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的“創(chuàng)業(yè)”,怎么用最小的成本去試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 (ID:yunyingriji),作者:韓敘,原文標題:《MVP的極簡做法,適用于從0到1的初創(chuàng)公司或大廠孵化的新業(yè)務》,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最近遇到的幾個案例,都是從0到1的業(yè)務,比如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新產品,或者大廠的孵化業(yè)務。遇到的問題肯定不一樣,但痛點類似:如果再做不起來,就會被關掉。
舉個例子:某個集團下屬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新產品已經做了一年的時間,但還看不到明確的進展。體現在付費用戶很少,也沒什么典型的成功案例。
這個產品的定位,是垂直領域內的平臺,是應該讓雙邊或多邊跑起來的。尷尬的是,用了一年的時間也沒跑起來,時間可不短了,投入的人力和資源也不少??删瓦@樣下掉這個產品,又有點可惜,因為在某些指標組合下,看到了一些機會,比如某個群體的復購比較好。
大老板可不管這些,拿不到結果就想關掉這個業(yè)務。經過多次溝通,發(fā)現這個產品問題確實很多,但歸根到底就是在規(guī)劃上線初期,沒有設計MVP。
如何應對?畢竟這是新產品,也是集團沒有嘗試過的領域,對于團隊和負責人來說都是未知領域,具備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缺少主觀經驗,客觀也沒辦法用數據估算和邏輯推導的情況下,MVP是必須要做的。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就是最小化可行產品,千萬不用把這事理解的很復雜,這也不是多么高大上的概念。
直白地說,就是要做的這件事,能不能賺錢、能不能規(guī)模化增長,先做個估算。如果可行,再把核心流程做出來跑一遍。
核心流程是不用涉及多個分類或全鏈路,也不用顧及用戶體驗或前端呈現,能驗證邏輯就行。
怎么估算?舉個例子:要開個飯店,先估算一下。假設這個店面一天可以翻臺30次,單次消費200元,月收入就是18萬。成本方面,房租水電8萬、人力成本3萬、食材等消耗品4萬,合計每月成本15萬??梢怨浪愠雒吭率杖氪蟾攀?8-15=3萬。
這個例子一看就懂,怎么到了自己做產品的時候就不會算了呢?預計MVP要拿到多少用戶,單個用戶成本多少,加上期間可能有的運營成本(比如活動),以及人力成本,大概整體MVP成本就出來了。
如果有收入,就cover掉一些成本,沒有也沒啥,就算是前期投入,控制量級別太大就好。
怎么設計MVP?
1. 把核心業(yè)務邏輯畫出來
在上述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案例中,他們設想的理想化業(yè)務邏輯是這樣,簡化描述:
B端→平臺←C端
從業(yè)務視角判斷,只要能驗證對C端的價值,B端是比較容易搞定的。因為集團是做B端業(yè)務的,有現成資源可以撬動。
所以在MVP階段就完全不考慮B端的事,變成:
平臺←C端
只去驗證C端價值就好,不設置多個戰(zhàn)場,否則不容易集中兵力,也不容易做歸因。尤其這種雙邊模式產品,分不清雞生蛋和蛋生雞的關系。
引用這個案例的意思是,只關注核心業(yè)務邏輯,也就是決定生死的那部分,或者最有價值的那個環(huán)節(jié),試著用圖形畫出來。為了保密,上面案例我只能畫出大概邏輯來示意。
我的經驗是,即使是看似再復雜的業(yè)務,內核都很簡單。學會看清生意本質,無視外部填充物。
2. 制定MVP驗證指標
我把定指標這事放到了第二位,可能和其他同行的觀點不同。確實啊,指標這事不應該是先定下來嗎?
我的理由是這樣的,從思考順序的角度來說,肯定要先從復雜的信息中走出來,梳理出核心業(yè)務邏輯,這時候指標就會自己跳出來了。因為指標并不是難事,關鍵在于梳理的過程中,已經做了過濾篩選。
就像上面的舉例,在沒梳理的時候,業(yè)務邏輯是:B端→平臺←C端,所以不僅要看B端和C端兩套指標,還要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這個分析成本太高了,很多初創(chuàng)團隊也沒有這個分析的能力,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掛掉了。
把業(yè)務邏輯明確為:平臺←C端,只關注C端反饋就好,驗證成本和風險可不止是減少一半。
3. 只做單一品類或群體
我見過的大部分新業(yè)務或新產品,都是想做多個品類或受眾人群的。
比如,品類是穿搭、美妝、美食;受眾是寶媽、白領。這也合理,如果能用一個產品模式去服務多個品類或人群,天花板會更高。而且從反脆弱的角度說,雞蛋沒有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但在做MVP的時候,選擇其中一個典型的場景就好。因為不同受眾的獲客渠道不一樣,渠道多了,就會延伸出更多新問題,驗證成本就高了。
比如,圈定受眾是30歲以上高知高收入男性群體,就可以專注在華為高端機型去獲客。iOS不做,安卓其他機型不做。
接下來就是執(zhí)行了。
4. 短周期、重過程
在執(zhí)行中,要做好過程管理,否則前面的理念也毫無價值。關鍵做好兩點:
首先把反饋周期切得很碎。做到每天有響應,每周有復盤,基本上到不了一個月就會有挺多收獲了。
天級別的反饋可以是很輕的,比如只是同步數據變化、邀約名單、開發(fā)進度等,花不了太多時間。單日的數據說明不了什么,但如果持續(xù)看幾天這樣的反饋,就有決策的體感了,能洞察到哪里可能不太對,或者有什么機會。
因為MVP驗證的周期本來就不長,短則一個月,一般兩三個月差不多,很復雜的項目撐死半年,所以把反饋周期切碎,不僅對決策者有幫助,團隊對這個未知業(yè)務也會慢慢有感覺。
這些細微的動作,重在積累,要看趨勢。很多有價值的發(fā)現,就是在持續(xù)觀察現象中產生的。
其次要重視執(zhí)行過程。
要有個預期,就是在落地執(zhí)行過程中,會有預料之外的事情發(fā)生。
比如,在當下做直播的平臺,在最初都是為了掙打賞抽成,沒想到會有直播電商會出現。
完全可以根據執(zhí)行過程中的現象,去做認知和方案的迭代。要邊做邊改,沒必要把最初的方案都執(zhí)行完,也不用抱著預設的指標不變。
之所以做MVP,就是因為對未來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當下目標和打法也都只是預設,不靠譜就隨時調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 (ID:yunyingriji),作者:韓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