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閱歷才情與《牡丹亭》的產(chǎn)生(三) 閨門旦研究者
一
湯顯祖一生中曾兩次被謫貶到地方做官,一是因上疏中仗義執(zhí)言,惹惱權臣和皇帝,被流放到處于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縣做典史;二是到浙江遂昌做知縣。他在民間“行走”多年,懂得民風和各類風俗習慣。此外,他還在閑暇時閱讀大量雜書,這些都為他此后寫作戲劇打下堅實的基礎。
恩師羅汝芳親民愛民的美德,讓湯顯祖永生難忘,使他在自己的仕途上,處處體現(xiàn)恩師的道德行范。在被稱為是雷公發(fā)源地的徐聞,他泰然處之,從容地辦起了書院,培養(yǎng)當?shù)氐那嗄瓴趴。袒杳癜傩?;在遂昌做知縣時,深恤民眾疾苦,對朝廷和上峰借金礦增加稅收軟磨硬抗,想方設法減輕民間負擔;重視桑麻,下鄉(xiāng)勸農(nóng);浙西猛虎出沒,屢屢傷人,他組織獵虎隊,射殺惡虎,幾年之內(nèi)將虎患基本清除;他還公然違反《大明律》,冒著極大的風險,在春節(jié)前夕放囚犯回家過年,讓他們感受到親人的關懷,促使其更快地改過自新。這些均體現(xiàn)出他重視人間真情,珍惜普通人之間情感的思想。這種重視人間真情的思想,此后形成他在創(chuàng)作戲劇時“至情論”的思想基礎。
謫貶徐聞,途經(jīng)嶺北的南安府,從嶺北進入嶺南的大庾嶺驛道及重要關隘梅關(今贛南大余),是他萌生創(chuàng)作《牡丹亭》的重要之地。他在南安逗留,到過南安府后花園,見牡丹亭、芍藥欄、梅花觀掩映在叢林綠蔭之間。更重要的是,他還聽聞有關杜太守家小姐與情人幽會受父親阻撓,后抑郁而亡,乃至后花園時常鬧鬼的傳聞。這次偶然的游歷,不想竟促成他多年之后寫出不朽的名著《牡丹亭》。
梅關是我國著名古關,是歷代前往嶺南流放的官員必經(jīng)之地。其中著名的有張九齡、宋之問、劉長卿、韓愈、蘇軾、黃庭堅、文天祥。至此,又加了一個湯顯祖。
正是由于他親身到過此地,才能《驚夢》當中,寫出麗娘一句念白:“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

?
?
?正是由于他親身到過嶺南乃至雷州半島的徐聞,自然知道嶺南人喜吃檳榔,這就為柳夢梅反駁杜寶的話語提供了生活依據(jù):“老平章,你罵俺嶺南人吃檳榔,其實柳夢梅唇紅齒白?!?/p>
他不僅篤信佛教,還迷戀道教,在前往嶺南的途中他便抽空訪佛探道,去過佛教圣地南華寺,到過道教的羅浮山。
由于好友達觀和尚的的影響,他對佛教了解甚深。戲文中常出現(xiàn)表示佛緣的“三生緣”“三生石”“三生一夢”,并把“佛緣”作為杜麗娘和柳夢梅前世有緣,后世相逢、相愛的理論根據(jù)。他對道教的教義及做道場的儀式也十分熟稔,這在戲中也有表現(xiàn)。石道姑帶領弟子做道場,唱詞盡顯道教特征:【前腔】〔凈〕瓶兒凈,春凍陽。殘梅半枝紅蠟裝。小姐呵!你香夢與誰行?精神忒孤往!〔眾〕老師兄,你說凈瓶象什么,殘梅象什么?〔凈〕這瓶兒空象,世界包藏,身似殘梅樣,有水無根,尚作余香想。〔眾〕小姐,你受此供呵,教你肌骨涼,魂魄香??匣仃?,再住這梅花帳?
為了樹立杜寶清正、廉潔的形象,作者寫了《勸農(nóng)》這一出。這出的內(nèi)容實際是他在遂昌生活的寫照。立春的前一天,他會帶著一干人到田間地頭去送米酒,打春鞭,贈花枝,激勵農(nóng)民從事生產(chǎn)活動。正是由于他十分熟悉這些,戲里便出現(xiàn)“領了酒,插花去”和“官里醉流霞,風前笑插花,采桑人俊煞。” 的道白和唱段。杜寶還向父老鄉(xiāng)親表明此舉的意義:〔外〕父老,知我春游之意乎?【八聲甘州】平原麥灑,翠波搖翦翦,綠疇如畫。如酥嫩雨,繞塍春色若苴。趁江南土疏田脈佳。怕人戶們拋荒力不加。還怕,有那無頭官事,誤了你好生涯。
沒有實際經(jīng)歷,很難寫出這種既符合農(nóng)村情景,源于生活,又藝術化而高于生活的劇本文詞。
二
湯顯祖讀的書既廣又雜,各種傳聞、野史、雜書都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重要來源。
《太平廣記》是北宋初年編寫的大型類書,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野史、志怪小說,內(nèi)容龐雜,包括大量的民間傳說。其中的人物有神仙、靈鬼、女仙、豪俠、方士、異人等,還有道術、貢舉、報應、定數(shù)方面的故事。
《太平廣記》里的西晉武都太守李仲文兒女事,東晉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事,漢代睢陽王拷打談生的三個故事,便是《牡丹亭》的原始素材或稱“原生態(tài)故事”。作者曾在《牡丹亭記題詞》中說:“傳杜太守事者,仿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拷談生也?!边@三個故事里充滿了令人驚異乃至毛骨悚然的情節(jié),成為街巷坊間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志怪小說《太平廣記》里的這三處以及其他幾則“原生態(tài)”傳說,講述的都是已故的女子和陽世男子結成夫妻的故事。這樣令人驚異的情節(jié)被他借用來作為《牡丹亭》情節(jié)的基礎,大大增強了該劇的吸引力。
顯然,湯顯祖對此類志怪小說采取“揚棄”,即“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的態(tài)度,從中擷取幾則故事,讓其成為《牡丹亭》故事情節(jié)架構的組成部分,實為精妙之思。
?
十分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古典文學基礎,尤其是熟讀大量的宋、金、元雜劇,加上平日積累各種素材和“麗詞俊音”,使湯顯祖成為罕見的杰出戲劇家。
他自幼便熟悉宋元雜劇,成年后又擴大到金雜劇,便逐漸領會其中的寫作門道。他含英咀華般地吟詠戲文,頭腦中積累了大量的戲劇素材和絕妙好詞。寫作時,其心花筆蕊便自然而流暢地散見于戲的各處。
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牡丹亭》中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龐雜,它包含中國歷史上眾多著名的代表人物、歷史事件和典故。從先秦的孔孟儒家到莊子的道學,從漢朝初年的劉邦,到唐朝柳宗元和韓愈及其對佛教的分歧,直到南宋的秦檜,劇本中都有涉及。
如果不是熟悉和掌握大量的歷史掌故及神話傳說,怎么能屢屢提及劉晨、阮肇訪問天臺山仙女的故事,怎能在描寫畫作時提到“喚叫真真”的典故?又怎能通過陳最良之口,把孔子在不同場合說的兩段話“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和“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湊在一起,刻畫他對儒家經(jīng)典一知半解的可笑。
不是對王勃的《滕王閣序》爛熟于心,怎能如此巧妙地將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翻作“朝飛暮卷”,再加上自己相配的三個四字格短語,構成一幅氣象萬千的景色圖:“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不是對古代詩詞歌賦了然如心,怎么能把古人稱為“四美難并” 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化為【皂羅袍】中最著名的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沒有強大的遣詞造句本領,怎能寫出“怎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將少女“愛美”之意隱藏在“愛好”兩字當中,又把《步步嬌》首句“裊晴絲”之“絲”作為比興的手段,引出少女情思萌發(fā)的情景?
如果不是熟讀唐詩,怎能信手拈來一句包括“柳”“杜”的詩句作為下場詩?如果對人生悲劇沒有深切感悟和文學修養(yǎng),怎能寫出“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的唱詞?不是對事物觀察細致,又熟知溫庭筠“江上柳如煙”的詩句,怎能寫出“那荼蘼外煙絲醉軟”這樣既高于自然又符合自然的唱詞?
不是熟悉神話傳說中的典故,怎能讓杜麗娘對柳生說出那句暗示自己尚未是人的巧妙詩句?如果不是熟讀千字文,怎么能在石道姑的自我介紹時,挑出一百多個成語或四字熟語,讓她在略顯正經(jīng)的語氣中念出,大大增強戲劇的幽默?沒有極為廣泛的文史知識和幽默的情趣,怎么能給陳最良想出“陳絕糧”這樣含有三重意味的綽號?
人們發(fā)現(xiàn),他還善于用符合特定環(huán)境的詞匯描寫特定環(huán)境。
如寫陰間,則出現(xiàn)“血盆中叫苦”、 “望鄉(xiāng)臺”等字眼。寫麗娘出地府門,則有“則下得望鄉(xiāng)臺如夢俏魂靈,夜熒熒、墓門人靜?!薄百嵒幮∪痛盒?。冷冥冥,梨花春影。”寫柳生初次進到人走園空的杜府后花園,則出現(xiàn)“斷煙中見水閣摧殘,畫船拋躲,冷秋千尚掛下裙拖”的凄慘景象。寫柳生觀賞畫像,則有“空影落纖娥,動春蕉,散綺羅。春心只在眉間鎖,春山翠拖,春煙淡和。相看四目誰輕可!恁橫波,來回顧影不住的眼兒脧”這樣細致而優(yōu)美的描寫。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幾乎每一出都可找出。這體現(xiàn)出作者極其深厚的文史知識和駕馭唐詩、宋詞、成語、典故的能力和智慧。他是名副其實的戲劇大師,更是運用語言、文字的大師。
博覽群書讓他知識面超群,記憶力極強更是讓他的寫作如虎添翼。他的頭腦“內(nèi)存”極大,儲存著常人根本無法企及的大量資料和素材。不僅如此,他還隨時隨地收集資料和佳句,留下不少趣事和佳話。明末清初的民間高士查繼佐在其《湯顯祖?zhèn)鳌分屑o錄,他為“譜四劇時,坐輿中謁客,得一個奇句,輒下輿索市廛禿筆,書片楮,粘輿頂,蓋數(shù)步一書,不自知其勞也?!?是說他在遂昌做縣令時,坐在轎子或馬車去訪客,腦中忽得一奇句,便下來在附近平民的房屋求筆一用,記錄于紙上,然后粘貼到車轎頂上,而且一路行來,他多次這樣做,竟不覺辛苦和麻煩。正是由于這樣長期的積累,他獲得大量戲劇的素材和“麗詞俊音”,以便為他今后創(chuàng)作時應用。這便回答了令我們十分驚訝的問題:
他為何能在短短的三四個月,便一氣呵成地寫出近十萬字的《牡丹亭》劇本。他又為何能在《牡丹亭》中寫出包含大量唐詩、宋詞、成語、典故的燦爛文字,又把這些文字與眾多著名代表人物、歷史事件和神話、傳說相關聯(lián),并巧妙地融合在戲劇中。
可以說他的《牡丹亭》是天賦、靈感加勤奮產(chǎn)生的結果。
從另外一個角度總結,閱歷是由經(jīng)歷得來的知識。才情, 包括兩方面,一是才華,多指表現(xiàn)于外的藝術上的才能;二是才思,即寫作詩文的能力。
正是由于湯顯祖具有豐富的閱歷和非凡的才情,他才寫出《牡丹亭》這樣的千古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