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什么地方才能看出地球以每秒30公里繞太陽轉?

存在于星系間空間稀疏分布的熱氣體,即星系間介質,被電離了。問題是,怎么做到的?天文學家知道,一旦早期宇宙膨脹并足夠冷卻,氫(其主要成分)就會重新組合成中性原子。

然后新形成的大質量恒星開始在所謂的“再電離”發(fā)光,其極紫外輻射可能電離了氣體,這個過程一直持續(xù)到今天。然而,其中一個關鍵步驟,即恒星電離輻射從星系逃逸到IGM的程度,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

博科園-科學科普:只有當在再電離時代逃逸的部分足夠高時,星光才能完成這項工作,否則就需要其他一些重要的電離輻射源。這可能意味著存在大量更奇異的天體,比如微弱的類星體、x射線雙星,或者甚至是衰變/湮滅的粒子。直接研究極紫外光是困難的,因為中性氣體吸收極紫外光非常強。由于宇宙在膨脹,吸收的光譜覆蓋了越來越多的光學范圍和距離,光學觀測宇宙遙遠星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CfA天文學家埃多·伯杰(Edo Berger)加入了一個龐大的團隊,通過觀察伽馬射線爆發(fā)(GRB)的余輝光譜,估算吸收氣體的量。


grb是大質量恒星核心坍縮時產生的非常明亮輻射爆發(fā)。它們足夠明亮,當它們的輻射被沿視線氣體以窄帶光譜特征吸收時,這些特征可以被測量出來,并用來計算吸收氫原子的量。然后,這個數(shù)字可以直接轉化為相關星系紫外線的逃逸分數(shù)。雖然在一個星系中對GRB的單一觀測并不能提供一個可靠的測量方法,但是GRB樣本被認為能夠提供對所有大質量恒星視線的代表性測量方法。天文學家仔細地測量了140個GRB的光譜,這些GRB是在宇宙大爆炸后不到10億年星系中發(fā)出的。

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小的逃逸部分——不到1%的電離光子進入星系間介質。這個引人注目的結果發(fā)現(xiàn),從早期到今天,恒星對宇宙電離輻射的貢獻很小,即使是在活躍地產生新恒星的星系中也是如此。作者討論了為什么grb不能提供一個精確的吸收測量方法的可能原因,盡管沒有一個特別令人信服。這一結果需要得到證實和進一步測量,但這表明需要認真重新考慮宇宙星系間介質的電離。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
參考期刊文獻:《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DOI: 10.1093/mnras/sty3460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