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長子忠于建文帝,第四子卻支持姐夫朱棣造反,兩人結局如何?
明洪武三年,徐達因北伐有功被封為魏國公,同時還賞賜一張免死鐵券,朱元璋對徐達的功績非常認可,曾夸贊徐達“功貫古今人第一”,由此徐達成為大明軍方的領頭羊,就連朱元璋的侄子曹國公李文忠遇到徐達也要禮讓三分。

所謂高處不勝寒,正是因為身處高位,徐達才更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徐達為人處世非常低調,對待朱元璋更是“恭謹如不能言”,也因此,徐達成為明朝少有的能夠善終的開國功臣。
不僅如此,徐達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子女長大后大多成才,其子女中最出名的當屬長子徐輝祖、四子徐增壽以及長女徐皇后(朱棣之妻),遺憾的是,徐輝祖是建文帝的堅定支持者,而徐輝祖卻幫助姐夫朱棣造反,兩人的結局都不太好。

那么,在這場影響深遠的明初大變動中,徐輝祖和徐增壽分別迎來了怎樣的結局呢?
洪武大帝的抉擇
洪武十八年,徐達因病去世,朱元璋對徐達這位老兄弟的離世深感悲痛,不僅下令為其輟朝,后來還追贈其為中山王、肖像配享太廟。從朱元璋這一系列舉動來看,野史當中記載徐達是被朱元璋“賜燒鵝害死”的說法并不可信。
順便提一下,朱元璋在歷史上被認為是嗜殺的君主,諸多開國勛貴都沒能逃脫朱元璋的屠刀,但實際上,朱元璋每次殺人都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比如胡惟庸案就是因為相權威脅到了皇權,藍玉案則是為了清除大明軍中積弊,為皇孫朱允炆登基鋪路……

徐家嚴肅家風,處處低調不爭權,再加上兩家的姻親關系,朱元璋對徐家十分放心,以后徐家可以與大明同休共戚,而在洪武二十五年發(fā)生的一件事卻令徐家人的命運發(fā)生了改變。
這一年,朱元璋傾盡全部心血培養(yǎng)的大明接班人,太子朱標染病去世,朱標的死太過突然,朱元璋完全沒有心理準備,而且此時朱元璋年事已高,已經(jīng)沒有精力再培養(yǎng)一個像朱標那樣優(yōu)秀的太子了,因此繼承人這個問題成了朱元璋的一大心病。
此時朱元璋只有兩條道可選,要么立兒子為儲君,要么立孫子為儲君。實際上,朱元璋的兒子中不乏才能突出之人,比如晉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等,但最終朱元璋還是選擇跳過眾多兒子,讓孫子朱允炆成為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