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勒芒慘劇
勒芒24小時耐力賽是位于巴黎西南200公里的小城勒芒舉行的重大賽事,在世界公眾的影響力僅次于F1。不同于F1大獎賽,勒芒24耐力賽對渦輪增壓等技術(shù)沒有限制,也就是說,勒芒賽車是為速度而生,所以人們一直熱衷于在現(xiàn)場觀看這項比賽,賽車引擎狂野的咆哮和車手之間激烈的對抗無不讓觀眾們血脈噴張。與速度同在的還有死亡,這就是賽車令人著迷的魅力。 但是,1955年的6月11日以沉痛的方式改寫了勒芒歷史。 回到1955年的這一天,各大車隊為了這場賽事已經(jīng)做了很久的準備,參賽車手中有幾位極其出名的賽車手,法拉利、捷豹和梅賽德斯-奔馳三大汽車制造商也聚集于此,其他的著名的廠商也拿出了他們引以為傲的參賽車輛,有法拉利121 LM,瑪莎拉蒂300s和200s,阿斯頓·馬丁DB3S以及保時捷550 Spyder。當時的人們從未見過如此讓人心曠神怡的車子齊聚在一起,盡管每一張門票上都傳達了賽車運動非常危險的警告信息,但是,勒芒,對于來看比賽的人們卻猶如一瓶葡萄酒,它讓人如癡如醉。當天,現(xiàn)場看臺被圍得水泄不通。 比賽正式開始!賽車手以最快的速度沖向自己的賽車并發(fā)動引擎,賽車引擎的咆哮聲頓時令人熱血沸騰,在引擎的轟鳴聲和觀眾們的歡呼聲中,一臺臺賽車猶如脫韁的野馬,瘋狂地朝著自己的極速趕去,觀眾席里人們的情緒愈發(fā)高漲。 時間來到下午2時半左右,在比賽進行到第35圈結(jié)束的時候,Levegh咬在Mike Hawthorn所駕駛的6號捷豹D-Type后面,在接近維修區(qū)前面大直道的時候,Hawthorn超越了Lance Macklin駕駛的 Austin Healey 100S慢車,但是,此時Hawthorn突然看到捷豹讓他進站的信號,他越過Macklin的線路,并且突然大力剎車以便能夠進站(在那個鼓剎流行的年代,捷豹D-Type首次引入了充滿創(chuàng)造精神的碟式剎車),當時處于賽道右側(cè)的Macklin為了躲避前面強行進站的Hawthorn,轉(zhuǎn)向賽道中間。Macklin在他突然轉(zhuǎn)向的時候已經(jīng)失控,但是在越過中間線的時候重新恢復了行車線路。然而,此時Macklin卻處在Levegh的行車線路上。 在比賽進行到2小時24分的時候,Levegh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自己遠遠落后于比賽領(lǐng)先者。在出一個平緩彎角之后,他從3檔換到了4檔,并且加速到了直道。發(fā)動機排氣管的聲音變得更加尖銳和嘈雜,他手中的木質(zhì)方向盤在顫抖。他戴著護目鏡,耳塞以及一個美國空軍戰(zhàn)斗機頭盔,身著藍色褲子,腳穿輕便網(wǎng)球鞋,但是并沒有安全帶系在身上。在和他的隊友——美國人John Fitch交替開車的情況下,他還有將近22小時的比賽未完成,但是此時,疲勞開始侵蝕他的注意力。他在座艙里面是如此孤獨,只有他自己和車子。每一次心理暗示——在方向盤上的遲疑,在踏板上的遲緩——都會立即帶來效果,那就是獲得零點幾秒的優(yōu)勢或者損失零點幾秒。在儀表盤上,轉(zhuǎn)速表指針畫出一條弧線,此時Levegh加速突破了135英里每小時,超越了140。 面對Austin-Healey 100S的突然左轉(zhuǎn),Pierre Levegh根本來不及躲閃,在超過240km/h的速度撞上了Austin-Healey 100S的左后側(cè),猛烈撞擊后,梅賽德斯300 SLR的氣動狀態(tài)失衡,飛向數(shù)十米的高空,最后以極快的速度墜入觀眾席。墜地后,巨大的沖擊力使300 SLR立即解體爆炸,燃燒著的鋒利的車身碎片四處飛散,從觀眾們的頸部、腰部橫穿而過,有的甚至直接被鋒利的碎片直接斬首,駕駛梅賽德斯300 SLR的Pierre Levegh在劇烈的翻滾中被甩到溝中,頭部先著地,頭骨破裂當場慘死。更糟糕的是,300 SLR的引擎脫離車身,被甩飛到密集的人群中,幾十名觀眾瞬間殞命!隨即,又是一聲巨響,300 SLR的油箱由于碰撞發(fā)生劇烈爆炸,一時間,爆炸聲,哀鳴聲、尖叫聲交雜在一起,賽場變成了地獄。本來正沉浸在速度與激情刺激中的觀眾, 情緒一下從極度興奮變成極度驚恐,紛紛四處逃瘋狂逃躥,幸存的人群散去后,才能清楚地看見,觀眾席上躺滿了殘缺不全的尸體,映入眼簾的只有血液、碎片與火焰。法國警方使用從障礙物背后撕下的橫幅試圖蓋滅賽道旁尸體上的火焰。一名男子抱著一名死去的孩子,一名女士俯身對著一具已經(jīng)沒有生命體征的尸體哭泣。其他尸體散落在這輛奔馳賽車撞毀的柵欄附近。
再回到賽場上,此時,比賽竟然照舊進行著。駕駛6號捷豹D-TYPE賽車的車手Mike Hawthorn看到因為自己剎車釀出的慘烈事故后,自責不已,然而,Mike Hawthorn的上級卻要求他繼續(xù)比賽,就這樣,他只好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繼續(xù)留在賽道上,但是此時他已無心戀戰(zhàn),地獄般的場景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里,像一把鋒利的短刀,一刀刀地刺向他的心臟。 在這場事故8個小時之后,盡管當時他們以兩圈的優(yōu)勢領(lǐng)先捷豹,梅賽德斯車隊還是忍痛召回了Juan Manuel Fangio Stirling Moss所駕駛的19號300 SLR賽車以及Karl Kling André Simon所駕駛的21號300 SLR賽車。梅賽德斯嘗試說服捷豹退賽,但是遭到了拒絕。,間接導致這起大事故的捷豹,堅決不肯退賽,并聲稱退賽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堅持繼續(xù)比賽的理由是,一旦停止賽車,數(shù)十萬觀眾轟然散去,必定會造成交通堵塞,影響緊急救援工作。不久,消防人員趕到,用水噴向向劇烈燃燒著的奔馳300 SLR,到他們不知道的是,50年代的勒芒賽車為了追求速度,使用的是更輕的鎂制車身,燃燒著的車身一接觸到水,便開始更劇烈的燃燒。熊熊烈火在賽道旁燃燒了幾個小時,賽會組織的有關(guān)人員將死傷者運走,把所有的碎片清理走后,便宣布比賽繼續(xù)進行。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次比賽最后的冠軍,竟然就是這場重大事故的始作俑者——6號捷豹車手Mike Hawthorn!比賽結(jié)束后,Mike Hawthorn以勝利者的身份走出賽場,會場外,鮮花和掌聲將他圍繞,Mike Hawthrown和隊友Bueb在頒獎臺上還高興地噴香檳來慶祝。 正所謂,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他們好像忘記了剛發(fā)生的那一幕幕慘劇,他們也好像看不到賽道旁血肉模糊的尸體,在這起事故,賽車手Pierre Levegh在內(nèi)的84人死亡,120多人受傷。 這次慘劇之后,奔馳宣布退出賽車運動,如果沒有這次慘劇,按照當時的賽況,獲得勝利的很有可能是梅賽德斯-奔馳。而正因為這次事故,捷豹在梅賽德斯-奔馳缺席的情況下開始在接下來的兩年橫掃勒芒戰(zhàn)場。法國、西班牙、瑞士和德國也宣布禁止賽車運動在其國內(nèi)舉行。接近30年后,奔馳和捷豹才重返賽車運動,2010年,梅奔才正式重返F1賽場。但瑞士至今仍然不容許賽車運動舉行。 話說回來,誰?誰該為這場重大事故買單?是Mike Hawthorn的減速右拐?是Lance Macklin的突然向左變道?還是Pierre Levegh的車技問題?調(diào)查的答案:都不是。 最終的調(diào)查結(jié)果是:賽道的問題。有報道稱,Pierre Levegh在比賽前就已經(jīng)投訴進站口賽道之間的距離太窄,未設(shè)置減速車道等問題。只是,Pierre Levegh至死都沒有料到,他竟然就是自己提出的意見的犧牲品。 對于這位法國車手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場比賽那么簡單。這標志著他在勒芒戰(zhàn)場追求冠軍已經(jīng)超過了30個年頭。他已經(jīng)快50歲了,他的未來已經(jīng)托付給了這輛300 SLR、這最后一次比賽。在Hawthorn擴大優(yōu)勢的時候,Levegh知道那決定自己命運的夢想已漸漸破滅,猶如捷豹排氣管的尾煙一樣飄向了天空。它正在煙消云散。 就這樣,沒有任何一個車手為這場事故負責,而不久后,勒芒賽場就重新進行了大整改。雖然車手都免責了,但輿論的苗頭依舊紛紛指向Mike Hawthorn,他也只好在自傳中道出自己的委屈,認為自己不應該遭受譴責,并且又含沙射影地將焦點轉(zhuǎn)移到26號車手Lance Macklin身上。 Lance Macklin也很委屈,畢竟是邁Mike Hawthorn突然減速右轉(zhuǎn),他才不得不向左變道的,于是,他一紙訴狀,起訴Mike Hawthorn誹謗罪。只是,事情的走向更加具有戲劇色彩,這起訴案還沒有定論,Mike Hawthorn就在高速公路上發(fā)生車禍離世了。 Pierre Levegh和Mike Hawthorn,這兩個因共同參與了那一場汽車耐力賽而無形中結(jié)下瓜葛的賽車手,最終都英年早逝,前者死在了賽道上,后者死在了高速路上…… (注:梅賽德斯-奔馳300 SLR基于1954-1955年F1冠軍車型梅賽德斯-奔馳W196打造,兩者共用了大部分的動力傳動系統(tǒng)以及底盤,它把W196的直列8缸發(fā)動從2.5升擴大到了3.0升,馬力從290匹增加到了310匹馬力。SLR是德文Sport Leicht-Rennen的所寫,對應的英文為Sport Light-R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