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有三十個皇帝,諸葛武侯為什么說“二十四代先帝”?
在央視版《三國演義》的名場面“罵王朗”中,諸葛武侯有一句來自原著小說的臺詞:“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但奇怪的是,哪怕不算漢昭烈帝,漢朝(西漢到東漢)的皇帝也有三十個。那么諸葛武侯為什么說“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呢?

根據(jù)史書記載,兩漢正式登基的皇帝為:劉邦、劉盈、劉恭、劉弘、劉恒、劉啟、劉徹、劉弗陵、劉賀、劉詢、劉奭、劉驁、劉欣、劉衎、劉嬰、劉玄、劉秀、劉莊、劉炟、劉肈、劉隆、劉祜、劉懿、劉保、劉炳、劉纘、劉志、劉宏、劉辯、劉協(xié)。一共三十個皇帝。

劉恭(西漢前少帝)和劉弘(西漢后少帝)都是漢惠帝劉盈的兒子,是呂后為了專政而立的傀儡,呂后還殺了劉恭。這兩個小皇帝的史料少得可憐,連名字都未必是真的。在呂氏被誅滅之后,功臣和宗室宣布劉恭和劉弘不是漢家嫡系,漢朝官方不承認(rèn)兩人是合法皇帝。

元平元年(前74年),年僅二十一歲的漢昭帝劉弗陵去世并且沒有留下任何子嗣,掌權(quán)的霍光便擁立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帝。然而劉賀在位二十天就造“惡”三千余條,對此強烈不滿的霍光廢黜了劉賀,另立劉詢(漢宣帝)為帝。因此漢朝官方不承認(rèn)劉賀是皇帝。

元始五年(6年),漢平帝劉衎去世,王莽立劉嬰(孺子嬰)為皇太子。王莽沒有讓孺子嬰稱帝,而是自為“假皇帝”。此后幾年,西漢處于大臣替真太子當(dāng)“假皇帝”的詭異狀態(tài)。始建國元年(8年),王莽篡漢。因為孺子嬰一直沒有正式稱帝,所以他的皇帝身份充滿了爭議。

王莽改制的失敗導(dǎo)致新朝末年爆發(fā)了大起義,而綠林軍是規(guī)模最大的起義軍之一。地皇四年(23年),綠林軍擁立劉玄為皇帝(更始帝),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當(dāng)時也是劉玄的部下。正因如此,東漢官方對劉玄的評價一直很糾結(jié),經(jīng)常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劉玄的皇帝身份。

延光四年(125年),漢安帝劉祜去世。太后閻姬為了保住自己的權(quán)力,繞過了與自己有仇的漢安帝長子劉保,擁立漢安帝的堂弟劉懿為帝,是為東漢前少帝。然而劉懿在位僅206天就死了,宦官立刻干掉閻氏外戚,擁立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劉懿則被追封為濟北王。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劉宏去世,何皇后與何進擁立劉辯為帝,是為東漢后少帝。然而“十常侍之亂”隨后爆發(fā),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同歸于盡,軍閥董卓漁翁得利。董卓廢黜并毒殺劉辯,立劉協(xié)為帝,是為漢獻帝。漢獻帝追謚劉辯為弘農(nóng)懷王,不承認(rèn)其為合法皇帝。

劉恭、劉弘、劉賀、劉懿、劉辯的皇帝身份不被漢朝官方承認(rèn),劉嬰和劉玄則存在爭議。后世在提到漢朝皇帝時一般都無視不被漢朝官方承認(rèn)的五個皇帝,在有爭議的劉嬰和劉玄中選一個或者直接選呂后。正因如此,后世對漢朝皇帝的常用說法是“漢朝二十四帝”。