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隘與偏見

阿航讀后感,今天要分享的是《閾值思維:改變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如今,只要打開手機,我們都會被大量信息所淹沒。通過一段視頻或一篇文章,我們會了解某個事件的概況。在某個熱點事件持續(xù)發(fā)酵時,反轉(zhuǎn)卻來的那么突然。使原本大義凜然的一方,陷入手足無措的尷尬境地。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熱點事件觸發(fā)了人心中的某種情緒,群情激奮之下,人們會禁不住為此發(fā)聲。其二(也是本書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無法驗證事件本身的客觀性。視頻或是文章只是真實事件的一個橫截面,只代表了某一方面的觀點,如:受害者一方。經(jīng)過有心人的刻意引導,在層層濾鏡之下,事件本身的真實性被扭曲了。因為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某些看上去理應如此的事實,在親身經(jīng)歷時卻往往并非如此。

這個世界永遠存在信息差,網(wǎng)絡(luò)上如此,現(xiàn)實中也是如此。在多方博弈的復雜情形下,永遠不要做一個只流于表面的淺薄者,過早的蓋棺定論是愚昧的。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在面對同一情形時,一千個人的心中,所思所想的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生活背景、家庭背景、等種種因素的制約。每個人根據(jù)自己所持有的一套獨有的信念,采取不完全相同的行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被困在自己的視角中。某種信念一旦形成,就像是刻板的標簽、固執(zhí)的習慣,我們不斷用行動來強化獨有的信念,直到把其他種可能性都排除出大腦。
我們不會關(guān)注與自身需求無關(guān)的事情。就像一個網(wǎng)癮少年不會關(guān)注愛因斯坦的那個改變物理世界的公式。

我們所思所見,都帶著一種滿足自己某種需求的狹隘偏見。如果我們幾天沒吃東西,自然不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喝水上。
有時候我們拒絕接受某種觀點,或新生事物。典型的例子是:諾基亞在一開始拒絕接受蘋果。如果一開始諾基亞的高層管理者,摒棄狹隘與偏見,后來的結(jié)果可能會有很大不同。改變是必要的,拋棄自己的狹隘與偏見并不會帶來什么損失。
如果想要精進,就要意識到自己觀點的狹隘性。訓練自己,嘗試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習以為常的事物,把注意力放在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的、被忽略的事物上。
這樣做很難,因為信念一旦形成,就會像牛皮癬一樣根深蒂固。況且我們也沒有足夠的理由和勇氣,來質(zhì)疑自己的信念的正當性,這樣做很累,有時甚至得不償失。
幸運的是,我們有一個極其聰明的大腦。如果我們接受了“信念是狹隘的”這一觀點。很快,在遇到下一個復雜且棘手的問題時,我們就會不自覺的跳脫自己給自己創(chuàng)造的監(jiān)獄,以一種更為廣闊和開放的思想,來重新審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