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久金|精密的天文儀器:計時儀器
文/陳久金
? ? ? ?太陽每天早晨升起,傍晚落下,表影隨之由偏西移到偏東,表影所在的方位可以提示時間,這是不言而喻的。生產的進步,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要求知道比較準確的時間,于是表就演變成了日晷(見圖3-7)。日晷包括一根針和以晷針為圓心的石質晷面,晷面刻有放射狀方位線,根據針影與方位線的重合情況,就能知道時間。

圖3-7 日晷
? ? ? ?在表過渡到日晷的最初階段,晷面一般呈水平放置,叫作地平日晷。太陽的地平經度變化是不均勻的,這意味著地平日晷上的方位刻度,若等時就不等分,若等分就不等時。從使用角度看,既不方便,也不準確。赤道日有明顯優(yōu)于地平日晷之處。由于日晷面與天赤道平行,等時刻度線必定均分圓周。晷的兩面都有刻度,向南一面用于春分以后,向北一面用于秋分以后。
? ? ? ?漏刻是利用水量多少來計量時間的儀器。漏,指漏壺;刻,指刻箭。漏刻是全天候儀器,能彌補日晷的局限,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器。
? ? ? ?豐富的史料告訴我們有關漏刻發(fā)展的主要過程。漏刻最早只是一把底部有小孔的壺,人們通過壺中剩水來粗估時間。后來,借助一支刻有刻度的箭,立于水中,以水面淹過箭桿的高度計算時間。由于水的表面張力,在箭桿周圍,形成一個向上的附著面,給讀數帶來不便,所以不久以后淹箭漏就讓位于沉箭漏。沉箭漏的箭尾要有可浮的物體,如竹片或木片,使箭浮在水面上,箭頭穿出壺蓋。當箭桿隨著水的流失而下降時,其與壺蓋平面比齊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很明顯,沉箭和淹箭的刻度順序應該相反。
? ? ? ?根據流體力學原理,水流速度與水面高度有關,單純靠一把漏壺計時,勢必影響計時的穩(wěn)定性。如果不斷添水,使漏壺水面不降低,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壺均勻流出的水將可浮箭放于該容器中,觀察箭浮起的高度也可以知道時間,這就是浮箭漏。然而,人工添水總存在間隔,添水后,水面高度仍不免有變化。古人意識到這一點,解決的辦法也很絕:用另一把漏壺來補充水量,而且為了使這把壺能均勻補水,再加入第三把壺。于是東漢出現了二級漏壺,晉代出現了三級漏壺,唐代出現了四級漏壺??蕿酰褪呛缥?。用渴烏引水,適于任何容器。特制的漏壺不再是必需的,但有渴烏的計時器亦沿用“漏壺”之名。

圖3-8 蓮花漏
? ? ? ?保持漏壺的水面高度不變,多級漏壺不是唯一的辦法。北宋的燕肅另辟蹊徑,設計了有分水口的漏壺,叫作蓮花漏(見圖3-8)。蓮花漏只有兩級漏壺,下漏壺側面有一個分水管,只要上漏壺注入下漏壺的水量超過下漏壺排出的水量,高出分水口的水必然分流,就可以保持下漏壺的水面穩(wěn)定。
? ? ? ?水運渾象既然受漏壺流水的操縱,當然也能夠反映時間,水運儀象臺就包括報時系統。其實,報時系統完全可以獨立出來,不必與其他儀器聯動,郭守敬就設計制造過一個稱為大明殿燈漏的水力計時器。
? ? ? ?在民間,最常用的計時工具是更香。均勻的更香,其長度和燃燒時間成正比。由于空氣流動,濕度變化,更香的精度不會太高,但已能滿足百姓的生活需要。
? ? ? ?在軍隊中常用一種叫作輥(gǔn)彈的計時工具。其原理大致為:重量相同的銅球,從相同的高度,沿竹管滾下,所需時間相同,若干個銅球交替滾下,以次數計時。輥彈體積不大,便于攜帶,又不受天氣影響,尤其適用于行軍打仗。
? ? ? ?現在已知,從西漢開始,就實行一天12個時辰的制度。每個時辰都有名稱,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時辰的實質為時段而非時刻,比如,子時相當于現在的23:00到1:00之間的兩個小時,丑時相當于1:00到3:00,寅時相當于3:00到5:00,依此類推。南北朝以后,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初、正兩部分,比如,子初指23:00到0:00之間的一個小時,子正為0:00到1:00,便攜式赤道日晷就是按初、正分為24個時段,與現今時刻制度不謀而合,“小時”之稱也由此而來。
摘自《中國古代天文歷法》
青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