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網評:以“短”見“長”,知識類視頻“有趣”更“有用”
近日,一堂別開生面的戀愛社會學課從“高校象牙塔”走進了“快手直播間”,復旦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沈奕斐精準地把握住了當代青年男女情感問題的癥結,通過各種“大膽”“出圈”的話語表達,給戀愛、家庭、婚姻中的男男女女頻頻支招。
透過這場別開生面的直播,讓廣大網友們感受到,看似嚴肅的大學教授,也有追逐潮流、個性鮮活的一面。像沈奕斐這樣致力于網絡科普的專家學者不在少數(shù),平時難以接觸、或者僅在電視熒屏上參加節(jié)目的教授們,也頻頻亮相短視頻平臺,主動拉近與網友的距離。事實上,隨著互聯(lián)網視頻流量紅利見頂,同質化的娛樂內容易引起受眾審美疲勞,受眾的興趣點也不再僅要求“有趣”,對“有用”也有著巨大需求。知識類產品成為平臺與用戶關心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在短視頻平臺上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為此,像快手這樣的短視頻平臺也帶來多元化的內容與模式,以適應廣大民眾的求知欲。
知識為術,圈粉無數(shù)。短視頻風生水起的時代,人們樂見更多的“沒有圍墻的大學”。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也愿意打破學術的藩籬,借助網絡平臺“傳道授業(yè)解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科普,如“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全球首例琥珀恐龍的發(fā)現(xiàn)人邢立達等。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20年以來的18個月里,幾大主流網絡平臺高校教師創(chuàng)作者同比增長超過5倍。很多只能在高校課堂之上才能學習到的專業(yè)知識,正在以實用、新奇、有趣的泛知識形式,從“象牙塔”走向“百姓家”。優(yōu)質知識內容與短視頻平臺的強強聯(lián)合,不僅產生了正向的傳播力,拓展了青少年們認識世界的空間,也使得相關專家學者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大V,更有利于開展科普,也增加了自己的獲得感。
平臺上線,知識下沉,“你不端著,我便有感!”在“上”與“下”之間,正是短視頻、直播等創(chuàng)新互動服務方式的不斷涌現(xiàn)。作為一種技術賦權,短視頻平臺讓千千萬萬的普羅大眾都能獲取表達權和參與權,也激發(fā)了民眾巨大的熱情。據了解,快手4月推出的“光合新知新職”計劃,目標讓100個新知分享官、1000個二創(chuàng)達人、10000個新職人累計獲取一億粉絲,推動泛知識內容蓬勃發(fā)展,讓更多的知識創(chuàng)作者嘗試變現(xiàn)。正是在“學”與“看”的正向循環(huán)之中,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都能達成共識,從而在彼此交融交流之中發(fā)現(xiàn)一個更好的自己。
此外,在我們的固有思維之中,知識學習必須是“正襟危坐”“一絲不茍”的,但學習方式卻大有創(chuàng)新空間。通過直播、短視頻甚至脫口秀,將知識傳遞給觀眾,引發(fā)觀眾的思考與共鳴。如今的短視頻平臺,開展科普、培養(yǎng)興趣、頭腦風暴……在各種知識類產品中,各個年齡段的受眾都能夠發(fā)現(xiàn)“總有一款適合你”。
以“短”見“長”,“有趣”更“有用”的知識類視頻讓學習知識有聲有色。這里的“長”,是學習的長遠性,也是學習的長效性。在這方面,短視頻平臺仍有大量潛力,無論誰想要去占有一席之地,“內容取勝”都是核心競爭力。知識類產品的適時出現(xiàn),讓人們以更低成本獲得更多更高質量的思想成果,讓更多常識和邏輯成為開拓視野和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億萬年輕人是互聯(lián)網時代“原住民”,充分激活他們對知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是一種“大勢所趨”。在短視頻平臺里,既有“知識網紅”“學問大咖”的不斷進駐,也有億萬流量的鼎力支持,這樣的流行,確實令人喜聞樂見。(謝偉鋒)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