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厭惡效應
損失厭惡效應
厭惡損失(Loss aversion),又叫損失趨避,指人們認為放棄一件事物的效益損失大于得到一件事物的效益所得。
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一句話概括就是:當你處于虧損的狀態(tài)時,你更愿意去冒險。
從損失厭惡效應的本質(zhì)上來說,它是對價格或價值的定價機制感知。例如:肯德基通過發(fā)行難以獲得的優(yōu)惠券,來篩選出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他們會拿優(yōu)惠券來購物;而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就會直接購買。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損失帶來的痛苦大于收益帶來的滿足?
可能這和我們的關注點有關,往往我們太在意成敗,而忽略了關注時間成本,忽略了關注趨勢,忽略了關注賬戶上的余額。
不愿意面對自己投資能力有限的現(xiàn)實,不愿意承認自己經(jīng)歷了一次失敗的投資,不愿意接受自己投資記錄中出現(xiàn)虧損的痕跡。
如何克服這種心理效應在感情中對我們的影響呢?
要清楚地知道這兩點:
一、人們對自己擁有的,往往視而不見
基于“人性本賤”的規(guī)律,人們對于還不曾擁有的東西,往往給予極大的關注,并愿意花心思去做一些事來獲得它。
但是對于已經(jīng)擁有的,人們往往拋諸腦后
二、人們對于失去的害怕
失去了的東西就是失去了,多想也無益。
我們只有把握好現(xiàn)在,對自己身邊陪伴的人、事、物都好好珍惜,才能讓自己將來不再后悔。
你在意獲得,還是更在意失去?
人們常說幸福是短暫的,有時實際上并不短,而是相較于失去造成的痛苦讓人感覺時間漫長。當你能讓使用者產(chǎn)生“擁有感”因此而害怕失去,這點無論是放在商業(yè)上還是人際上,都能牢牢抓住人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