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明朝紅夷炮圖文資料集(三)崇禎朝中期

2023-07-19 13:04 作者:金牌防守術  | 我要投稿

《達觀樓集》卷十八所載,崇禎五年,福建巡撫鄒維漣拜游擊將軍鄭芝龍為主將,招募水兵,并制造戰(zhàn)艦四十艘,海戰(zhàn)器械上萬,并鑄大銃五百門,令鄭芝龍出兵剿平海盜劉香,鄭芝龍不負眾望,同年十一月在福建閩江口擊敗劉香的艦船,獲得了勝利。

巡海道徐應秋的【海寇劉香殘稿一】所載,崇禎五年,鄭芝龍圍剿劉香的巨艦,桅高就有十丈,配備重二三千斤的大銃,炮彈能及六七里。

公歷1633年7月12日(崇禎六年農歷六月初七),荷蘭駐臺灣長官普特曼斯帶領船隊發(fā)現并偷襲了鄭芝龍和張永產停泊在廈門中左所海灣內,正在清洗修理的五十多條戰(zhàn)船,其中有十幾條為游擊將軍張永產麾下的小游船。 由于此時明軍船隊的兩個主官都不在,正在維修戰(zhàn)船的明軍遇到突襲猝不及防,明軍方面稱被荷軍燒毀了近二十艘戰(zhàn)艦。(荷蘭方面人聲稱燒毀了四十五到五十五艘戰(zhàn)船)其中不乏有裝載16門到36門大炮的戰(zhàn)艦。很大可能就是崇禎五年福建巡撫鄒維漣新造的那批。 《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 “是時,鄭芝龍新自廣東剿賊回。是日,正在中左閣船燂洗。紅夷自外順風順潮而入,瞬息數百里,實出我不意。而張永產則奉撫院軍令,調兵往北路會剿香賊。是日,正在泉州城下與本道料理兵食船器等物?!?/p>

“此番突入中左等處,焚燒鄭芝龍與張永產各戰(zhàn)船,蓋求市而不得,遂憤然于一逞。此失事之情也。鄭芝龍部下焚過船十余只,張永產部下焚過梧銅游船五只?!?/p>

歐陽泰的《從丹藥到槍炮》一書中引用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中普特曼斯的書信,提到在廈門被荷蘭快艦襲擊的鄭芝龍艦隊用的是雙層甲板的炮船,戰(zhàn)船的質量和荷蘭在遠東所用戰(zhàn)船一樣好,戰(zhàn)船的大炮比與之交戰(zhàn)的荷蘭船上的還要多,裝備有帶輪子的炮架和鏈拴。而且是可以發(fā)射18磅炮彈的“grofcanon”大型火炮。

雖然荷蘭人聲稱通過偷襲的手段摧毀了鄭芝龍停泊在廈門港內的戰(zhàn)船,但是根據《鄭氏史料初編》福州兵備道右布政使張?zhí)祺雱t報告:“是日,芝龍部下焚船十只,張永產部下焚船五只。”可見當時荷軍偷襲的匆忙,并被沒有徹底摧毀明方的戰(zhàn)艦,很多受傷倒沉的戰(zhàn)艦最終被補救回來,實力并沒有太多折損。否則鄭芝龍也不會有底氣于三個月后就在料羅灣對荷軍發(fā)動襲擊。 崇禎八年,鄭芝龍在消滅海盜劉香的戰(zhàn)役中,其艦隊的實力依舊比較強大。 《明檔》四十五所載,崇禎十六年十一月,登萊巡撫曾化龍回憶崇禎八年自己在廣東攝海道篆,協助平??軇⑾銜r,參觀過鄭芝龍的艦隊,稱其艦船堅如鐵城,每船安置紅夷炮二十四門。 “職猶記粵東與鎮(zhèn)臣鄭芝龍破劉香時,閱其戰(zhàn)艦,堅原如鐵城,每船可安置大銃二十四位,炮聲一發(fā),裂云穿浪,卒成馘陣之功”

咸豐本《濟寧直隸州續(xù)志》所載咸豐三年,為防備捻軍,新辦團練時,于濟寧普照寺挖到16門可以使用的崇禎年紅夷炮,其中有2門為崇禎五年兩廣總督熊文燦督造。 第四尊:崇禎五年,總督兩廣軍門熊造,嶺西道左布政王,督造官何吾嶷,鑄匠霍成業(yè)。用葯二觔,鐵子一觔半。

第五尊:崇禎五年,總督兩廣軍門熊造,嶺西道左布政王,督工官何吾嶷,鑄匠霍俊。用葯二觔,鐵子觔半。

軍博收藏的兩門崇禎六年鐵炮,為兩廣總督熊文燦督造(何吾嶷參與督造)其中有若干門被解入回京。該炮在清代賜名為嚴威炮(炮圖集) 炮長153厘米,口徑6.5厘米,可用鐵彈1.5斤,鉛彈2斤。

光緒本《陵縣志》所載該縣一門崇禎六年兩廣總督熊文燦督造的紅夷炮,清朝人對該火炮的尺寸數據記錄頗為詳細,而且對此炮的來歷也有考證,事無巨細的態(tài)度令人欽佩,現如今很多博物館都沒做到這種程度: 南城樓大炮,崇禎六年總督兩廣軍門熊造,嶺西左布政王,監(jiān)造官何吾嶷、張尚文,閩匠造。

重約五百觔,長四尺五寸,內圍徑二寸五分,週七寸五分有奇,其外首圍一尺七寸,頸圍一尺四寸,中圍二尺,末圍二尺四寸,左右耳長二寸三分,圍五寸,距末一尺八寸,末有觚鐵若蒂,前窄后博,利于懸發(fā),火門去末五寸。

舊在南城樓,樓廢今貯縣庫。文六行,首曰:崇禎六年,中曰總督兩廣軍門熊造,左曰嶺西左布政王,右曰監(jiān)造官何吾嶷,又曰張尚文,末行曰閩匠造。

考明史熊文燦傳,貴州永甯衛(wèi)人,萬厤三十五年進士,崇禎五年由福建巡撫擢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此炮次年造也,馀三人無考,文燦自閩來,故用閩匠。又云十年四月拜文燦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募粵人及鳥蠻精火器者一二千人,以自護此炮所由北移歟。

黑龍江博物館兩門崇禎六年鐵炮(嚴威炮)為兩廣軍門熊文燦,何吾嶷督造。 第一門長154厘米,內口徑8厘米,可用鐵彈3斤,鉛彈4.5斤。 第二門長153厘米,內口徑7厘米,可用鐵彈2斤,鉛彈3斤。

中山博物館同類型的一門崇禎六年紅夷炮

《南山博物館擬征集文物清單》所載崇禎六年鐵 炮長154厘米,口徑7.5厘米,可用鐵彈2.5斤,鉛彈3.5斤。兩廣軍門熊文燦, 督造官 文浩,馬繼龍閩匠造。

湖南文管會所藏崇禎六年(1633年)鐵炮以及吳三桂三藩反叛時期鑄造的昭武元年(1678年)。這門崇禎六年的炮恐怕也參與了那次對清朝的戰(zhàn)爭。連同出土的還有崇禎十六年鄭芝龍督造鐵炮、永歷元年鐵炮。

鄖陽博物館保存的明代崇禎總督兩廣軍門熊文燦督造之鐵炮

《明清史料》乙編第三本所載,崇禎六年山西造完紅夷大炮25門,二號紅夷炮11門,三號紅夷炮并涌珠炮59門。

《明清史料》乙編第一本中關于崇禎六年宣府各堡所補充的137門西洋炮,大部分來源應該宣大總督張宗衡于前一年提及的新造之西洋炮。 居庸關長城上保存有明代西洋炮,該名類的火炮就目前出土實物來看,為一種雙層鐵炮,內部是熟鐵鍛造,外部澆筑生鐵,且炮尾帶有瞄準裝置。

乾隆本《赤城縣志》中所載崇禎八年,宣府赤城各堡的西洋炮和紅夷炮,應該是崇禎六年的派發(fā)之物。(由于圖片限制,具體的可以看我發(fā)在知乎的貼)

居庸關南北券城所列四門西洋炮,炮長1.7米左右,口徑7-8㎝

這類雙層鐵炮,明代是使用分塊泥范鑄造,外層鑄鐵有大量砂眼,且炮身有很多范縫,如果是單層鑄鐵炮身,此炮必炸。 但得益于內層炮管為百煉熟鐵鍛造而成,故而外層炮體損壞,而內層炮體依舊完好無損。因為外層的生鐵僅僅是起到加固內層鍛鐵炮膛的作用。正是因為如此,澆鑄外層炮體的工匠才能如此隨心所欲。 使用這種做法的最大好處就是提高了鐵火炮的成品率和生產效率,因為鐵匠只要把內層鍛鐵炮管做好就行,這一步還可省去打磨炮身的工序,泥模無需特意陰干,更省去了制造一體式的泥范工費,工匠甚至可以利用手邊的鐵箍將軍炮的半成品亦或者廢品,將其制造成前細后粗的紅夷炮。 毛病就是,鍛鐵炮管的口徑受限于中式筍殼結構限制,口徑很少有超過15厘米的,故而大口徑炮還是得靠鑄造。其次就是鍛鐵比較耗費人力。

《靖江縣志》崇禎七年知縣陳函輝所造軍械及武庫所存軍械: 至於城守諸備,先期鑄西洋神器十大位,分置四門。又從庫中淸出銅烏銃、如虎蹲、虎尾、佛狼機、馬鞭銃、三眼銃諸項分頭安放。又從道府借到火藥及自行買辦硝黃等物如法製用,又遣役親往鎭江買造弓箭及鑿,運江陰石塊堆積城垜,其燈竿、灰瓶、懸簾、檑木一一整?,以防旦晚之用。

天津寶坻區(qū)文化館館藏明代崇禎七年鐵炮,長度158厘米,內口徑8厘米,可用鐵彈3斤,鉛彈4.5斤。 《天津寶坻區(qū)文化館館藏明代火炮考》

舟山博物館保存的明崇禎七年鐵炮,于1978年在舟山灘涂的沉船中發(fā)現,一共出水兩門,還有一門大炮被中國軍事博物館征集并展陳。 炮長193cm,內口徑9.1cm,炮口有破損,長寬比約為21.2,可用鐵彈4.5斤,鉛彈6.5斤。

嘉慶本《犍為縣志》所載該縣駐防署有鐵炮一尊,長七尺,過心八寸,為崇禎七年鑄造。原本布置在城北門,最后搬到駐防衙門。

《全濰紀略》所載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清軍攻破山東昌邑縣,繳獲該縣紅夷炮,其中有三門在攻打濰縣的時候被該縣明軍繳獲,這三門紅夷炮為崇禎八年,昌邑知縣陳啟元鑄造。

崇禎八年二月,崇禎十年五月兩廣總督熊文燦北解紅夷炮共二百門,重量在300斤到400斤不等。樣式應該與黑龍江博物館的兩門崇禎六年的紅夷炮相當。

《饒陽縣志》所載崇禎九年,知縣唐順徵所造西洋大炮二位。

崇禎九年,宣府總兵按令計劃打造紅夷炮50門

《增城縣志》崇禎九年增城知縣陸清源和縣丞楊九韶所制軍械,其中包括紅夷炮八門: 軍器:舊有紅彜(夷)大砲八門,署縣事經厯何言同縣丞楊九韶鑄。附黃拱寅創(chuàng)造銃器火藥記畧:丙子春,増城缺令當事以毘陵何公由臬幕來攝篆務,増故去天萬里地遠法疏公至問俗得,庚午寇薄城下,狀而城守空虛不能一矢相加,遺慨。然圖久安長治之?條爲六款。其一曰,創(chuàng)火器,念守城惟火器可以致遠,因造大銃一十六門,城凡四門,每門四門各有十子銃,以隨其母銃則流連不絶。并置硝四百觔,磺一百五十觔,鉛彈四百斤。捐俸不足佐以贖鍰不費公帑半緡。

又佛郎機、虎蹲、百子砲二十七門,有子砲以隨其母,何言鑄八門,餘知縣陸淸源鑄。舊鑄銃二百二十八門,復有萬人敵、火礶、噴筒、長鎗、古弩俱稹貯分發(fā)四門各民壯。日久壞爛,自鼎革後或解省或移用征勦散失不全。

18世紀中后期,法國傳教士錢德明對于清軍武器的記載,每種武器都有名稱和造價以及尺寸,材質。 《Me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oeurs, les usages etc. des Chinois: par les missionaires de Pekin. Vol 1-16》第 7 卷 【作者:Joseph Marie Amiot, Francois Bourgeois, Pierre Martial Cibot · 1782】 其中他看到了三門鑄造于崇禎九年的小型紅衣炮。 一號:全長三法尺九法寸,膛長三法尺五法寸,口徑二法寸,炮重四百磅,藥重二磅。 二號:全長三法尺四法寸,膛長三法尺,口徑一法寸五萊尼,重二百七十磅,藥重一磅八盎司。 三號:全長三法尺二法寸,膛長三法尺,口徑二法寸,重二百五十磅,藥重一磅八盎司。

康熙本《堂邑縣志》:所載該縣明崇禎十年,知縣裴希度置造紅衣礮一具。

德勝門箭樓的明代西洋炮和長城博物館明代西洋炮(雙層鐵炮)

1912年,山海關附近的百姓正在廢棄的城墻上游玩,已是斷壁殘垣的炮墻邊上,還留有一門明朝崇禎十年的西洋炮。

唐山博物館崇禎十年密鎮(zhèn)捐造西洋炮

天津瓷房子博物館,疑似一門明代雙層西洋炮?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保存的崇禎十年西洋炮,一共出土兩門,長度均在170厘米,一門口徑7.5厘米,重約1000斤,炮尾已破損。一門口徑14.5厘米,重量不詳。

軍博館藏的崇禎十年密鎮(zhèn)雙層鐵炮,炮長206厘米,口徑8厘米。

山海關區(qū)東羅城東南角臺出土的明代崇禎十年的密鎮(zhèn)捐造天字一號 西洋炮,此鐵炮前細后粗,通長240厘米,重約1500千克,炮體有明顯范縫痕跡,為內熟外生的雙層鐵炮。炮口內徑10厘米,外徑25厘米,其后12.5厘米炮口外壁區(qū)間環(huán)飾凸起回形紋飾,上有高1.4厘米方錐形準星?;匦渭y飾后鑄凸起炮箍一道。炮體中部兩側橫出圓柱形炮耳,直徑7厘米,各長13厘米,距炮口110厘米,兩耳間炮體上下鑄凸起炮箍3道。炮體后部有凸起的長方形火門,上有直徑0.8厘米雙引線孔,距炮口185厘米。炮體最后部鑄凸起炮箍2道,最大直徑處為39厘米。其后炮尾層層收斂呈覆笠狀,有不規(guī)則尾珠,長9厘米,直徑16.5厘米。該鐵炮目前以運至山海關長城博物館保管。

山西大同城墻遺址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崇禎十年密鎮(zhèn)捐造天字四號西洋炮 (雙層鐵炮,內層為熟鐵,外層為生鐵),長239厘米,口徑10厘米,重1800公斤,可用鐵彈6斤,鉛彈9斤。

就現存實物來看,崇禎十年五月至于九月,密云地區(qū)至少鑄造過54門西洋炮。(但就民國時期留存的實物來看,密鎮(zhèn)至少鑄造了92門西洋炮) 圖為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收藏的崇禎十年九月密鎮(zhèn)捐造的五十四號西洋炮,用火藥二斤,散鉛子四斤,合口大彈一個。 炮管內部為熟鐵鍛造,外部為生鐵澆筑,澆筑時因為采用傳統的泥范,故而留有大量的范縫,較為粗糙。

灤平博物館所藏一門崇禎十年十一月西洋炮,炮長170厘米,內口徑7.5厘米。

玉田縣明代鐵炮。圖①為崇禎十年九月密鎮(zhèn)捐造五十二號西洋炮,內口徑7厘米,長147厘米。圖③為天字二十一號將軍炮,口徑9.5厘米,長231厘米。

《傅斯年全集》卷六中提到的民國二十年,北平已征集到的明代紅夷炮長度以及銘文信息,尺寸為英寸(和現存的同款火炮對比,民國所記錄的尺寸都略短了幾公分) ①北平中門道旁古炮:密鎮(zhèn)捐造西洋炮8門

對于雙層鐵炮的由來問題,鄭誠在“《祝融佐理》考——明末西法砲學著作之源流”這一論文中指出,銅芯鐵體炮在印度和中國都有發(fā)現,且出現的時間也相仿,現存鐵心銅體炮明代是1533年的佛郎機子銃,要更早于印度現存的那門相同材質的火炮。由于年代久遠,缺乏史料和更多實物佐證,誰先誰后已經難以考證。

鐵芯銅體佛朗機子銃

濟南博物館所藏崇禎時期山東制造的復合鐵炮。

但是同為復合金屬炮的雙層鐵炮,目前在世界其他地方還未發(fā)現,應該為中國所獨有,鄭誠認為,中國工匠善于鑄造鐵器,而印度善于鍛造,這種技術可能是中國廣東等地的工匠在澳門葡萄牙炮廠工作中,由中西兩方互相交流得來的產物。

目前我對鄭老師的看法存在一些疑問,西洋炮早在崇禎五年六月,宣大就已經開始生產,當然,目前沒有實物證明崇禎五年生產的西洋炮和崇禎十年的雙層西洋炮是同一種。但是就這些雙層鐵炮的出土地點來看,基本都在北方,南方目前未還曾見過。如果雙層鐵炮相對于單純的鑄鐵炮來說有一些優(yōu)勢,為何南方沒有廣泛使用? 目前從出土西洋炮的制造工藝上來看,外層的生鐵炮管范縫十分明顯,可以確定是泥模分段鑄造的,這鑄炮手藝和南方還是有一些不同,對于鑄造一體成型的火炮來說,這種分塊范鑄工藝雖然更簡單,但是也較為落后,接縫處未必就很牢固,加上未干的泥模會導致鑄鐵多產生砂眼,故而火炮炸的四分五裂的幾率會很高。所以更像是北方工匠鑄造紅夷炮不精,借用傳統鍛鐵將軍炮管再加工的產物。 明代現存西洋炮多出自密鎮(zhèn),且均為裹鐵復合炮,為何明代北方地區(qū)會采用內鍛外鑄的方法制造紅夷炮,我認為原因可能有兩個。 其一,明代中后期鍛造炮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目前現存帶鐵箍的(竹節(jié))將軍炮大都為熟鐵鍛造炮,就實物而言,最大的鍛鐵將軍差不多兩米左右。萬歷末年,福建地區(qū)便開始引進仿制紅夷炮。而北方制造紅夷炮起步較晚,且缺乏廣東福建地區(qū)的工匠技術支持。 由于明代南方經濟較為發(fā)達、糧食富足、又少戰(zhàn)亂,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使全國優(yōu)秀工匠多匯集于此,在十六十七實際的大航海時代,面向大海的浙閩粵地區(qū)首當其沖成為國際交流合作的前沿,世界各國最先進的技術以及西方人才也是以此為門戶進入內地。多方優(yōu)勢使得南方在技術經濟人力層面都要優(yōu)于北方,生產的鑄鐵產品質量也非北方能比。徐光啟就曾一度想調任廣東,參與造炮工作,這樣不僅可以給明廷節(jié)約不少工費,且所造火炮質量更好。 通過南方輸入火炮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北方地區(qū)為了生產堪用的歐式火炮,且減少造價,便在制作工藝日頗為成熟的熟鍛造炮上做了一些改進,取消了鍛造炮原有的鐵箍(加固之用),改為分塊泥范澆鑄生鐵的方法來加強炮管強度。 其二,北方尤其是山西多用煤炭煉鐵,而明代沒有洗煤提純技術,故而煤炭中含硫化物比較多。由于硫是由燃料帶進生鐵中的雜質,它會促使鐵與碳的結合,使鐵硬脆,容易發(fā)生斷裂,并與鐵化合成低熔點的硫化鐵,使生鐵產生熱脆性和減低鐵液的流動性,顧含硫高的生鐵不適于鑄造細件。(目前鑄造生鐵中硫的含量規(guī)定最多不得超過0.06%) 其三,明代鑄鐵火炮基本都是用傳統的泥模制造。雖然泥模鑄炮整體性好,但它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 鑄范及型芯的粘土透氣性低,在用炭火烘烤時,經常是外干內濕,澆鑄時水分蒸皎潮氣,所鑄火炮常有蜂窩狀孔穴(砂眼), 發(fā)射時容易炸裂。而內層的炮管由于是經過人力反復鍛打的,甚至有些達到了低碳鋼的標準,打磨后甚至光亮入鏡,故不存在出現砂眼的情況,等于給火炮增加了一層保險。 北方工匠總結多次鑄炮失敗的教訓,為了解決生鐵澆鑄大型火炮易脆易裂以及泥模產生砂眼的問題,故而先用熟鐵鍛打出炮管 (鍛打能消除金屬在冶煉過程中產生的鑄態(tài)疏松等缺陷,優(yōu)化微觀組織結構,同時保存完整的金屬纖維組織的連續(xù)性) 其后再用泥模分塊澆筑生鐵,這樣一來大大提升了火炮制造的成功率和生產效率,而且也降低了火炮炸膛風險。 總的來說,雖然明朝的工匠已經知道使用熟鐵能夠減少炸膛的概率,但北方出現內鍛外鑄的雙層鐵炮,我認為主要還是由于北方工匠鑄造大型火炮技術不足以及生鐵質量差的被迫選擇,以上純屬個人見解。 清朝也清楚雙層鐵炮可以大大降低火炮的炸膛率。咸豐初年,為對抗太平軍,清廷派晚清名臣駱秉章巡撫兩湖,早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他就看到了清軍鑄鐵炮的弊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駱秉章上奏了《報琦善誤國情形并陳戰(zhàn)守之策》的奏折 “逆夷炮無虛發(fā),我炮雖發(fā)無準,火藥半雜沙泥轟擊無勢,不能及遠”

“將令不嚴,賞罰不明,大炮不堅,戰(zhàn)船不固,軍情同變,人心悲怨……大炮以鐵沙攙泥料外包鐵皮,所以施放之時,火藥不能加足,炮子不能奮飛,而何能傷及堅厚之夷船哉。”

他吸取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教訓,親自在長沙設有火藥局、炮局和船局,專門打造給湘軍的軍需。他的標準就是所造之炮,無論大小,皆要求用熟鐵來制造炮芯,以防炸裂。光緒本《善化縣志》載: 咸豐三年八月十三日,駱秉章、張亮基等會奏的《奏報遵籌船炮情形并請敕撥銀兩摺》,詳盡敘述了對水師組織、船炮設置等設想,并附上了《改造戰(zhàn)船配撥炮位兵勇章程》和《李防御熟悉水師,請調來楚驗視戰(zhàn)船片》駱秉章指出,鍛造的熟鐵炮管能裝填的火藥量是生鐵炮管的一倍,而且還沒有炸裂的問題。 “鐵炮不及銅炮,鑄生鐵炮不如制熟鐵炮,斤重相同、而熟鐵炮食藥可多至一倍,無炸裂之虞,且體質輕便,施之于船尤宜。惟熟鐵炮打造費工,刻難集事……臣駱秉章亦飭省局委員一體趕緊打造……又火藥制作極精,亦可多收一倍之力。”

明代崇禎十一年盧象升督造鐵炮,目前存放于山西藝術博物館,根據金相顯示,局部為亞共析鋼材質。

《明後期に鋳造された紅夷大砲の金屬學的調査.》

?

山西大同博物館兩門明代崇禎十一年紅夷炮。 為山西總督盧象升制造。兩門炮長度均為190厘米,內口徑為8厘米,重500斤(實際應該約900斤)??捎描F彈3斤,鉛彈4.5斤。也可以使用一明斤大鐵彈外加群彈九枚。

下圖左側為同款火炮,目前炮口有破損

太原文廟內的崇禎十一年盧象升督造鐵炮 ,兩側炮耳已經斷裂缺失,長1.9米,口徑8厘米,重500斤(實際約900斤)

河北淶源也出土了兩門崇禎十一年盧象升督造的紅夷炮《河北省明代長城碑刻輯錄 下》

1980年,陽高城內西北隅城墻附近,出土一尊鐵炮,炮重五百余斤,炮身鑄有銘文:“崇禎戊寅歲仲夏吉旦捐助建造”,并有兵部侍郎、宣大總督盧象升等將領的名字。

石家莊也出土過一門同類型的崇禎十一年鐵炮,規(guī)格都大同小異

長城博物館保存的崇禎十一年盧象升督造鐵炮(有可能雙層鐵炮) 炮長285㎝,口徑10.5厘米,現重1500公斤,可用鐵彈7斤,鉛彈10.5斤?;鹋诒稄?2,炮身前細后粗,一雙炮耳已斷裂遺失。 《祝融佐理考——明末西法砲學著作之源流》

《明檔》47【為分布設防奴夷入晉事宜事】所載崇禎十一年11年17日,宣大總督陳新甲為防備清軍進入山西,將新鑄的五百斤到兩千斤紅夷大炮中抽調出四十八門(前任盧象升督鑄之火炮),分發(fā)朔州、渾源等九州縣以及平虜、得勝等軍堡防御。(感謝好友夜闌臥聽風吹雨提供的資料)

咸豐本《濟寧直隸州續(xù)志》所載咸豐三年,為防備捻軍,新辦團練時,于濟寧普照寺挖到16門可以使用的崇禎年紅夷炮,其中有1門為崇禎十一年曾姓督糧道的官員督造的紅夷炮 第六尊:崇禎十一年孟夏吉日,欽差督糧道曾造,標下督造官尤起來,福建官匠曾玉、曾坦。用葯二觔半,鐵子二觔。

民國《井陘縣志料》所載該縣保存的一門崇禎十一年古炮(記載頗為詳細): 西洋護國將軍礮:右礮原在縣治西北城角上土中埋沒,民國十七年晉奉之役,奉軍在城牆上挖掘戰(zhàn)溝時發(fā)見,二十年春乃移於縣政府內,此礮共三節(jié),長二百四十生的,口端直徑三十三生的,出口徑十一生的,上下粗細相等,中間有雙耳,口端處有【西洋護國將軍】六字,中節(jié)有字六行第一行爲【崇禎十一年六月吉日造】第二行爲【欽命總監(jiān)太府軍門方】第三行爲【欽差分守眞定太府陳】第四行爲【欽差巡撫保定都察院張】第五行爲【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李張】第六行爲【欽差井陘兵備道僉事李】第三節(jié)有字,五行第一行爲【欽派井陘道中軍守備指揮僉事】第二行爲【殷□□□造】第三行爲【差役管隊肖承業(yè)】第四行爲【□人劉國相邵魁張壽常文思王加成】第五行爲【金火匠人張一忠張愛】下節(jié)有火門,方形,每邊五生的二米粒。此礮現尙完好無缺,當日必係守城之用,除西北城角外,其餘三城角上,意者亦有同式之礮埋於土中,惜未曾發(fā)見耳。

民國《井陘縣志》所載該縣有一門崇禎十一年六月敕造紅夷鐵炮。

明朝紅夷炮圖文資料集(三)崇禎朝中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周至县| 平阳县| 德兴市| 镇赉县| 灵台县| 休宁县| 壤塘县| 长治县| 宿迁市| 阜新| 佛坪县| 龙岩市| 教育| 江达县| 淄博市| 即墨市| 淮北市| 饶平县| 平舆县| 普兰县| 潼南县| 青神县| 仙桃市| 会东县| 惠州市| 宜章县| 上思县| 稷山县| 团风县| 宜春市| 黑河市| 静宁县| 建阳市| 德庆县| 项城市| 北海市| 会理县| 牙克石市| 勃利县| 成安县| 麻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