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蟲記·西雙版納·磨憨口岸·20190708 (4)


? ? 這個物種可能在國內(nèi)很常見,此前有中文資料將其定為 婆羅洲真脛繭蜂?E. borneoensis,并記載了采于全國各地的標本。然而,國內(nèi)的標本和描述與國外資料有較大的出入,考慮到歐洲學者可以更方便地檢查模式標本,我認為應(yīng)當暫時以他們的說法為準。
????此外,這個物種的形態(tài)相當多變,原始描述記載其前翅的小黑斑可能消失,但我不確定這到底是不是應(yīng)該算種內(nèi)變異。


? ? 蜜蜂科,顏色很深的小型種類,在我國熱帶地區(qū)相對比較常見,東南亞亦有。與常見的蜜蜂相比,它們的工蜂沒有尾針,不會蜇人。(但是仍然能咬人,如非必要請勿觸摸)
????國內(nèi)有人飼養(yǎng)本種,用于給經(jīng)濟作物傳粉,俗稱酸蜂,蜂巢長得極其寒磣,看起來不像是有蜂蜜。

? ? 見于熱帶的大型木蜂,通體黑色,翅有金屬光澤。成蟲鉆蛀竹子筑巢。不太可能在北方出現(xiàn),如果在北方看到了完全黑色的木蜂,也大概不是這一種。
????本種在部分地區(qū)俗稱竹蜂,被認為有藥用價值,可以在中藥店和電商平臺買到,但用途有限,價格不高,所以沒有被過多地捕殺。

? ? 小型種類,各部分的比例與典型的切葉蜂屬相似,但背面光亮,甚少被毛,腹部腹面的毛(也就是腹毛刷)完全黑色,切葉蜂屬多無此特點。雖然它的脛節(jié)真的有刺,但一般來說只看照片很難在濃密的毛被中找到刺的位置。
????本種分布廣泛,北至華北平原,南至澳大利亞,都有記錄。成蟲鉆木筑巢,不切葉。

? ? 圖片正中的個體是本種,偏左的個體是另一種,見下文。體型較大的切葉蜂,但不在大切葉蜂亞屬內(nèi)。翅前半完全透明,后半有紫色光澤。頭部和胸部邊緣有紅色毛,腹面毛被常為灰白色。
????這個其實很容易辨認,不管是翅還是毛被,都有點與眾不同。

? ? 存疑。體型較小,長度約1cm,整體結(jié)構(gòu)也比較緊湊,腹部長度大致與頭部和胸部之和相等。胸部毛被相對較少。腹部末端稍尖,有點像尖腹蜂屬,但尖腹蜂屬是一類盜寄生昆蟲,它們將卵產(chǎn)在其他蜂類的巢穴中,不需要給自己的巢穴搬運花粉,所以它們的腹毛刷完全退化。圖中個體還能隱約看到腹毛刷,所以不太可能是尖腹蜂。

? ? 圖中大多數(shù)個體都是大切葉蜂,只有中間那只胸部有白色毛的種類是刻痕切葉蜂。除了胸部毛被的差別以外,本種腹部完全紅色(而不是只在每節(jié)末端有紅帶)。
????本種與大切葉蜂近緣,形態(tài)較為相似,此前只在泰國有記錄,中文名是我自己翻譯的。

? ? 體型較大,可能是當?shù)刈畛R姷那腥~蜂。頭部和胸部黑色,腹部各節(jié)末端有紅帶,被毛較少。與大多數(shù)切葉蜂不同,本種不切葉筑巢,它們傾向于使用木蜂廢棄的巢穴。我很久以前在四川見過一只死去的個體,這次見到活的了。
????其近親可能會長得非常大,有人認為世界上最大的蜜蜂就在切葉蜂屬內(nèi)。

? ? 存疑。小型種類,常見,但經(jīng)常被認錯。我就曾經(jīng)在這個系列里認錯過,可惜膜翅目愛好者不多,當時沒被指出來。這個屬除了經(jīng)常被誤認為其他屬之外,另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國內(nèi)外資料描述有出入,比如 A. troglodytes 的認定問題,國內(nèi)資料認為它腹部第二節(jié)背面不明顯隆突,但國外學者則認為它腹部第二節(jié)的隆突程度在屬內(nèi)算是比較明顯的。再比如,檢索表給出的?A.?icarioides?的一個主要特征是有發(fā)達的黃色被毛,但有香港人采到了被毛程度介于發(fā)達和不發(fā)達之間的中間型個體,只能說,珍愛生命,遠離蜾蠃。

? ? 體型較小的種類,在熱帶常見,腹部第二節(jié)整體呈鈴鐺狀,沒有腹板。雖然有些蜾蠃也有發(fā)達的第二節(jié),但鈴腹胡蜂其實和馬蜂更為接近,其與蜾蠃的相似只是一種趨同。
????與馬蜂一樣,鈴腹胡蜂亦有社會性,如果遇到巢穴,請不要捅馬蜂窩。
如有錯漏,歡迎指出
如需問蟲,請用私信
最后祝你,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