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麗娟公開課】06楚辭-楚辭概說 | 中國文學史

一.總論
- 它是戰(zhàn)國后期產(chǎn)生于長江流域的一種新興的詩體。(即對于《詩經(jīng)》而言)?
- “楚辭”之名最早見于《史記?張湯傳》,本意是泛指楚地的歌詞,后來才用來專稱以后來以戰(zhàn)國時屈原為代表的新體詩,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eg.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若些、只、羌、誶、蹇、紛、詫祭者,楚語也。頓挫悲壯,或韻或否者,楚聲也。”“蘭、茝(蘭花)、荃、藥、蕙(蘭花)、若、芷、蘅(香草)者,楚物也?!保ā稏|觀余論》)
3.為什么屈原是中國第一個詩人?
- 從屈原之后我們才有所謂的詩人這個概念,在詩經(jīng)的作者很多是無名的,是集體的產(chǎn)物,包括經(jīng)過搜集,經(jīng)過太師的整理。
- 雖然詩經(jīng)中有些篇目考察出作者。但是仍然不具有個人主義色彩,都是比較沒有個性化的。(有可能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跟時代特性決定了個性不是被強調(diào)的一個價值,以至于他們的作品呈現(xiàn)出來是一個集體性的。當然加上這些作品還要經(jīng)過整理,以至于整理的過程中很可能還要削減掉部分的個性。)
- 從屈原以后,中國產(chǎn)生了詩人的第一個角色。這個詩人對他的作品直接給予他主觀的影響,也因此讓他的作品帶有濃厚的個人特色,使得這個作品能夠鮮明的辨識出它的創(chuàng)作者。
——————
李白、杜甫、屈原就構(gòu)成了夏日三角,屈原就是天津四。這句話的意思是屈原是整個夏日三角中界定整個天文體系的重要的一環(huán)。跟牛郎星、織女星構(gòu)成銀河的三個關(guān)鍵的坐標。楚辭也必須通過屈原才能夠彰顯楚文化非常神秘迷人而又非常超現(xiàn)實的那一面,可是卻又非常深沉非?,F(xiàn)實的那一面。
二.楚文化特色
- 長江流域(中游,湖南、湖北荊楚之地)文化的代表。
- 楚國是當時戰(zhàn)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人口最多,“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戰(zhàn)國策?秦策四》)與中原的文化大國活動密切。
- 楚之所以繼承詩經(jīng)的文化傳統(tǒng)。是因為當時的外交官之間必須要引詩,楚國也必須加入到這一套文化運作模式當中。所以屈原,乃至于當時的貴族才有文化修養(yǎng)跟學識能力,以及那樣子的一個社會地位去參與國際的交流,所以他們事實上也可以直接吸收到中原文化的最精華的部分。
2.國家制度不如中原成熟?
中原地區(qū)也就是商周文化體系遺留下來。他們的人文發(fā)達,對于管理國家的制度當然精密發(fā)達,但是楚文化比較寬松,它的實力強大可是國家內(nèi)部的運作是比較寬松的
- 具有優(yōu)越的經(jīng)濟條件
《漢書?地理志》: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食物常足?!比藗兛梢圆粸橐率扯鴳n,所以南方的文學比較具有超現(xiàn)實的一面。
- 整個楚國沒有嚴密的宗法政治制度
《韓非子》即稱,楚的貴族比較有獨立的勢力(不太被中央控制)。楚的集體壓抑比較小,個人意識較強烈,至漢代,楚人性格仍以桀驁不馴聞名。楚人的性格在漢代也有體現(xiàn)。個性化塑造了屈原文學風格的來源。
- 楚的民族文化無論是娛神或者是娛人
其藝術(shù)仍然是在注重審美愉悅的方向上發(fā)展,展現(xiàn)出人們情感的活躍性——激烈動蕩的情感內(nèi)容、奇幻華麗的表現(xiàn)形式。?
三.楚辭形成的原因
ps:做人文思考的人一定要分清一件事情 ,不要把外源因素與作品內(nèi)容直接畫上等號,那是非常粗糙,其實就是跳躍式的想當然耳的連接。我們不能因為作者是奴仆出身所以作品就會反抗階級,這種說法其實是非??尚Φ?。事實上作品和作者之間的關(guān)系其實是非常復雜的,這個作者背后的文化跟作者本身絕對有事形形色色的關(guān)聯(lián),絕對不是一路A=B=C所以楚文化就等于離騷的特點。所有的背景,所有的因果推論都要分清楚它的層次在哪里,不能一概而論。
1.與楚地的歌謠密切相關(guān)
- 在形勢和內(nèi)容上面和楚辭有很多的相似點。楚地歌謠的聲調(diào)比較激烈高亢,楚聲音韻清切?!端鍟?經(jīng)籍志》:楚聲“音韻清切”,如:?
《孟子》里收錄的《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說苑》收錄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漢代宗室就是來自楚文化的楚人?!稘h書?禮樂志》:“高祖樂楚聲”,劉邦《大風歌》、武帝《秋風辭》、項羽《垓下歌》。
- 楚辭作為一種文類,它是在漢代才被慢慢歸納出來的。?東漢初年班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統(tǒng)稱為楚辭。?歌而誦為之賦。而楚辭是可以吟誦的。楚辭和漢賦都是要押韻的。介乎文字與音樂之間的一種形式。?
- 楚辭擺脫了歌謠形式,而以繁麗的文辭容納復雜的內(nèi)涵而表現(xiàn)豐富的思想情感。漢人稱楚辭為賦,取“不歌為誦為之賦”(《漢書?藝文志》),近乎吟唱。?
2.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愛鬼神而近之)
東漢人王逸《九歌序》:“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 與儒家的關(guān)系
楚人把精力過渡的沉迷在祭祀活動里面,于是他們的生活內(nèi)容和注意力就都比較放在脫離現(xiàn)實的那個超現(xiàn)實時空里面。這樣的現(xiàn)象對于儒家來說,當然是對你當下生命價值的一種浪費跟輕忽。他覺得你立足的世界還有很多該追求,該努力,要探索,要實踐的更美好,你實在把太多的時間放在一個沒有辦法確證而捕風捉影的一個世界。所以楚文化的一直是被過分非議的,因為覺得你們已經(jīng)過分的逾越了那個界限。越是儒家系統(tǒng)發(fā)出的描述多少就帶一點貶義
eg
《漢書?地理志》:“信巫覡,重淫祀?!?
朱熹《楚辭集注》繼承了王逸之說,“九歌”條:“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蠻荊陋俗,詞既鄙俚,而其陰陽人鬼之間,又或不能無褻慢淫荒之雜。原既放逐,見而感之,故愿為更定其詞,去其泰甚?!?
ps:朱熹說蠻荊陋俗,而其陰陽人鬼之間又或不能無褻慢淫荒之雜。人神之間比較沒有界限,因而有褻慢的味道。等到屈原被放逐到這里,漸而感知。一方面覺得這樣的辭過度的鄙俚,一方面也過度的沉迷于人神之中。所以他就加以更定,更定其詞,去其更甚。九歌在屈原的筆下,她得原始的來源就是祭歌,祭祀用的那一套歌詞,但是經(jīng)過屈原的修改,更定,把它藝術(shù)化之后才存在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么美這么動人的九歌。
- 巫系文學
①楚地盛行巫教,自然也會影響到楚辭的內(nèi)容。楚地的巫教影響到文學的時候,會形成一個比較特殊的類型的稱呼,在學術(shù)界給它一個稱呼叫做巫系文學
②如果這個文學作品,如果反應的是巫教的特色的話,我們就把這種文學叫做巫系文學。巫系文學就是反映巫術(shù)特點的文學作品。
③巫術(shù)的定義有三個基本的特點:有儀式、有咒語、有巫師。巫師能夠溝通人神之間,有這樣的靈力。這個巫師既然有這樣的能力,就是在整個儀式之中來進行,或者是要求問于天,或者是要獻祭于神,或者是要祝禱于靈體。目前學術(shù)界公認楚辭為巫系文學。
④巫系文學除了反映在楚辭之外,楚辭也影響到了漢賦。漢賦中有一個類型就是騷體賦,騷體賦就是楚辭這個類型的漢賦。不只是騷體賦,漢賦作為帝國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式經(jīng)過漢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也帶有巫系文學的特征。
⑤作品分析
a)《九歌》
祭神的組詩《九歌》,青木正兒即認為《九歌》是一套有系統(tǒng)而且可以上演的歌舞?。焕钬S楙認為:在原始社會中曾存在巫者以舞蹈或獻身的方式媚神,或扮演“神的配偶”,《九歌》即是陽巫接陰神、陰巫接陽神的儀式劇,在巫系文學的情調(diào)中,扔可感覺其中具有一種“圣婚式”的遺跡。
?九歌里面有很多戀愛的內(nèi)容,假如用巫系文學來看,它事實上是有它神圣可是卻很原始的功能的一個儀式。這樣的圣婚不僅實在九歌,在中國。在西方,很多的部族中也有。這都是人類非常早期的想要祈福禳災,常常會運用的一種。圣婚不僅僅是在九歌中出現(xiàn),它還在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當中出現(xiàn)。楚王夢見神女自薦枕席,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圣婚, 很多學者研究表明,事實上當巫師或者是國王在進行這一整套儀式的時候,雖然展演的在世俗的眼光中來看是非常淫穢的,可是實際上當事者,以及整個儀式施展的過程是非常莊嚴肅穆的。他們真心的相信再這樣的過程當中,天地人是相互的,是交感的,當圣婚進行的時候,無形當中,天地萬物,也被這樣的繁殖力所感染,所以也會國泰民安。所以國王或者巫師在進行這樣的儀式的時候是心懷天下百姓的。
ps:圣婚,secret marriage。圣婚基本上是原始部族在祭祀時常常出現(xiàn)的類型。借由巫師代表人類跟國王甚至天神展開一場神圣的婚姻。這個神圣的婚姻代表兩種力量,兩種性別的結(jié)合。圣婚通常都是一種祝禱豐產(chǎn)的儀式。這個儀式用人類比較世俗的觀念來看,就是一種婚戀的形態(tài)。
b)《離騷》
《離騷》這篇代表作的構(gòu)架,由“卜名”、“陳辭”、“先戒”、“神游”,到“問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間巫術(shù)的方式。
鈴木虎雄(對于中國文學當中的文學批評或者是漢賦的理解都有一定的特點。)認為屈原的離騷根本上就是借巫的問答體而寫成的。你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文學作品中處處殘留有巫術(shù)信仰的痕跡,而我們的屈原就好像是巫師一樣,他把他所擅長的所熟悉的方式滲透到他的作品里面。
⑥屈原身份的考究
李豐茂先生認為,屈原可以使用這么多神秘而又魅惑讀者的象征表現(xiàn)。根本上就跟他賅博的宗教神話巫術(shù)等等有關(guān),換句話說他一定要這些知識。可是這些只是不是那種一般的貴族教養(yǎng)就可以有的。這些被證明為古代巫師的專長。
聞一多以后學者證明屈原的巫史身份證明,從家族里考察,他的祖先,渺茫難稽;都沒有直接證據(jù)屈原的巫史身份,但是有可能性。
“紉秋蘭以為佩,集芙蓉以為裳?!边@樣子高潔的舉動有巫師的嫌疑。有一派的學者認為,這樣的做法就是巫師在展現(xiàn)巫術(shù)儀式的時候,他必須要讓神看到它,而且要讓神相信他,信賴他。所以他得要讓自己散發(fā)出芳香,因為香氣本身其實常常也是通靈的一種很獨特的方式。
3.江南之山川風物
天然環(huán)境不是人為可以創(chuàng)造的,可是大自然可以反過來影響人類的活動,不止是在物產(chǎn)豐饒上面而已。它的風光景色,耳濡目染都會影響到在此之中生活的人民的生活樣態(tài)
eg.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 《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
創(chuàng)作不止是來反映人的活動、人的心靈而已,事實上對大自然也要有足夠的認識。因為人是完全不可能脫離大自然的。那么山林皋壤事實上可以大大有助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讓作者的創(chuàng)作更美,更豐富,更奧妙。他認為屈原之所以能夠表現(xiàn)出風騷那種獨特的魅力,那種情懷,也有江山所帶給他的幫助。紉秋蘭的蘭就是楚地的楚物,是地方的特產(chǎn),沒有這個特產(chǎn),屈原就沒有辦法把自己裝扮成香草所結(jié)構(gòu)而成的神圣空間。所以,這些現(xiàn)象,在詩經(jīng),在北方的風土人情底下大概是不會產(chǎn)生的。
清代王夫之《楚辭通釋﹒序例》:楚澤國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國也,迭波曠宇,以蕩遙情,而迫之以崟嵚(yín qīn)戍削之幽菀(wǎn),故推宕無涯,而天采矗發(fā),江山光怪之氣,莫能掩抑?!?
楚國要比那些水深土厚的地方多更多的魚產(chǎn)。這么一來就會促進物產(chǎn)的豐饒,何況加上煙水浩渺也更能夠跟山林皋壤交織成一個美麗的一個自然風光。不止?jié)蓢?,其南是沅湘之交,又有山勢蜿蜒,所以又是一個山國。那么澤國山國交織為一,就創(chuàng)造出一個豐富多變的一種天候環(huán)境,詩人生活在其間,呼吸其間的煙嵐氤氳,然后你看到的就是那樣一個變化多端的景色,說實在的對人的創(chuàng)作情思也多有陶養(yǎng)之功。所以“疊波曠宇,以蕩遙情“你的情感就會更加被延伸,更加起伏動蕩。”而迫之以崟嵚戌峭之幽苑,故推宕無涯,而天采矗發(fā),江山光怪之氣莫能掩抑“。最后這兩句也告訴我們說,前面所提到的澤國、山國那一種疊波曠宇,以蕩遙情事實上就是來自于江山光怪之氣。這就滲透到楚辭的作品里面來,也展現(xiàn)出它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魅力。這個就是江南的山川風物的影響,大家多多讀九歌、離騷就會發(fā)現(xiàn)確實如此。
4.形式內(nèi)容上,熟讀《詩經(jīng)》
屈原的《九章》中《橘頌》,就是以橘子為對象,來歌詠各式各樣生物特性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文價值跟一種道德情操。這一篇橘頌從它的寫作形式上來講,全部是用四言詩,隔句的句尾才加上兮。這個四言很明顯是來自于詩經(jīng),可是他又加上他自己的楚辭的特性,所以呢可以視為詩經(jīng)體對楚辭體的滲透。我們亦可說,楚辭的源頭還有一個是詩經(jīng)。
是在寫作手法上。詩經(jīng)的比興手法也被屈原加以吸收,轉(zhuǎn)化為一種非常鮮明而具有象征內(nèi)涵的寫作概念,即香草美人的喻托。香草美人就是比興的手法,可是在楚辭中,我們把它叫做香草美人。而且他后來形成很龐大的傳統(tǒng),因為一直到清代,甚至是現(xiàn)代我們還是一直在用這種方式來寫作,來比托。香草就是所謂的“賢臣”,“賢德之人”,那“美人”一般就是被視為君王,其實在離騷和其他的楚辭作品里面,美人有的時候?qū)懗杉讶?,一般來說是指君王,可是有的時候也會指代賢臣,有很高的德行,有很崇高的品格的,有很闊大的胸襟的臣子,作為人臣的人。所以無論如何香草美人都有一種比興的手法,尤其是比的現(xiàn)象是最濃厚的。這都是詩經(jīng)所啟發(fā)出來的。
5.戰(zhàn)國縱橫家華麗鋪張的文辭。?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戰(zhàn)國時代“而游說之風寢盛,縱橫之士,欲以唇吻(口鼻之間,意即耍嘴皮子)奏功,遂競為美辭,以動人主”, “余波流衍,漸及文苑,繁辭華句,固已非《詩》之樸質(zhì)之體式所能載矣”。
他們就要以唇吻奏功來打動有權(quán)勢的人,這樣一來,這種風氣盛行,余波流遠,漸及文苑。滲透到文學作品里面來,以至于繁詞華句故已非詩之質(zhì)樸之體式所能載矣。這個時候他們所要表達的比較磅礴的情感,繁麗的修辭都不是四個字、四個字所能負荷的,所以詩的那個質(zhì)樸體式勢必要退位。那么楚辭它的一種寫作方式也更應這個時代的要求,或者是說這個時代的特征。而它也就這樣子開花結(jié)果。
四.楚辭的特色
1.傾向:以抒情為主流,《惜誦》篇:發(fā)憤以抒情。(寫作主旨)
這個情來自于憤,是一種怨妒著書的心情。是有憂憤在里心里面的。不管懷才不遇或者是看到邪佞當?shù)?,世間顛倒等等的不平的怨氣。他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得失,而是因為世間的顛倒與蒙昧,忠臣的淪喪,邪佞的張揚等等,都讓正人君子覺得這個世界不但已經(jīng)有很多的瑕疵,而且根本上已經(jīng)分崩離析。所以,他有一種憤激之情,以至于這種心情不得不發(fā)出來成為作者筆下的這些文學作品。
楚辭比較詩經(jīng),顯現(xiàn)出比較明顯的個人主義跟理想色彩。只有個人主義是蠻討人厭的,因為你就是把自己當做是不用別人配合的超級主體,你就覺得地球或者是整個銀河的運轉(zhuǎn)都要圍著我。那種人是非常讓人討厭的。
2.內(nèi)容:觸及超現(xiàn)實經(jīng)驗。(屈原巫史身份、巫術(shù)的儀式架構(gòu))
3.較顯著的個人主義與理想色彩。(理想都是超越個人的)
一個人只關(guān)心自己的得失好惡的人,是可能有理想的,真正的理想一定是超越個人的。 屈原的個人主義讓人感動,是因為他有非常高度的理想色彩;單從文學感染力來說宋玉不遜于屈原,但是內(nèi)容中的精神高度,閱讀內(nèi)容所激蕩出的感染力不及屈原。
俄國學者謝利勃利亞科夫(諧音):屈原實際上是中國詩歌史中第一個利用歷史來對現(xiàn)實做出裁判的人。他的散文明顯帶有歷史的痕跡。
借古諷今,屈原是中國詩歌史中上第一個利用歷史來用現(xiàn)實做出裁判的人。他的風格明顯帶著跟當時的散文密切聯(lián)系的痕跡。(縱橫家的哲理散文有聯(lián)系,關(guān)心現(xiàn)實,向歷史借鑒。)
——————————
戴維?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07.06—2009 .07.31)認為屈原的作品中隱含有兩種特質(zhì):憂類和游類。憂就是憂憤,他發(fā)憤以抒情,所以這已經(jīng)變成屈原作品中很重要的一種特質(zhì)。但是它不止有憂類,因為只有憂,這個作品實在太沉重,沒有那種張弛有度的情緒調(diào)整,這種文學作品是不可能很成功的。所以它又有“游”,它就是說人可以脫離你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桎梏跟心靈桎梏,而解脫掉那個現(xiàn)實的憂憤而去遨游。所以憂跟游是兩種不同的特質(zhì),也使得作品更加的迷幻,更加的曲折。憂憤越深,精神遨游越開放。?無形當中就形成更深的張力。所以他認為這就是屈原作品感人至深的所在。
這個憂憤是當時所有知識分子都會有的一種憂患意識,只不過比較注重思索的就透過哲理散文來表達,比較注重唇吻奏功的他就到那個縱橫捭闔的國際舞臺去展演。屈原的這種憂患意識,透過他最擅長的辭賦來表達,我覺得屈原的這個憂感人的力量存在就是因為他也達到這樣的高度。
大陸學者趙沛霖講自漢代王逸《楚辭章句》以來有關(guān)《離騷》求女寓意的解釋大致歸為六類:1.以求女喻求賢臣、賢士;2.以求女喻求賢君;3.以求女喻求理想的政治;4.以求女喻求賢內(nèi)助和賢后;5.以求女喻秦楚婚姻相親;6.以求女喻求通君側(cè)之人。?
4.抒情特點:情感表現(xiàn)的張揚與激昂。
因為是發(fā)憤以抒情,所以往往體現(xiàn)為,情感上的張揚與激昂。這跟詩經(jīng)的溫柔敦厚,講究中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它有更強的一種悲憤要表達。?
東漢班固《離騷序》:“露才揚己?!保ㄇc《離騷》共同的特色)?
《文心雕龍﹒辯騷》:“綺靡以傷情?!?
明代袁宏道《敘小修詩》:指出“勁直而多懟(duì),峭急而多露”乃“楚風”之特點,而《離騷》即“忿懟之極”。?
《文心雕龍﹒辯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p>
【補充:
(司馬遷)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史記﹒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拢瑐魇嗍?,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比對這兩段話,非常的接近。對于一個史家,他是有他自己的一套評價方式的,結(jié)果以他的評價方式,以一種雷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他對屈原的感受是“余讀離騷”,對孔子是“余讀孔氏書”,讀了他們的精神遺產(chǎn)之后,司馬遷親自前往大江南北。所以最后把屈原放到了一個天津四的位置上。
對屈原來講,楚國讓他抑郁不平,在哪里只看到小人,所以他被流放。他終究為了要維持自己靈魂的純潔,維持百分之百的純度,百分之百的高度的時候。絕對不能容忍,于是用死亡來造就他生命的純度。所以死亡對屈原來講是一種為了讓他的生命達到百分之百純度的一種方式。而如果一般人來講,死亡只不過是一種很可恥的方式,是對生命的蔑視。這是死亡的意義,有輕于鴻毛的,也有重于泰山的,不能一概而論。我覺得太史公他是意識到說屈原的結(jié)束生命,并不是很無聊的靈魂對這個人世的不滿,并不是懦弱無能的人來對現(xiàn)實的一種逃避。他事實上是一個真真正正一個非常積極的為了完成自己的生命純度所做的積極地方式。以至于長沙變成了屈原靈魂最純粹的空間,而對孔子來說,魯才是孔子靈魂的適居地。所以太史公親自到那個地方,仔細的去觀察,去感受,然后他最后都有一個同樣的情感反應,一個想見其為人的感悟。其中只有一個差別是不一樣的,就是在于他的情感反應有一點不同,有一個是想見其為人,而對屈原是潸然淚下。這當然不是他對孔子比較沒有感受,他都有體會,都有想見其為人的感觸。
因為屈原畢竟跟孔子想要塑造的那個禮樂文明,他的人生價值還是不大一樣的。屈原主要還是一個文學家,以文學作品傳世,所以他以文學家的心靈來感悟,就會流淚,會有一種反應。對孔子就沒有,孔子是“求仁得仁”。太史公雖然沒有明說,可是讀者如果是一個好的研究者就會發(fā)現(xiàn),那么你就可以看出來,原來在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心目當中,屈原竟然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論。所以他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可爭光也的話并不是泛泛的話??鬃硬皇且脖划斪魈枂??朱熹《朱子語類》“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不管你是文學家,是歷史學家,是科學家,事實上你內(nèi)在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講什么話,做什么判斷是要你自己想過的,不要想當然耳,不要用隨想雜感的方式隨便說說,那真的是在耽誤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