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語和匯杰兒童感統相比哪個機構比較好?
匯杰在武漢差不多是中等左右的機構,專業(yè)度上肯定比楊清語差點,楊清語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個大機構了,不過匯杰收費還是挺高的,三十分鐘170,一個小時得三百多了,比楊清語一節(jié)課280/一小時的可貴不少
對語言表達來說,什么最重要?是清楚準確的語句還是語義明確的發(fā)音?其實,清楚準確的說話表達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的禮貌,而語義明確的發(fā)音能夠讓我們彼此更好地去理解對方。

相反,一個整天結結巴巴或者說話不清楚的人是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的。因為他們連話都不能好好說,又怎么可能加入到別人聊天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呢?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面對很多人進行演講、與陌生人打招呼等等。這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相當緊張,于是說出來的話不僅磕巴,還加入了許多無意義的詞。甚至說著說著就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東西,最后弄得自己無所適從,其他人也感到很尷尬。
心理學上有一個“聚光燈效應”,指的就是內心比較自卑的人總以為別人的笑聲、談話聲都在指他自己。其實我們都知道,大部分人并不會注意到路人,可對于口吃者而言,他們敏感多疑的性格會在這種心理效應下變得愈發(fā)嚴重。一開始只是擔心,后面就變成恐懼,他們恐懼交流、害怕口吃,拒絕一切的溝通。

我們來做這樣一個設想:假如我們不去管這種一說話就磕巴的情況,那它會產生哪些變化?(大致分為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磕巴次數減少,口吃率逐漸降低
口吃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語言狀態(tài),是后天錯誤的語言習慣、不良性格等方面導致的語言問題。因此,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成人更容易通過調節(jié)情緒來降低口吃率,這也是為什么他們看起來不會被口吃所影響的原因。
但這可不意味口吃就真的不復存在了。央視的專業(yè)數據指出,焦慮已經成為影響年輕人健康的主要因素,而焦慮恰好是成人口吃出現的一大誘因。這么一看,大家對口吃還是得重視。

第二種可能性:磕巴次數增加,口吃影響愈發(fā)明顯
一般來說,說話磕巴的特征由少到多其實就說明了口吃的逐漸加深,或許一開始只是假性口吃,但到了后面,沒準就真的變成真性口吃了。至于口吃帶給我們的不便和糾結,大家在現實中、影視作品中都已經看過很多的例子了。
之前我們機構成都中心就曾經有一個口吃的學員,那孩子剛上初中,原本就比較靦腆內斂,上了初中后因為學習成績比較好結果被班上的一些同學嘲笑。時間一久,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最后導致口吃出現。這下可好,直接讓孩子的心理防線直接崩潰,連學校都不敢去了。
去年大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也是如此,他的學習成績雖然好,但整個人卻相當自卑。盡管平時思維邏輯很棒,但說話表達總顯得拖拖拉拉,有時候還得停頓一下才能說出口。

除過口吃這個“聲名遠揚”的語言問題外,還有很多語言問題也正在影響著眾多的孩子,比如語言發(fā)育遲緩、構音障礙等等。在可預見的將來,那些深受語言問題影響的孩子仍將面臨矯正不及時、錯過矯正時間等等各種現實問題。
據權威數據統計,新生兒中語言發(fā)育遲緩出現的概率約為4%-6%,而口吃者在一千三百萬左右,兒童口吃者大約在九百萬左右。越來越多的語言問題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難避免的重要阻礙,家長們應該如何做才能保證孩子語言的發(fā)展呢?
矯正,這或許是唯一的辦法。
很多人對語言矯正其實存在一種誤解,認為語言矯正是一種“騙人的手段”。但鐵一般的事實卻告訴我們,語言矯正是一種針對語言問題行之有效的完整體系。
但語言矯正針對不同語言問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相同,例如聽力障礙和腭裂兒童,我們就需要孩子先去手術,然后才能進行語言矯正。這是因為生理缺陷的孩子缺乏能夠正常發(fā)聲的基礎,所以他們需要采取先手術再矯正的方式。

還有一部分語言問題在矯正后要多注意注意孩子的語言狀態(tài),否則可能會出現語言問題反復的情況,比如口吃,明明已經矯正好了,但是過段時間之后又再度反復,導致之前的努力白費。
語言矯正的作用,是為了讓孩子錯誤發(fā)展的語言重新回到自己的路上,避免受到更多的影響。畢竟沒有哪個父母愿意自家孩子出門就被其他孩子用不說話、小結巴等各種貶義的詞所鄙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