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拉斯·特維德《金融心理學》
市場有一種強烈的正反饋力量。正反饋意味著,如果你們理解動力學,你們有可能預期短期的市場走勢,但是,它同時意味著預測長期走勢是不可能的。數學上,我們稱之為混沌。混沌的產生與自我強化有關,混沌理論表明,預測長期事件和長期定量分析是徒勞無益的。
群體思維的一些表現是:
? 說服效應。我們更容易被一個可信的消息來源所說服,而不是可信的論據。
? 自負行為。我們過高估計自己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因此對各種可能性的分析不夠全面,不能正確判斷風險和不確定性。
? 適應態(tài)度。我們容易形成和我們認識的人相同的態(tài)度。
? 社會比較。我們對某些事情拿不準的時候,借鑒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的信息來源。
? 選擇性暴露。我們只是試圖接觸那些確認自己行為和態(tài)度的信息。
? 選擇性知覺。我們總是按照對自己行為和態(tài)度有利的方式來解釋信息。
最難以理解的態(tài)度就是所謂“自我防御”。它是由人的強烈協調欲望產生的,這種協調欲望要求在兩方面做到和諧統(tǒng)一:一方面,他所知的和他所信的;另一方面,他所說的和他所做的。由于股票交易是一種社會過程,他有可能告訴他的朋友、妻子或經紀人:股市要漲。因此,他的態(tài)度是市場很快就會有一次獲利機會。 設想不久股市開始下跌。觀察一段時間后,他逐漸喪失了短期獲取利潤的信心?,F在,他所說的和做的與他所相信的之間不再協調一致,他必須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他的交易不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投資”。接下來媒體上出現了最初的利空消息,這再次在我們那位不幸的投資者心中引發(fā)沖突,他所說的和做的與實際情況又不協調,他必須轉變態(tài)度?,F在他將使用防御機制,可稱為“選擇性暴露”和“選擇性感知”。
選擇性暴露是一種忍耐機制,比如他開始在報紙上找對他有利的消息,而忽略那些對他不利的消息。心理測試表明,主動搜尋強化信息很正常:小散戶經常和他所認識的那些知音交流看法。他在尋求安慰。
選擇性感知更復雜:如果他面臨的證據依然不利于他的行動,他就會潛意識地曲解這些證據,使它們看起來支持他的錯誤的買進行動。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同化效應”。但是最終他的損失會非常大,以至于他的老婆近乎發(fā)瘋,逼著他想方設法挽回損失。但就在這個時候,他的態(tài)度將會最后一次突然改變:他現在已經不是在投資,而是在賭博了。當他最終兌現損失,退出觀望時,他非常謙虛地聳聳肩:“怎么樣?你得到了一些,你也失去了很多。”
自我防御態(tài)度的另一種結果是導致金融市場最重要的一個心理現象:交易費用合理化。任何一個交投活躍的短線客都知道,人們總是想在他自己錯誤賣出的價位買回來,或錯誤買進的價位賣出去,以彌補愚蠢的交易費用,其良苦用心是想免除舊的交易費用,而不是評估基本面價值和市場運行規(guī)律?;镜男睦碓蛟谟谖覀冇辛俗晕曳烙鶓B(tài)度,總是想保護自己,躲避失敗。因此我們成為自己無意識自負的犧牲品。 最后,自我防御態(tài)度要對下述現象負大部分責任:散戶們通常賺一點就跑,而虧了就長期持有不動。這盡管有些非理性,但他看見資金從基金流向自己的賬戶時感到非常自豪,而對于當前交易的潛在損失卻視而不見,不承認自己的失敗。只要虧損沒有變成現實,他就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因此他就一直不賣,除非萬不得已,而這時往往是熊市的最后階段。這解釋了為什么熊市的成交量通常都少于牛市。
可能引起記者以及他們的讀者曲解市場信息的一些心理現象
? 適應態(tài)度。我們形成和我們交往的人同樣的態(tài)度。記者和分析師都有他們自己認可的社會群體,就像每個人的文章或分析都有自己的業(yè)內人士和廣泛的讀者群一樣。這可能導致適應態(tài)度。
? 認知失調。認知失調出現在當事實證明我們的假設是錯誤的時候。我們盡量躲避那些事實,或者曲解它。同時我們盡量避免那些有可能使這種失調更加突出的舉動。記者和分析師們可能無視那些與當前市場價格趨勢相沖突的信息。
? 同化錯誤。我們曲解收到的信息,使它看起來能確認我們所做的。記者和分析師們有責任讓市場檢驗他們以前所寫的是否正確,就如同我們投資者有壓力證明自己的投資決策是正確的。所有人都有曲解信息的理由。
? 選擇性暴露。我們盡量暴露那些證明自己的行為和態(tài)度是正確的信息。記者和分析師的態(tài)度可能受到他們從前寫的文章影響。他們可能使用選擇性暴露來保護自己免受不愉快信息的影響。
? 選擇性感知。我們曲解信息,使它能夠驗證我們的行為和態(tài)度。
? 驗證性偏見。我們的結論過分受我們想要相信的東西的影響。那些寫過一些議論市場和經濟的文章的人要找理由證明他們的文章仍然是正確的——即使新的信息否認它。
? 框架效應。市場上升的事實產生一個框架,經濟信息只能在這個框架中解釋。當在牛市中評述經濟形勢時,當然要產生這種效應。
? 社會比較。當我們難以理解某些事情時,我們將別人的行為作為我們的信息來源。這可以很專業(yè)地做到:可以參照最聰明的人是怎么做的;或者聽聽大多數人的意見,而在金融市場中這往往是錯誤的。
“事后偏見”,有時又被稱為“星期一上午的指令”、“早就知道效應”或“滯后決定論”,可以嚴重影響我們對問題的判斷。一旦我們聽說幾種可能性中的某一種發(fā)生時,我們改變了在知道這件事之前的看法。我們現在可能會認為,我們早就有這種預感,知道它會發(fā)生,雖然實際上我們一點線索也沒有。在事后偏見研究中有兩個基本的范例:記憶設計和假設設計。記憶設計是指我們能夠記下來我們真正所想的,而假設設計是指我們對未來的推測。 如果我們據此得出結論,可以準確地預測已經發(fā)生的事情,這將會令我們后悔不已:我們沒有在第一時間采取行動。因此,我們想做出正確預測的愿望強烈膨脹,這種現象有助于解釋下述傾向:如果價格跌回到我們最初犯錯誤的價位時,我們非常想買回來。
談到股票市場策略,必須分清以下兩個關鍵因素之間的區(qū)別:
· 風險暴露策略
· 時機選擇策略
風險暴露永遠是出發(fā)點,這種策略主要取決于風險厭惡程度,即“金融痛苦臨界點”??梢越o出風險暴露的定義: 風險暴露是指在任何給定交易情況下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壞的損失。 風險暴露總是基于投資者的個人情況和所管理的資產數量。只有真正掌握風險暴露策略,我們才可能談到時機策略,這時我們全神貫注于市場自身,而不管任何其他事情
時機選擇策略意味著我們完全根據自己對市場的認識而決定市場操作。 這種策略絲毫不應該受到以前盈虧的影響。 因此,我們的境界是實現風險暴露策略和時機選擇策略的徹底分離。當我們進行交易時,要遠離計算器,不要指望靠在下跌趨勢中反復買進來“挽回損失”或“改善平均價格”,這類努力是有風險的;也不要因為獲利豐厚就賣出頭寸。如果相信市場,就一直守住,直到大獲全勝。 總的來說,策略是屬于行動紀律方面的問題,必須控制好個人感情。好的策略是一種很好的精神防護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