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的“巴博斯”,是每個汽車改裝人的夢想
2020年的成都國際車展上,一臺改裝的“五菱皮卡”在微博上火出了圈,吸引了上千位車評人的分享轉發(fā)。
自從國內的A級車展禁了車模后,如此熱鬧的場面已經不多見。不過“五菱皮卡”的走紅并不讓人意外:
它的原型車是五菱的宏光MINI EV,上市之初就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據(jù)說預售單量高達3萬臺;而6X6皮卡的改裝策略,和原型車的定位產生了巨大的視覺沖擊,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
在時代的洪流下,任何事物的發(fā)生都有其必然性。“五菱皮卡”的出圈,所揭示的正是中國汽車產業(yè)的一隅。
大約從2019年開始,改裝車漸漸成為國內汽車大佬們樂于談及的關鍵詞,成為一些汽車產業(yè)論壇上討論的焦點。改裝車背后所承載的汽車文化,也被視為一個萬億級市場的中心,乃至是汽車行業(yè)走向第二曲線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核心節(jié)點。
同時不得不承認的是,改裝車在國內仍然很小眾,中國的汽車文化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不確定性遠遠大于確定性。
作為汽車博主活躍的主要陣地,我們在微博上找到了兩位相當有代表性的汽車改裝人@工匠派和@熬夜頻道,透過他們的從業(yè)經歷、行業(yè)洞察和個人理想,來聊聊中國的改裝車產業(yè)從哪里來,最終又將走向何處?
被“污名化”的改裝車
坦白來說,大部分人對改裝車并沒有太多的好感,甚至對改裝車的看法帶著偏見。
車身貼滿了MOMO、TRD、WRC之類的貼紙,車尾加一個拉風的尾翼,標配動次大次音響和“殺人遠光燈”……各種炫酷的元素的胡亂雜糅和強行結合,不僅破壞了一輛車的協(xié)調性和美感,還常常伴隨著惡意加塞、馬達轟鳴等不文明行為,硬生生地將公共道路變成了肆意彰顯個性的拉力賽場。
結果就是改裝車被污名化,某種程度上和飆車、沒素質等負面標簽畫上了等號,也一直是交管部門嚴打的對象。

@工匠派在微博上有60萬粉絲,團隊動手改裝的奇瑞艾瑞澤GX吸引了二十多萬網(wǎng)友的圍觀。工匠派的掌門人曉彤在進入汽車改裝行業(yè)之前,曾經花了很長時間玩哈雷,經常跑到國外參加摩托車改裝的活動。年輕時的特殊經歷讓曉彤對年輕人改裝車的動機有著深刻的理解:“改裝車有意思的點在于叛逆,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動一動才有自己的個性,這是一個男孩對這個世界的看法?!?/p>
不過曉彤也坦言,污名化可能是國內改裝車行業(yè)的現(xiàn)狀,由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標準的缺乏和不完善,導致整個行業(yè)處于不規(guī)范的灰色地帶,一些年輕人沒有建立正確的駕駛觀,缺少對汽車的理解和敬畏。所以工匠派在2020年加入了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嘗試推動汽車改裝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

@熬夜頻道作為2020年新崛起的微博汽車自媒體,粉絲數(shù)量在半年內就增長到了26萬。主理人ALAN經營著一家汽車綜合型公司,長達五年的時間里,業(yè)務逐漸從汽車改裝延伸到了產品設計、自有品牌以及主機廠品牌的零配件供應業(yè)務。作為汽車改裝的一線參與者,ALAN認為:“在你的所有資產中,車可能是陪伴時間第二長的,僅次于房子,改裝可以讓愛車的人加深感情,對汽車有更透徹的理解。”
然而汽車改裝的“半地下”狀態(tài),時常出現(xiàn)不和諧的一幕,容易產生潛在的交通安全隱患。在ALAN看來,改裝車的內核不應該是炫耀和叫囂,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是告訴大家怎么改車,希望通過輸出汽車相關的應用知識、改裝知識,幫助觀眾建立正確的汽車觀,進而幫助外界建立對改裝車行業(yè)的正解。
在如何給改裝車正名的問題上,@工匠派和@熬夜頻道都寄希望于中國的汽車文化??梢哉业降睦泳褪侨毡驹O一時的JDM文化,就連地下飆車愛好者都形成了罕見的自覺規(guī)范,即便是在街頭非法飆車,也往往會重視道路安全。
類似的聲音外界可能并不陌生,2017年的上海CAS改裝展上,一位參會領導就曾給出這樣的呼吁:“過去我們做改裝車,就是集中在一個小圈子里面,你認識我、我認識你,做來做去都是熟人。如今我們需要讓更多的普通人接觸到改裝車,那么我們應該從做文化入手,讓大眾們更能接受改裝車,這樣改裝產業(yè)才能蓬勃發(fā)展。”
有所不同的是,@工匠派和@熬夜頻道不愿做一個純粹的吶喊者,如何讓大眾接受改裝車,如何讓大眾認同中國的汽車文化,他們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通過微博等社交平臺去展現(xiàn)中國汽車改裝的原創(chuàng)力量和獨特魅力,同時為不了解改裝文化的觀眾提供詳盡的知識和正確的改裝觀,不再一味地追求美觀或性能,最終找到中國汽車文化的落腳點。
中國的汽車文化在哪?
改裝車有點像Hip-Hop,同樣以年輕人為主力軍,同樣散發(fā)著別具一格的活力。
但改裝車的大眾化路線,不可能像《中國有嘻哈》那樣一夜之間紅遍大街小巷,否則搶先行動的可能是交管部門。
畢竟對于潮流文化的熱愛幾乎是不需要成本的,惡補一兩檔當紅的綜藝,買一身特立獨行的服飾,大可以假亂真充當潮流Boy。但對改裝車的熱愛卻是需要付出代價和心血的,僅僅是解開普通人“談改裝色變”的心結,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注定了改裝車的市場教育不是一場簡單的流量生意。
之所以選擇@工匠派和@熬夜頻道進行敘事,除了二者在微博上的人氣,還在于微博等社交媒體天然的社交屬性、開放性和傳播能力,正在加速汽車文化走向大眾,精心打磨的視頻內容也巧妙回答了和中國汽車文化相關的兩個核心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何很多改裝一味追趕歐美潮流,不符合中國汽車愛好者的需求和審美?
@工匠派被粉絲稱為汽車圈的手工耿,文初提到的“五菱皮卡”就是出于他們之手。有別于大多數(shù)改裝人的是,工匠派的改裝對象往往以國產車為主?!捌囄幕谋举|,都是以自己國家的改裝為主。日美都有自己的汽車風格,中國的汽車文化勢必孕育在國產品牌。工匠派就是傳遞新的設計和理念,讓大家對改裝有新的理解?!?/p>
@熬夜頻道把焦點留給了中國汽車產業(yè)里默默無聞卻貢獻著巨大力量的人,其中第一位主角是出身于藝術世家的汽車設計師水哥,在不打孔、不拆車的情況下,水哥對特斯拉Model 3的外觀進行了重新設計,打造出了符合國人審美的“機械海豚”風格?!翱赡茉诤芏嗳搜劾?,汽車改裝就是改成眼花繚亂的顏色、囂張的風格,我們想要打破外界的這種偏見。”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中國沒有自己的汽車文化?我們的工匠精神去哪里了?
@工匠派和@熬夜頻道的內容有一個共同點——慢而精。相較于微博上其他汽車博主的高頻產出,兩位博主多了些對汽車文化的敬畏。2014年成立至今的6年時間里,工匠派的內容只有50多期,最快的也要一個月的時間,慢的話可能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熬夜頻道是2020年才開始更新的賬號,至今上線的節(jié)目只有3期,而且每一期都采用了不同的敘事拍攝手法。

慢的原因是二者都采用了紀錄片的制作理念,從創(chuàng)作構思時的碰撞,到改裝過程中的艱辛,再到作品完成后的喜悅,對節(jié)目的時長沒有太多限定,目的是要把故事表達清楚,然后在觀眾的腦海里留下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不只是一輛車可以改成什么樣,還有改裝的魅力和背后的匠心。其實中國的改裝車行業(yè)并不缺少匠心和本土化的創(chuàng)新,欠缺的恰恰是對工匠精神的記錄、表達和感染。
可能在中國的改裝車市場中,@工匠派和@熬夜頻道還只是少數(shù)派,但微博為他們提供了價值呈現(xiàn)的平臺,也讓我們找到了窺視中國汽車文化的窗口:透過高品質的內容,讓外界看到中國也有一群很棒的設計師和改裝團隊,一群堅持初心和夢想的改裝匠,一群中國汽車文化的堅定傳播者。
有預謀的“破圈”試驗
對于汽車文化,多數(shù)人會習慣性聯(lián)想到兩個限定條件:一是悠久的汽車工業(yè),二是發(fā)達的經濟基礎。
和服裝文化、飲食文化一樣,汽車文化誕生的前提是達到一定的保有量和使用率,然后人們開始追求深層次的精神需要。
所以“汽車文化”基本被限定在歐美國家,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日系車企推出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日系高性能車,不僅打破了歐美車企的市場壟斷,還吸引了大批的歐美消費者,形成了大名鼎鼎的JDM文化。不過JDM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風靡,還要歸功于《頭文字 D》之類的漫畫和電影,正是它們孕育了無數(shù)熱血男孩的汽車夢。
沿循這樣的邏輯,我更愿意將@工匠派和@熬夜頻道在微博上通過高品質內容重新定義汽車改裝的行為,視為中國汽車文化有預謀的“破圈”試驗。
先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從2017年正式運營微博開始,工匠派的粉絲從0增長到了60多萬,全平臺的粉絲數(shù)量已經超過600萬,并且仍在繼續(xù)穩(wěn)定增長;熬夜頻道2020年2月25日上線第一期節(jié)目時,就在微博上收獲了高達21.1萬的播放量,粉絲數(shù)量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增長到了26萬。

比數(shù)字更有說服力的是,微博等社交媒體通過內容和用戶的高效連接,構建了博主和粉絲雙向溝通的渠道,潛移默化中營造了汽車文化的討論氛圍。
@熬夜頻道表示經常有粉絲在微博上留下有溫度的評論,有粉絲留言稱:昨晚就睡了,在半夢半醒的時候,體會到一個設計人的煎熬,再找到那個象形動物前,內心和行為上的斗爭,后知后覺的感受很好。
@工匠派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粉絲評論和私信,比如千匹發(fā)動機的計劃公布后,很多網(wǎng)友認為不切實際無法完成,但還是有不少粉絲一直在支持:想你所想,做你所做,堅持;非議是論噸裝的,不能無視但也別理會,相信你們!
客觀的說,@工匠派和@熬夜頻道的“破圈”試驗還遠不及《頭文字 D》帶來的影響力,卻也驗證了汽車文化在中國萌芽壯大的三個可能性:
其一,改裝車在中國并不缺少走向大眾化的潛力,至少微博上的用戶活躍度已經驗證了中國汽車文化的群眾基礎;
其二,在用戶時間碎片化、短視頻盛行的時代,有價值有深度的內容仍然不缺少受眾,同時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也加速了優(yōu)質用戶的沉淀;
其三,優(yōu)質的內容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者汽車工業(yè)中,就像有用戶在@熬夜頻道的視頻中這樣寫道:我也是工業(yè)社交的從業(yè)者,之前一直覺得這份工作太無聊,看了水哥的設計后,原來可以這樣子設計一輛車,我找到了自己下一步的方向。
在用戶注意力的中心場從電視轉移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中國汽車文化的普及不可能復制JDM的路線,所幸也有了新的方法論:微博等開放的社交媒體,提供了汽車文化走向大眾的基礎設施,@工匠派和@熬夜頻道等一群改裝匠人主動擔當了中國汽車文化的推廣者,將在無形中催化出奇妙的化學反應。
再樂觀一些的話,當@工匠派和@熬夜頻道的這場“破圈”試驗被進一步驗證,將有越來越多的汽車博主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加入到汽車改裝的陣營中,形成一種玩車造車的氛圍,最終像《頭文字 D》那樣影響一代年輕人。
寫在最后
截止到2019年末,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6億輛,千人汽車保有量趕上了全球平均水平,中國的汽車產業(yè)開始從快速發(fā)展階段過渡到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18—30歲的年輕人正成為汽車市場的主要消費力。
特別是改裝限制逐步放寬、改裝部位逐步解禁的局面下,從新車消費時代進入個性化用車時代,將是中國汽車工業(yè)的既定趨勢。
新的時代潮流中,牢牢掌握汽車工業(yè)話語權的整機廠,可能還是最耀眼的角色,將陸續(xù)推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性能車和定制車型??扇绻f汽車工業(yè)是汽車文明的肉體,那么汽車文化就是汽車文明的靈魂,倘若缺少了璀璨的靈魂,中國汽車工業(yè)的生命力再旺盛,也走不出大而不強的困境。
@工匠派和@熬夜頻道等扮演的或許只是小角色,卻是中國汽車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微博讓優(yōu)質內容和粉絲間發(fā)生了耦合效應,幫助汽車改裝匠人們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過程中,進一步印證了汽車文化的核心內涵,汽車改裝已然是個性化表達最直接方的式,也是汽車消費升級的重要拉動力。
何況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
@工匠派除了改裝車,還涉及自制轉子發(fā)動機、自制千匹發(fā)動機、自己動手去造車,為車企提供前裝市場的設計和服務,讓用戶能夠買到性能和外觀定制化的改裝車,并且可以安全合法的上路。
@熬夜頻道是一家創(chuàng)作型廣告影視制作團隊,同時他的兄弟團隊提供著汽車產品研發(fā)設計、主機廠供應商服務、供應鏈管理、電商服務和線下汽車服務的綜合性公司,希望能夠為中國的汽車改裝行業(yè)產生一些蝴蝶效應。
中國的“巴博斯”們已經走在崛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