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九成宮碑》兩個例字,聊聊歐陽詢楷書的險絕與痩硬∣周建長廊


一、周

這個“周”字好看,但不好寫。不好寫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重心不好控制。

我們做一個這樣的圖示,更容易看出“周”字的特征。
如果說這個字最右邊的豎鉤是為了表現(xiàn)強烈的內擫筆勢而令重心左傾,仍屬尋常的話,當中“吉”字的中豎也同樣寫做左傾的姿態(tài),就很罕見了。
我們對比《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的“周”字:

(上圖三字,從左到右,依次摘錄于《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
這三個作品中的“周”字都沒有表現(xiàn)出《九成宮》那種重心左傾的姿態(tài)。所以《九成宮》里的那個“周”字,也有可能是歐陽詢興之所至的神來之筆,就算他本人重寫一遍,也未必能準確還原其精彩之處。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也是值得考慮的:像“周”字那樣傾而不倒的字形,在《九成宮》里不一而足,比如我們接下來要說到的“建”字也是一個。這一類字形的共同特征是,它們的重心總是左傾的。
這不能不令人揣測,左傾的姿態(tài)是否跟歐陽詢寫字的坐姿或者執(zhí)筆姿勢有關?只是關于這一點,我還沒有看到有價值的文獻佐證。

二、建

“建”字除了我在上文提到的重心左傾之外,另一個需要注意的要點是:

圖中圈出的這個區(qū)域要盡可能地把它壓緊,換句話說,寫“廴”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貼緊“聿”來下筆。我們對比一下下面兩個字,就能看出這樣做的必要性了:

三、長

四、廊

臨寫這個字該注意什么?我們做這樣一個對比就清楚了:

“廊”字最終的成字形態(tài),取決于上圖番號所示的三個筆畫如何布置。
上圖右邊一個摘錄自《虞恭公碑》的“廊”字,它的筆畫①和②都寫得比較長,因此筆畫③便不甚搶眼。而《九成宮碑》的做法與此相反。
這兩種寫法會對最終的成字形態(tài)造成什么不同的影響呢?
因為筆畫①和②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出橫向的走勢,強化它們,字形會變寬綽。而斂住這兩筆,突出縱向走勢的筆畫③,字形就會趨于痩硬挺拔。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九成宮碑&晉公子原創(chuà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