,如今合肥僅有七千人,如何能擋得住自己的十萬大軍!這次江東的名將幾乎盡出,比如說呂蒙、陳武、甘寧、凌統(tǒng)、潘璋、宋謙、徐盛、丁奉、賀齊、蔣欽等。全軍上下彌漫著一種必勝的情緒,孫權更是驕傲輕敵,根本沒把張遼以及七千人放在眼里。

其二、張遼善于用兵,魏軍出其不意
當?shù)弥獙O權率領大軍前來時,魏軍內部還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首先,曹操曾留下一個錦囊,“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zhàn);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zhàn)”,結果導致“諸將多疑”。其次,魏軍將領之間不和,樂進、張遼、李典“素不睦”。關鍵時刻,張遼站了出來,“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zhàn),諸君何疑!”
張遼不愧是五子良將之一,善于用兵,他知道吳軍人數(shù)眾多,守城很困難,不如乘吳軍不備,主動出擊,挫其銳氣。于是張遼挑選了八百精銳,在第二天早晨發(fā)起了突襲。結果吳軍完全沒有防備,頓時被打亂陣型,全軍失去了指揮,只能任用張遼沖殺。應該說張遼完全實現(xiàn)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意圖。

其三、張遼驍勇善戰(zhàn),騎兵碾壓吳軍
在逍遙津之戰(zhàn)中,張遼不僅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軍事才能,也展現(xiàn)了他驍勇善戰(zhàn)的一面。在當天的戰(zhàn)斗中,張遼策馬沖鋒在前,“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死吳軍兩員大將以及數(shù)十人,率軍直接沖到孫權的中軍。嚇得孫權趕緊逃到了一個土丘上,“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這時候,張遼大聲喊叫,向孫權挑戰(zhàn),“權不敢動”。
張遼的人數(shù)雖少,但全是騎兵,而東吳方面最厲害的水軍,其孱弱的步兵根本擋不住張遼精銳騎兵的沖鋒,所以失去了指揮,完全陷入混亂之中。經(jīng)過這一戰(zhàn),張遼殺出了威名,吳將陳武被殺,徐盛負傷,“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此后江東小兒啼哭時,家里人就用“遼來遼來”,讓其停止哭泣。
參考資料:1.《三國志》;2.《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