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臨漳和河南的安陽為什么都有人宣稱本地是“鄴城”?
對熟悉漢末到南北朝歷史的朋友們來說,鄴城肯定不是陌生的詞語。鄴城曾是曹操的大本營、曹魏五都之一,后來是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被譽為“六朝故都”。奇怪的是,河北的臨漳和河南的安陽如今都有人宣稱本地是“古都鄴城”。這是怎么回事呢?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亡北齊。北齊滅亡之后,周武帝在北齊的舊都鄴城設置相州,任命自己的外甥尉遲迥為相州總管。除了相州之外,原北汽的核心地區(qū)幾乎都在尉遲迥管轄之下,而且是軍政皆管。相州總管尉遲迥成為北周地方上最強的實力派之一。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周宣帝的老丈人楊堅趁機控制了北周的最高實權,向著篡位大踏步地前進。尉遲迥非常不滿楊堅的篡位行徑,他與楊堅的矛盾隨之激化。就在當年,尉遲迥和益州總管王謙、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起兵反對楊堅篡位,史稱“三總管之亂”。

“三總管之亂”的聲勢一度波及大半個北周,這也是楊堅登基前遇到的最大威脅。不過在楊堅的謀略之下,尉遲迥兵敗自殺,“三總管之亂”被平定?!叭偣苤畞y”讓楊堅意識到:北齊舊地依然沒有完全臣服于北周(隋)中央,而北齊舊都鄴城就是北齊舊地離心勢力的大本營。

正因如此,楊堅在平定“三總管之亂”后下令拆毀整個鄴城,將鄴城的所有居民都遷移到18公里外的安陽縣。于是安陽縣在隋朝就改名為“鄴縣”,而被拆毀的鄴城遺址改名為靈芝縣。開皇十年(590年),靈芝縣改名為鄴縣,“鄴縣”則恢復舊名安陽縣,地名在唐朝繼續(xù)使用。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鄴縣被并入臨漳縣,安陽縣的名字則沿用至今。于是古都鄴城在楊堅毀城之后就形成了“舊址在臨漳,舊民在安陽”的局面,導致河北的臨漳和河南的安陽如今都有人宣稱本地是“古都鄴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