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獎懲機制失效的社會,將會成為道德蛀蟲的溫床,沒有人能夠幸免于難

我個人認為,行為可以用利己和利他分為兩種,但是很多的利他兜兜轉轉還是會轉變?yōu)槔?,舉個例子,麻雀會喂養(yǎng)雛鳥,是利他行為,但是這種行為最終會導致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最終還是利己的行為
比如up那個問題,我個人立場來看,我是愿意去扶的,我也希望大家都去救助一下,但并不是我這個人多么高尚,而是我也可能有這么一天,我也希望有人能幫我一次,我是覺得如果大家都多進行一些利他行為,那最后總有一些落到我的頭上,所以“我”會說會去做,也呼吁大家去做,歸根到底還是利己
但是現(xiàn)在問題是,扶的行為并不一定是利他,雖然我的出發(fā)點可能是救助,就比如心血管突發(fā)疾病是不能隨意搬動病人的,現(xiàn)實的例子是有一些的。所以現(xiàn)在一些利他行為不但不能轉化為利己,還有極大概率轉化為損己,在我的認知里,作為一個生物個體的我應該要做到趨利避害的,利沒有了,那我不得離害遠遠的?
當然我還會做一些利他行為的,前提是可以足夠的穩(wěn)定的轉化為利己,比如這個骨髓庫,風險微乎其微,如果能配型成功,收益遠遠比扶起100個要高,所以,既然看到這里了,那就選個時間加入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