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頓弦樂四重奏第3號
第三弦樂四重奏作于布里頓逝世前,也是他最后的主要作品。自從1973年5月心臟手術后布里頓變得虛弱和半癱瘓;他和阿瑪?shù)聻跛顾闹刈鄨F在1976年9月完成這部作品,在1976年12月19日即該樂團首演后的兩星期后在snape maltings 逝世。
? ? 像舒伯特的《死神與少女》四重奏(D810)一樣,這首最后的四重奏是在趨向于死亡的陰影下寫作的,但卻沒有一個音符彈奏出痛惜之情。它是在一種接受死亡的情緒下寫作并經(jīng)常平靜的回顧往昔。它是布里頓向音樂廳的告別,就像《威尼斯之死》是他向歌劇告別一樣,并且兩部作品存在顯而易見的共同點。四重奏終曲的“帕薩卡里亞”舞曲作于1975年11月布里頓最后一次訪問威尼斯,注腳的小標題為“寧靜的”,其中的宣敘調引用了歌劇的主要主題,它的調性中心采用E大調,使人聯(lián)想起歌劇中貫穿全劇的主人公--艾森巴赫(E字母開頭)一個和布里頓性格完全一致的人物,因此不能否認這部作品的自傳性。
? ? 布里頓在第2弦樂四重奏之后的年代里所寫的一系列器樂組曲對第3四重奏的結構產生影響。布里頓在這里采用了套曲樣式連綴的5個樂章的拱形結構取代傳統(tǒng)的三個或四個樂章的順序,這使人聯(lián)想起巴托克的第四和第五四重奏。中間的“獨奏”樂章是這部作品的中心:它是由一首為第一小提琴的cantilena(短小而優(yōu)美的歌),它的C大調調性極大的安撫了包圍在他兩側的反差強烈的諧謔曲樂章晦澀的調性因素。第二樂章扎耳的固定音型建立在七度音程上,四個音的音型覆蓋近三個八度音的跨度。譏諷般的“詼諧地”多少摻有少許肖斯塔科維奇的風格,特別是在怪誕的華爾茲三重奏段落中。漢斯-凱勒爾提出另外一個共同點,即馬勒告別似的第九交響曲中a小調戲謔的回旋曲。
? ? 外圍的樂章承載了結構上的所有重量。開始的“二重奏”發(fā)展了這樣一種并列的可能性,即多樣化的二重奏和全奏結合在一起,并且預示了終曲“帕薩卡里亞”開始時的基本動機輪廓?!芭了_卡里亞”之前的“宣敘調”引述了《威尼斯之死》中威尼斯船歌的主題,首先是大提琴然后是第二小提琴,這一主題使人聯(lián)想起艾森巴赫熱切尋找的男孩塔齊奧;在“阿波羅的游戲”(歌?。┮欢沃校谝恍√崆贀茏喑觥胺ǘ蛲朗裁词敲利悺?,然后艾森巴赫的唱段:“當歐洲南國南部的風襲來時,沒什么能使我高興”由中提琴奏出。最后所有四件樂器合在一起最為中墊地引述歌劇第一幕結尾處艾森巴赫的唱段“我愛你”。和“帕薩卡里亞”相呼應,C大調(獨奏樂章的調性中心并已牢固的根植于四重奏的其他樂章)讓位于E大調告別式的終曲,像《威尼斯之死》一樣,這部四重奏帶著音樂的疑問號結束,向布里頓、向艾森巴赫表示告別并使我們陷入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