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JN艦艇全覽 戰(zhàn)列艦篇(伊勢級)


伊勢級(ISE CLASS)
2艘伊勢級戰(zhàn)列艦原為扶桑級3.4號艦,曾與“山城”號一起被列入1911年年度海軍軍備緊急充實計劃,但直到兩年后才獲得批準?!吧匠恰碧栐诮〞r恰逢日德蘭海戰(zhàn)。通過對海戰(zhàn)經(jīng)過的分析,采用英國式設計的扶桑級存在的缺乏指揮設備、損管不足、水平防御薄弱、航速偏慢這4大缺陷顯得更為突出:另外,扶桑級6座炮塔的布局也嚴重影響火控和航行安全。為了對抗美國海軍“超弩級戰(zhàn)列艦”的技術進步,尚未開工的扶桑級3、4號艦設計作了大量修改,成為改扶桑級,后重新命名為伊勢級。按照日本海軍的“四主力艦建造體制”,首艦“伊勢”號于1915年5月10日在三菱長崎,次艦“日向”號于同年5月6日在川崎神戶這兩個民營船廠開工?!耙羷荨碧栍?915年11月12日下水,1917年12月15日竣工:“日向”號于1917年1月27日下水,1918年4月30日竣工。它們也是日本第一級完全由民間造船廠獨立建造的主力艦。


(下)完成航空戰(zhàn)列艦改裝后的“伊勢”號,于1943年8月24日在伊予灘全速公試中。當時狀態(tài)為排水量35350噸,8萬馬力,25.3節(jié)。飛行甲板后部的電動轉盤上可見1架“瑞云”水上轟炸機。
伊勢級的改進重點在于主炮配置:扶桑級上被煙囪分開的3、4號炮塔以背負式布局集中安裝在2號煙囪之后;全艦6門主炮分成三個獨立的炮群,提高了射擊指揮效率,部分解決了主炮齊射時炮口氣體對上層結構的干擾和損害。在扶桑級上布置混亂的彈藥庫、輪機艙和鍋爐艙也被重新設計,縮短了主裝甲帶長度,進而提高了防護性能。副炮也因地制宜地改為了體格較小的日本水兵更容易操縱的140毫米炮,數(shù)量增加4門,共20門。主機輸出功率達45000馬力,較扶桑級提高了5000馬力,航速也增加到23.6節(jié)。出于經(jīng)濟性和戰(zhàn)時石油供應可能中斷的擔憂,建造時仍采用老式的呂號艦本式油煤混燒鍋爐,本級艦艇也成為日本最后一批僅以煤為燃料的戰(zhàn)列艦。華盛頓條約簽署后,兩艦也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裝,增加航空設施,安裝應急注排水裝置和用于防御磁性水雷的舷外消磁電路。24座油煤混燒鍋爐換裝為8座艦本式燃油鍋爐,航速提高到25.3節(jié)。
當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時,“伊勢”號、“日向”號與扶桑級兩艦同屬以“柱島艦隊”之名著稱的第一艦隊之第2戰(zhàn)隊。隨著戰(zhàn)局的推進,戰(zhàn)前精心計劃,被寄予厚望的戰(zhàn)列艦決戰(zhàn)變得日益遙遙無期。由于自身航速過于低下,這些戰(zhàn)列艦只能長期躑躅于后方。由于中途島海戰(zhàn)中損失了4艘主力航母,航空兵力短缺,日本海軍緊急決定將伊勢級改造為“航空戰(zhàn)列艦”。后部的5、6號主炮塔被拆除,其下部增設機庫,上方鋪設70米長的飛行甲板、2臺彈射器和3條飛機運輸軌道,原5、6號炮塔彈藥庫改為航空彈藥庫和燃料庫。計劃中兩艦各搭載“彗星”型俯沖轟炸機(D4Y)2架,其中在飛行甲板系留11架,彈射器上2架,機庫內(nèi)9架。改裝的同時還增加了雷達和防空武器?!耙羷荨碧柕母难b工程于1942年12月至次年9月在吳廠進行,“日向”號的工程于1943年5月至11月在佐世保船廠進行。由于“彗星”型生產(chǎn)進度嚴重滯后,只能暫時將半數(shù)改為已投產(chǎn)的新型水上轟炸機“瑞云”(E16A)。

在萊特灣之戰(zhàn)中,2艘伊勢級所在的第4航空戰(zhàn)隊被編入小澤治三郎中將的誘敵艦隊,由于其搭載的第634航空隊在臺灣島空戰(zhàn)中已消耗殆盡,2艘航空戰(zhàn)列艦在此一役中沒有起降一架飛機。憑借強大的防空火力和有效指揮,兩艦在1944年10月25日的恩加諾角海戰(zhàn)中全身而退,隨后又于1945年2月成功執(zhí)行了自南洋向日本本土運送汽油、橡膠、錫等戰(zhàn)略物資的“北號作戰(zhàn)”后編入預備役。
1945年4月20日,“伊勢”號和“日向”號降格為特殊警備艦,“日向”號停泊到吳港外的情島海面,“伊勢”號停泊到音戶西海岸,成為保衛(wèi)吳工廠的浮動炮臺。7月24日大批美機空襲吳港,“伊勢”號和“日向”號被多發(fā)航空炸彈直接命中,重創(chuàng)進水坐底。并在4天后的第二次空襲中再遭重創(chuàng),殘骸于1947年打撈后拆除。

排水量:(設計)常備31260噸,滿載36500噸;(航空戰(zhàn)列艦改裝后)標準35300噸,公試38500噸主尺度:(設計)208.2(全長)207.74(水線長)×28.7×8.8米;(航空戰(zhàn)列艦改裝后)219.62(全長)213.4(水線長)×33.9×9.2米
動力:(設計)4臺柯蒂斯式蒸汽輪機(“日向”號為帕森斯式),24座艦本式油煤混燒鍋爐,功率45000軸馬力,航速23節(jié);載燃煤4706噸,重油1411噸,續(xù)航力8000海里/14節(jié)。(航空戰(zhàn)列艦改裝后)4臺艦本式蒸汽輪機,8座艦本式燃油鍋爐,功率80000馬力,航速25.3節(jié);載重油5113噸,續(xù)航力11000海里/16節(jié)
防護:主裝甲帶305毫米,水平裝甲33-76毫米(設計),97-165毫米(改裝后),主炮塔正面305毫米,側面152毫米,副炮炮廓292毫米,司令塔330毫米
武裝:12門四三式356毫米主炮(雙聯(lián)×6),20門三年式140毫米副炮(航空戰(zhàn)列艦改裝后拆除),6具533毫米水下魚雷發(fā)射管(三聯(lián)x2,改裝后拆除);(航空戰(zhàn)列艦改裝后增加)16門八九式127毫米高炮(雙聯(lián)×8),57門九六式25毫米機炮(三聯(lián)×19)
艦載機(航空戰(zhàn)列艦改裝后):22架“彗星”俯沖轟炸機(D4Y3)或“瑞云”水上轟炸機(E16A)/2部彈射器
編制:(設計)1360人;(改裝后)1643人
“伊勢”號(lse)建造廠:日本川崎重工神戶船廠1915.5.10開工,1916.1112下水,1917.12.15竣工1945.7.28在吳港遭空襲坐沉,1947年打撈解體
“日向”號( Hyuuga)建造廠:日本三菱重工長崎船廠1915.56開工,1917.1.27下水,1918.4.30竣工1945.7.24在吳港遭空襲坐沉,1947年打撈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