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香灸·五行香灸






艾灸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瑰寶,據(jù)說它的起源不晚于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非常流行了。它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直至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今天,愈發(fā)地被廣大受眾所喜愛,以至于艾灸養(yǎng)生館遍地開花、方興未艾艾灸,就是用“艾”來“烤”。艾草是極為特殊的一味中藥,主要功能是“溫經(jīng)止血”。這很神奇,通過“烤”來“溫經(jīng)”,簡單意義上理解,應該會促進血液循環(huán),而它偏偏“止血”,也就是不會使血液循環(huán)加速,這樣,絕大部分人就都可以使用。那它是通過什么方法“止血”的呢?點燃艾絨,因加熱使艾絨里面的揮發(fā)油得以揮發(fā),一部分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另一部分通過呼吸入肺,然后再分配到相應的經(jīng)絡,這就是“止血”的原理。有些艾灸館裝了排煙系統(tǒng),其實這樣會損失很多艾油。煙大、刺鼻是因為使用的艾草不好,很多艾草制品根本就不含艾絨,而不是艾灸過程必須排煙,有的甚至扯上了“pm2.5”。其實只要保持良好的通風就行,否則艾灸養(yǎng)生法不會傳承幾千年,而且不可替代
隔物灸是艾灸的一種常用方法,其先驅(qū)者當屬東晉的葛洪,他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隔蒜、隔鹽、隔椒、隔面、隔灸器等多種隔物灸法。自此以后,隔物灸不斷擴充,如隔薤灸、隔姜灸、隔蔥灸、隔韭灸、隔核桃皮灸等。從中醫(yī)文獻資料中可以查到40余種,多以植物、動物、器皿為隔灸物品,但沒有與藥結(jié)合。
元代的朱丹溪對隔物灸的應用較多,他將藥物做成隔灸物品,如隔甘遂灸、隔皂角灸、隔附子餅灸等,治療病種進一步擴大。其次是元代的薛立齋,用隔蒜灸拔毒消腫,隔豉餅灸用于腫硬不潰或潰而不斂,隔附子餅灸用于瘡陷而膿水清稀,隔木香灸用于肺氣郁結(jié)等,使灸藥結(jié)合孕育了新的含義。
如今,將香藥與艾絨組合到一起做成“香”的形式,就是香灸。既然用到了藥,那就不能一個配方包治百病,而應該“合理配伍”、“辨癥施灸”。于是,“五行香灸”就誕生了。它根據(jù)五行對應五臟的原理,循經(jīng)取穴,使養(yǎng)生和輔助治療行為更有針對性“木”性香灸以艾絨、當歸、郁金、川芎為主要原料;?“火”性香灸以艾絨、檀香、安息香、蘇合香為主要原料;?“土”性香灸以艾絨、沉香、陳皮、藿香為主要原料;?“金”性香灸以艾絨、百里香、白芷、細辛為主要原料;?“水”性香灸以艾絨、肉桂、母丁香、小茴香為主要原料。更重要的是天然冰片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香灸的穿透力,施灸效果迅速、明顯,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