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關于苦難文學

? 年前時候,交好的友人捎來消息,談到知乎那邊舉辦了故事大賽。主題為人生際遇,獎勵豐厚,頭獎有十數(shù)萬之多,附帶簽約出版等諸多扶持,評委更是尋來以賈平凹老師為首的一眾業(yè)界大拿,規(guī)格之高,聲勢之盛,著實令人眼熱羨艷。
? 我很感激友人記著我,甚至還特意相邀,想我參賽試試,但終于還是婉拒,卻不是臨場怯了膽。
? 倘若細細想過,我自覺數(shù)十年來雖離大富大貴尚且遠了許多,但有父母恩愛,舉家和睦,自小無憂無慮,也未曾逢過如何惡來之劫難,安穩(wěn)平和長到如今年歲,人生之事實在乏善可陳,卻擠也擠不出多少有鹽有味的辭章。
? 從來便覺得作家手上墨水足了,若是胸中丘壑淺薄,歷經(jīng)稍欠,筆中真情厚意便也虛妄肆浮許多,好似立于無根之絮云,浮麗翩躚雖有,到底還是少了股厚載乾坤的堅實,便如一縷至清至純靈氣,美則美矣,無憑無依,把握不住。
? 既深感虧于此處,更不會強自編些賣弄文字,只見笑于大方之家,惹人滑稽罷了。
? 我自是經(jīng)歷不豐,際遇貧瘠,寫不明人生逆旅,但也知曉人外有人的道理。臥虎藏龍之下,多是深言高論,此刻盡入賽中,倒也可以讓如我之文客老饕過足癮頭。
? 心懷激蕩,翹首期盼之下,等來了頭獎作品。
? 亦等來了主題為“這個結(jié)局不太行”的本文。
? 需要事先說明的是,我既不是心中發(fā)酸,妒忌作者名利雙收,拿了頭等大獎;更非吹毛求疵,非要處處用放大鏡看過,指摘細微處的不足。
? 文學需要討論,我不過也只想借由此文,抒發(fā)一番久來便生于胸臆間的感懷心緒。
? 如果諸位讀者有興趣,獲獎文章鏈接放在下方,大家可以讀過再看。若是不想多費時間,稍后文章中也有幾句總結(jié)提點,倒不會影響閱讀便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7926191/answer/1394186420

? 既是討論“結(jié)局不太行”,這句話里已有先定的隱然假設存在,即是:“結(jié)局之前,都還行”。
? 開宗明義,當先簡略談談文章內(nèi)容。
? 全文講述了作者作為九十年代不被允許出生的二胎,用家庭親生經(jīng)歷為脈絡,輔以自身之調(diào)查,從母親為了生下她而經(jīng)歷的悲慘際遇出發(fā),由此引申,描繪了當年荒唐又暴虐的計生隊打胎慘狀,刻畫了一出深刻的時代悲劇。
? 既是斬獲頭籌的作品,自然有閃光之處,全篇見微知著,以個人之小見時局之大,感情真摯,令人動容。
? 結(jié)局之前當?shù)闷疬@個評價。
? 我同作者一樣是九零后,但因為是頭胎,父母也沒有心思要二胎,所以不曾經(jīng)歷過這些,初讀時候有些缺乏實感,但拋卻這個太過私人的理由之外,我的確對文章結(jié)局不算滿意,原因大抵有二。
? 其一,在文章臨近結(jié)尾時,曾經(jīng)戕害過作者母親的幾位惡徒,或是飛來橫禍,出了車禍意外,或是無緣無故,染上半身不遂的怪病,玄冥之中,相繼遭受過天譴式的“審判”,落得個白茫??章渎涞钠喑聢?。
? 生活自有它魔幻離奇之處,我理解并尊重這一點,作者甚至也在文章里寫道:“這不是我的虛構(gòu),我不敢這么編。”
? 求證事實是非果真如此并不重要,藝術(shù)性加工亦無可厚非,我想談論的更多出于文學寫作的角度。
? 這幾乎可以算作是下乘粗糙的手法。
? 既沒有鋪墊,也沒有緣由,在前文重筆描述人世炎涼中母親經(jīng)受的折磨苦痛后,隆隆將將,迫不及待般給惡人賜下爽文般痛苦淋漓的結(jié)局,或許可以讓讀者一時暢快,卻是經(jīng)不住琢磨推敲的敗筆。
? 聯(lián)系作者在開頭引言里的一句:”從此我信佛,信神,信因果”,此間行文里的不協(xié)不調(diào),難免更重。
? 甚至最后另生出荒謬的推論:莫非遭此苦難后,我們所能做的便是寄托于虛無縹緲的上神,希冀于它們果能賜下代表正義的煌煌利劍,而去誦經(jīng)禮拜耶?
? 這實在是太過消極,亦太過理想的聊以自慰。
? 壞人因行事有虧,自取報應,而驟然覆滅后,傾注文脈的力道便順勢弱上許多,貫通上下的文氣到此刻便頹落下去,再揚不起,讓我始終覺得像是蜜餞里包了苦膽,吃到最后咬破膽水,生澀澀落了一嘴的苦味。
? 佳音本繞梁,驚喝卻斷絕。
? 實在是可惜。

? 第二點的不滿,與其說是對此篇的建議,不若說是對此類文章的念頭,比起來要寬泛許多,亦算作是我由此引申,發(fā)散思維后胡言亂語。
? 苦難是文學里常見的命題,往遠處說,從前有“傷痕文學”一派,以歷史背景為基,縱然筆下婉轉(zhuǎn),幾十年后回看,多少也在時代攜裹里帶上難以消抹的厚重底色。
? 現(xiàn)在多少不這樣寫了,作者們俯身進過人世,寫生活,寫尋常,寫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是情場失意,或是工作苦累,或是家事不幸,用傷痕來形容,或許還不到如此境地,但的確予人心以憂郁,我便稱呼其為現(xiàn)代痛感文學。
? 我想痛感文學之流行,道理也在這里,寫身邊事身邊情,皆是讀者們熟悉并親歷過的境遇,以美言寫就,易于共情共感,遍生惜懷,受時人追捧亦是當然。
? 本文耳目一新處,便也在這里。它沒學同行們還著眼于一事一地之苦難,寫盡私人私情滄桑悲涼的路子,而大膽寫過三十年前一段被忽略的時代苦痛,格局基調(diào)上自然開闊許多,立意更是高明不少。
? 嘆在收束全文時,此篇除卻太過通玄的結(jié)局之外,同其他痛感文學犯了同樣的毛病。
? 也或許,在我這里才是毛病。
? 在控訴傾瀉之下,知曉了當年時代里難以掩蓋的頹唐不堪,亦對作者一家經(jīng)受的苦難倍感心酸同情。
? 但也只是這樣。
? 同諸多痛感文學類似,本文停留在描繪苦難,予人共情的層次,而多少放棄了思考苦難的力量。
? 聽起來頗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描繪苦難已是足夠沉重的負累,再苛求思索背后的真實,確是有些不近人情之嚴酷。
? 我并非反感痛感文學,也明白此類文章在寫作時多少也承擔了作者宣泄情緒的功用。古來便有“國家不幸詩家幸”的說辭,既是肯定苦難賦予文學創(chuàng)作之養(yǎng)料。
? 但絕不該止步于此。
? 寫作不算易事,從來便如此寫,沉溺于舒適區(qū),并非求索進步的良計。在呈現(xiàn)苦痛之外,我期望能看到更多,無論是在傾述后同自己和解,或是深感絕望而怒罵吃人社會之弊病。在博取讀者共情,賺些微薄的淚水后,總也要試著留下些別的物什。
? 苦難永遠值得被描繪,但苦難絕不該是結(jié)局,而應是新的起始。
? 文字中當有令人沉落之厚重,我以為痛感文學滑向輕淺,緣由也落在此處:痛雖痛矣,卻也只剩下痛罷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