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
梁上君子
? ? ?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陳寔傳》
【原文】
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xùn)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xí)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盜大驚,自投于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p>
令遺絹二匹。
【今譯】
陳寔原是東漢末年太丘縣長,一個地方官,后因受黨錮之禍的牽連,被免官,退居鄉(xiāng)里。
陳寔性情寬厚,待人謙和,他不僅對自己的要求嚴格,而且對子孫的管教也很嚴。
當時,時值歲荒民儉,荒災(zāi)嚴重,糧食缺乏,民生困苦,鄉(xiāng)里有些人由于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就鋌而走險干起了偷雞摸狗的勾當。
一天晚上,陳寔已經(jīng)睡下了,有個盜賊夜里偷偷闖入陳寔家的室內(nèi),止于梁上,蜷伏在屋梁上,準備等人睡著了,伺機下手。
不料,小偷被陳寔在暗中看見了,那小偷被陳寔發(fā)現(xiàn)了。
但陳寔沒有招呼人去抓他,而是起自整拂,爬起身來,穿戴整齊,把兒孫們招呼起來,都叫過來,正色訓(xùn)之,表情莊嚴地訓(xùn)導(dǎo),一本正經(jīng)地對他們說了一番做人的道理,說:“做人不可以不自勉,自己小心,嚴格要求自己,即使遇到困難也要自勉自勵,不能放任自流。
“那些做壞事的不善之徒未必邪惡,不一定本性就是壞的,只是平時不知道克制自己染上了壞毛病,又不改正,習(xí)以為常,習(xí)慣成自然,才致于此,走上不能自拔的地步,就像屋梁上的這位'君子' 就是這樣一種人?!?br/>
躲在屋梁上那小偷聽了大驚,立即自投于地,連忙從梁上跳下來落到地上,稽顙歸罪,跪下向陳寔叩頭請罪。
陳寔從容地教誨盜賊,誠懇地對他說:“視君狀貌,從你的相貌看,不似惡人,不像是個壞人,但你要剋己反善,要注意克服自己的不良行為,約束自己,回頭做好事,重新做人,成為品德端正的人。
“不過,你現(xiàn)在的這種行為,之所以偷盜,當由貧困,也是由于生活貧困所致,被貧窮逼的啊。”
陳寔料想小偷家境貧困,說罷,將兩匹絹贈送給那人,讓他解當下之需,然后把他打發(fā)走了。
【賞析】
它啟示我們,惡人的本性不一定都是壞的,壞習(xí)慣往往都是由于不注意自己的修養(yǎng),慢慢發(fā)展就讓自己變了質(zhì)而成了壞人。
因此我們平時做人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xí)慣,自我勉勵,加強自我修養(yǎng),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陳寔把一個夜晚偷東西的人叫做“梁上君子”,
“梁上君子”指躲在房梁上的君子。a gentleman on the beam.
?
后以“梁上君子”代稱盜賊 a thief,也用來比喻上不著天,下不沾地,脫離實際的人。a man in mid-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