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大腦和人類潛能 – 人類智慧的科學與思想》讀書報告
? ? ?

本次選讀的書目是肯·理查森教授的著作《基因、大腦和人類潛能》,理查森教授在書中主要駁斥了基因決定人類智力的傳統(tǒng)觀點,并用復雜系統(tǒng)的演化動力學來揭示人類智慧的形成,同時闡述了自身對于認知、教育、人類潛力開發(fā)等諸多議題的看法。書的內容十分寬泛而厚重,是一本典型的“大部頭”。下面我將從選書緣由、本書核心論點、本書的思想貢獻、本書存在的問題、結語(一句話書評)來介紹我的閱讀感悟。
選書緣由
我一開始選擇閱讀這本書的緣由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我自身的專業(yè)背景,我原來是網絡工程的學生,后來因興趣轉翻譯專業(yè),翻譯工作最表層的定義就是將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但是其本質并非由一種二維的文字存在轉向另一種二維的文字存在,里面其實經歷了三維的構象過程,例如“蘋果”,人在處理這兩個字的時候是不可能完全停留在二維層面的,而會浮現出這個東西的場景構象,可以是“桌上的蘋果”、“農夫手中的蘋果”、“亞當夏娃的蘋果”等。而這個二維到三維的過程,就是認知的過程,而人本身作為一種有機體構成的生物,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主要有三層局限:1,客觀實在的外部存在(數據);2,人的大腦內部的數據處理機制(算法);3,人的感覺通道(信道),如果單從這本書的摘要看來,它至少解釋了第二層局限中的機理,這也就引發(fā)了我的興趣。第二是我本身的閱讀背景,戴蒙德的《第三種黑猩猩》是我比較早就讀過的,也是社會人類學的核心專著之一,復雜系統(tǒng)方面的專著我也有所涉獵,比如凱文·凱利的《失控》、《必然》、《科技想要什么》三部曲,主要從科學工程的角度闡釋復雜科學的思想,還有陳平的《代謝增長論》,談到復雜科學和經濟系統(tǒng)的關系,本書將生命系統(tǒng)、基因和復雜科學聯系起來,在我看來視角頗新,確實也勾起了我的興趣,我自然也就希望能在閱讀中找到一些新理解(雖然后來證明并不算亮眼)。
本書核心論點
本書的核心敘事結構我認為可以由一句話總結:先破后立再暢想。首先作者破除了“基因決定論”的偏見。破除偏見的階段的論證主要包含如下部分:1,擺事實,作者指出,證明和擁護“基因決定論”的研究存在廣泛的功利性投機,許多用以支撐論文的數據經過大量的主觀的精細挑選,超過90%的實驗無法得到復現;2,查邏輯,作者指出了支撐“基因決定論”的兩種關鍵實驗模式:“雙胞胎實驗”和“孟德爾實驗”中,存在嚴重忽略環(huán)境因素影響的問題,如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成長環(huán)境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這種影響被忽視了,又比如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而人類的成長環(huán)境往往會有多重不可控變量影響,而人卻很自然而然地把在植物身上得到的實驗規(guī)律認為人類也適用,以及非線性變化的問題,如在植物的某些性狀由多對基因決定,且其性狀變化,如顏色,是非線性的變化模式,而不是某種基因對應某種單一變化。3,得結論,通過邏輯論證和多方證據支撐,作者認為“基因決定論”更多的只是為了服務于某些特定目的,比如意識形態(tài),而非真正的科學事實。在破除了“基因決定論”后,作者給出了另一種更具說服力的人類智力產生模式,這種模式其實頗具功能主義哲學的色彩。這種模式建立在以下基礎上,第一,生命的延續(xù)在于能夠獲取對場景的可預測性(認知)以趨利避害;第二,“預測”行為的執(zhí)行由具體生物器官完成;第三,生物器官是有生物大分子構成(蛋白質);第四,綜合以上三點,人類智慧的產生,可以通過探討基因、生物大分子、外部環(huán)境三者的互動關系得到。經過論證,本書認為這種關系可以是,外部環(huán)境刺激生物體,生物體內將外部刺激轉化為細胞可接受的生物化學信號風暴,細胞接收到信號后,從已有的統(tǒng)計模板中尋找合適的應對方案,找到方案后細胞團隊將開始募集轉錄因子,此時基因作為一種轉錄因子數據庫發(fā)揮作用,在轉錄因子募集完成后,產生相應蛋白質,實現功能,成功應對相關場景。從這一視角看來,生物體是一個自組織的復雜系統(tǒng),生物體的演化過程也就是一個自組織復雜系統(tǒng)的演化過程,自組織復雜系統(tǒng)的特點就是沒有絕對的中央控制系統(tǒng),因此不具備鐘控型系統(tǒng)的強確定性(所謂鐘控系統(tǒng)就是我們平時使用的鐘表系統(tǒng)的喻指,鐘表系統(tǒng)中每個齒輪和螺絲的位置都是絕對精密不可更改的,因而形成了高度確定的因果邏輯鏈,依靠這種邏輯鏈,可以穩(wěn)定地輸出結果,“基因決定論”視角下的人類智慧,就是產生于以基因為核心的鐘控系統(tǒng)),由于自組織系統(tǒng)只需要節(jié)點和節(jié)點之間一定強度的連接度(信息交互),當節(jié)點數目足夠多,自組織系統(tǒng)可以無限地演化下去,具備很高的自由度,但是同時由于演化的條件并不嚴格(只要不影響生存),所以會產生很多無用、無定向的變異,比如研究人員發(fā)現大龍蝦的神經系統(tǒng)有50%的長度是冗余的,所以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人類智慧的靈活性,以及所謂“智商測試”只是某些人的一廂情愿。在第三個部分,作者在“自演化智慧模式”的基礎上開始暢談“認知”、“教育公平”等問題,誠然,在“自演化模式”下,人類智慧似乎是潛力十足的,似乎在這層意義上每個人都應擁有平等的智力潛能,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傾斜,但是由于作者的敘事過于零散、以及作者似乎并沒有意識到一些議題過于宏大,使得這一部分也僅僅局限于暢想而已,甚至于找不出什么像樣的、嚴謹的論點,關于此將在第三部分細談。
本書思想貢獻
我認為本書提供了幾個比較有趣的視角,其一是反“天賦論”的多變量視角,即指出世界的本質是一個多變量的復雜系統(tǒng),單變量的科學實驗得到世界本質可能非常局限,甚至會產生主觀的歸因偏差;其二是“分子智能”,即分子層面的存在自動產生可預測性對抗熵增的機制;其三是“自組織型演化”,由于存在分子智能,且大量分子的演化符合自組織系統(tǒng)的規(guī)律,即數量龐大的具備不同功能的簡單節(jié)點之間相互互動可以產生更高維度的智能(如蜂巢),結合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提出的觀點,認為人的心智本質上是處理外部數據的結果,人對世界的理解來自于對世界進行感知后的體認(即接受數據、處理數據、得到數據的一般規(guī)律,歸類為統(tǒng)計模板),在歷史長河中,特別是今天“信息爆炸”的時代,人類經理的場景、處理的信息的變化速度和復雜程度都在不斷上升和更新,或許這層意義上可以說人類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演化。
本書存在問題
本書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其敘事結構使得本書的定位非常尷尬,毫不客氣地說,這是我讀過的敘事模式最糟糕的大部頭。首先,從本書的題目看來,作者的胃口未免太大了,基因、大腦、人類、人類潛能,僅僅是想要在這些名詞的定義上要獲得嚴謹而廣泛的共識恐怕就要花上不少功夫,這似乎不是僅僅一本書能搞定的,本文的題目就使得本書的定位最多也就是一本可能充滿一家之言的科普性讀物。第二,本文的章節(jié)設置是嚴重不合理的,小章節(jié)過多,使得讀者被迫“淺嘗輒止”,且很多章節(jié)中頻繁地出現本話題將在未來的xx章中詳述,而這種跨度有時候甚至是從第一章到第七章,讀者是繼續(xù)選擇讀下去,還是馬上翻到第七章呢?而到了后邊的章節(jié),又往往出現,本議題已經于之前的xx章中談過,讀者并不是電腦,這種敘事結構是非常糟糕、且不符合人類認知規(guī)律的。第三,專業(yè)的術語使用過多,這個特征疊加其敘事的零碎就使得這本書既不像一本常規(guī)的科普性讀物,又遠遠攀不上正規(guī)的學術綜述。同時,術語的使用本意是要讓文章更加嚴謹,以及獲得學術共鳴,消除主觀偏見,但是這本書中起到的效果就適得其反,當一個較小的篇幅卻用了過多的術語,就往往使得文章顯出鮮明的偏見。
結語
基于實用主義的一句話:詳讀前200頁,后400余頁“擇善而從”。
基于“自演化”哲學的一句話:廣泛閱讀,增加節(jié)點;積極思考,增強連接;積極擁抱時間與時代,讓心智與自我在神經網絡中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