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最大的獨立思考是設定自己的思想議程

面對信息繭房,如何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信息繭房 / 觀念繭房
一個有趣的比喻:100年前,只有袁世凱能閱讀自己的《順天時報》;100年後,我們每天在網路上看見的大多是迎合自己的觀點,即每個人都有了自己專屬的《順天時報》。
問題的關鍵不在撞見同質性強的信息,因為真正的「繭房」不是信息一元化帶來的,而是我們在網路上很容易碰到一個心理上相互支持的網絡,並且因為這種網路的存在而變得過度自信,進而喪失自我反思的必要性。
社群平臺的作用
現代人的孤獨:在現代生活中,人非常容易變得「原子化」;不像在傳統(tǒng)社會當中,個體浸潤在很稠密社會關係之中。
賦予選擇權
優(yōu)點:微信的一個好處就是給了我們不同的社交距離的選項,給我們帶來一種社會關係的自由。在此之前,我們的出生地、家庭、生活圈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隨著我們可以自主地選擇與誰交往,我們社會關係的半徑可以無限延展。
微信群組提供了我們與在現實生活中未曾見面的人保持互動的可能,帶來新的構建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讓人憑藉主動選擇的社會關係,突破原子化的狀態(tài)。
弊端:儘管志同道合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孤單,但它也可能讓我們的封閉和狹隘變得理直氣壯。在某種程度上惡化公共生活的「叢林化」。不論你的思想、觀點如何極端,總是能找到屬於你的「隊伍」。例如某個我們原先存疑的觀點,經過在非常小的群組裡收穫對彼此的認同之後,我們立刻就變得自信、斬釘截鐵。
社群媒體很容易形成「聚眾效應」,從而導致行成一種「劇場效果」。人是有表演性的,很容易放棄一種自我懷疑、反思的狀態(tài),進入到一種有攻擊性的狀態(tài)。由於群組充滿了聚眾帶來的劇場效應,以及傳播速度的失控,它會將信息狹隘帶來的弊端無限地放大。
機遇與挑戰(zhàn):其實群組也沒有那麼封閉,我們經常會邂逅一些對我們的觀念造成衝擊的內容,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幫助我們擺脫這種「信息繭房」。即提醒自己,我要去吸收、思考不同的意見,但除非有強烈的自我反思精神,否則很難做到有意識地去自我糾偏。
老師的建議: 強迫自己去關注至少 10-20 個自己很不喜歡的人。盡量去選擇不喜歡的人裡面比較有水平的,而不是把眼光聚焦在一些最不堪的言論上面(只會自己越想越氣)。
我們要用足夠的驕傲,去告訴自己:「我不想用這些最不堪的言論、最不堪的人,來挑戰(zhàn)自己的智識;我願意去關注對方陣營中最優(yōu)秀的那一批人。」我們就有可能從這種虛擬的對話中,去獲得自我成長的機會。
真正的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並非得出與眾不同的看法,而是去設定自己的思想議程。並非人云亦云地討論、思考、閱讀,「跟著潮流跑」注定了無法實現真正的獨立思考。
放下社交媒體,放下熱點新聞事件,放下潮流的東西;去讀自己選擇讀的書,思考自己決定思考的問題。我們不可能完全遠離潮流,但可以不完全被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思考所裹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